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成 《当代贵州》2007,(2):14-16
视线顺着贵州这片古老的土地被中原主流文明发现、认识、容纳的轨迹延展,不难发现,作为硬件设施和对外交往渠道的交通,是这一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一定程度上讲。贵州交通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贵州的开发史。  相似文献   

2.
在贵州这片土地上,如果我们走出城市,沿着公路或山道向高原腹地而行,眼里不会有北方平原席卷连天的麦浪,不会有江南沃土的良田万顷。我们见到的,永远是连绵的群山和深沟纵壑,还有那些不均匀地散落在山间的田土、蜷伏在山壁下或掩映在杂木林中的村寨……这就是我们的贵州了,它山高谷深,地貌  相似文献   

3.
许多年前,贵州凯里市炉山镇还是个偏僻贫穷的乡镇。而今,这片年轻的土地正展现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寒冬时节,记者走进了炉山工业园区,一派繁忙的景象映人眼帘。开阔道路、工厂建设、设备装置井然有序,挖掘机、起重机、  相似文献   

4.
吴文仙 《当代贵州》2023,(15):20-21
<正>“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闻天下泉,半落黔中鸣。”这是唐代诗人孟郊笔下的山水贵州。贵州的山,贵州的水,贵州的风土人情……成就了让人沉醉的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成就了生活在这方水土上的老百姓的如歌岁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山水互恰的多彩贵州,在岁月轮回的不同季节,作为山水贵客的你我他,都可以在山高水长的这片土地上,探寻、触摸和感受到智仁两相宜的真趣。  相似文献   

5.
正高山、峡谷、丛林、飞瀑、河流、田野、村落、胜迹。千百年来,在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独特的喀斯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引来无数文人墨客咏叹,在他们的笔下,贵州神奇秀丽,让人神往。本文透过王阳明、徐霞客、洪亮吉、邹一桂、郑珍等历史人物的诗歌、游记或画作,与读者共同欣赏历史上的贵州之美。王阳明:天下之山,萃于云贵王阳明(1472—1529)是明代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明朝正德三年(1508),他被贬谪为龙场驿丞,是年三月到达修  相似文献   

6.
正一、"心动"贵州果树资源,核桃树之路从此开始潘学军,山东临沂人,2005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学博士。毕业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贵州考察,火车上看到满山的绿色,丰富的果树资源让他对这片土地第一次"心动",从此决定扎根贵州,扎根这片土地。经过考察,他发现贵州省的果树资源虽然丰富,但百姓对果树却缺乏管理,果树的培育需要"三分种,七分管",他不禁心中万分感慨,暗暗下决心要为这片山区的  相似文献   

7.
人类开发贵州这片土地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几十万年前。从春秋战国到隋唐宋元,贵州的开发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贵州大开发的第一次浪潮,却是在明朝初年。  相似文献   

8.
袁燕  华姝 《当代贵州》2022,(Z5):62-63
<正>“贵州山美水美,民俗风情多姿多彩,是影视创作的富矿。”在陶明喜的镜头下,黔山秀水、贵人贵事通过电影这一世界语言,为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带来了诸多机遇。一头板寸短发,双目炯炯有神,皮肤黝黑,身躯挺拔健硕……初见陶明喜,他给人的印象更像一位健身达人。“我从小就喜欢武术,16岁那年被特招到北京体育大学学习武术,这也为入行后做武术指导、当演员、拍电影打下了基础。”说话间,陶明喜脱下外套,自然放松地坐下来。  相似文献   

9.
第八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为贵州架起了对外开放、交流合作的桥梁。众多海外媒体人来到贵州,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眼中的贵州是什么样?他们如何报道贵州?他们为何爱上贵州?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采访了三位海外媒体人,讲述他们的贵州故事。  相似文献   

10.
潘迎 《当代贵州》2013,(30):55-55
越来越多的旅行,让我对贵州这片土地更加了解,我也越来越热爱这个美丽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贵州是中国大地上一块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这片五彩的高原已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这里已经成为西部开发的一片热土,这里是现代生活的一块乐园。 伴随着现代化的脚步,贵州的邮电通信事业迅速发展。一万多公里的干线光缆,把贵州和世界瞬间就联系起来,电话已普及  相似文献   

12.
苏木山之歌     
<正>在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城南40公里处有座苏木山,这里是内蒙古最大的人工林场,森林覆盖率高达78%。七月盛夏,这里平均气温只有19.9摄氏度,负氧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3800个,被当地人誉为"养生的天堂"。然而,曾经的苏木山却是一片荒芜。79岁的董鸿儒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发展变迁,也把自己最美好  相似文献   

13.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05贵州红色之旅大型情景展览",于元月15日在北京拉开了序幕。 贵州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贵州这片古朴的土地孕育了邓恩铭、王若飞、周达文、周逸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转战五个月零八天,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址,近期可开发的就有60余处。红军在贵州各族人民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给贵州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构成了贵州不可多得的红军长征文化旅游资源。 一条长征的红线,穿起一个多彩的贲州。贵州更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绿色"王国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彩色"世界。特殊的地质形态与特定的海拔、纬度、气候相结合,在这片神奇土地上造就了一个立体气候特征明  相似文献   

14.
杨宇峰 《当代贵州》2023,(33):32-33
<正>杜佳作为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产业融合处挂职副处长,经过一年多历练,对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了如指掌,对贵州这片土地的感情日渐深厚。“2022年1月,接到中组部、团中央的通知后,我满怀热忱地从深圳驱车来到贵州,跨越千里河山,只盼为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一间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中组部、团中央第22批赴黔博士服务团大数据组团(以下简称大数据组团)成员杜佳。作为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产业融合处挂职副处长,经过一年多历练的她,对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了如指掌,对贵州这片土地的感情日渐深厚。  相似文献   

15.
<正>贵州独特的地理地貌和保存完好的生态环境,是好山好水得以生存的土壤,也是"黔山秀水"矿泉水生存和发展的"秘诀"。随着"多彩贵州风"吹遍神州大地,贵州的原生态越来越被世人所认识和了解。黔山秀水矿泉水则是贵州独特生态环境孕育出的上好优质矿泉水。水是生命之源,修养之本、道德之本、精神之本。老子说:"上善  相似文献   

16.
是贵州人民火热的建设实践培养了我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树立了我改变贵州落后面貌,谋求贵州振兴和发展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热爱贵州、建设贵州的意识深深地植根于心底,并伴随我走过了在第二故乡的32年人生历程……我要把真诚奉献给贵州的城建事业,奉献给贵州人民。———摘自主人公手记  相似文献   

17.
龚金星  黄娴 《当代贵州》2012,(22):36-37
2010年7月21日,21岁的赵小亭,一位倾心贵州山区教育事业的志愿者,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永远地留在了贵州的大山深处,留在了众多被她的爱心照耀过的孩子心里。"为了山里的孩子,为了贵州的明天。"怀揣这样的梦想,像赵小亭一样行走在贵州山间的支教志愿者不计其数。丛飞、徐本禹、高岑岑……这些响亮的名字被贵州人民铭记在心间。扶贫先扶智,把爱心播撒在这片教育落后的土地上,用行动托起山区的"教育梦",从中央到地方,从单位到个人,从人力到物力,一批又一批的教育支援渗透到贵州的每一个角落,推动着贵州教育事业的快速发  相似文献   

18.
正遵义师范学院青年教授刘衍民回想起十年前的首次贵州之行,觉得就像一个梦幻一样,不是那么真实。十年前的冬天,刘衍民和妻子刚刚研究生毕业,放弃了离家很近的一所高校抛来的"橄榄枝",踏上了南下贵州的火车,"不为别的,就想来看看"。因为对贵州了解不多,只在电视上看过贵州的宣传片、在历史书上学过遵义会议,于是俩人到贵州后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遵义。走进遵义会议会址,深入了解这片红色土地后,刘衍民就想:"遵义  相似文献   

19.
正乌蒙山腹地,贵州西北部的赫章,这是一块苍茫而厚重的土地。在两千多年前,赫章可乐曾是夜郎古国鼎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公元前135年,汉使唐蒙出使夜郎,在赫章可乐设置汉阳县,从此,汉文化与夜郎文化在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共生繁荣。而今,在贵州赫章,在一个叫可乐的地方,沉默的土地为我们保存着夜郎文明的碎片。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新千年之初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的计算机博士,王林回到贵州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他说要和"年轻时候的小伙伴们"一起干番事业。在王林的书柜里,放着三类书,暗含着图书主人的专业与视野。这位在贵州民大人口中"自己培养出来的校长",在其温和的外表下实则深藏着一颗"硬核的芯"。作为新千年之初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的计算机博士,王林回到贵州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他说要和"年轻时候的小伙伴们"一起干番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