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早上9点从宜宾市出发,驱车4个多小时来到珙县罗渡苗族乡槽门村,国家级非遗苗族蜡染技艺省级传承人、62岁的王利洪正在麻布上绘制蜡花。只见她先将黄蜡放在一个小口径的平底锅里,用电炉加热使之熔化。同时,把自织的白麻布平贴在木桌上,然后用光滑的熨石反复打磨麻布至表面光滑,再用铜刀蘸熔化的蜡汁绘制图案。人工蜡染没有固定的图案和花样,都是靠蜡染艺人在脑  相似文献   

2.
<正>张安邦研制成功的蜡染书法艺术,展示了贵州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赋予了蜡染文化的新特色,增添了黔文化的新元素,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一种创新和升华。当蜡染与书法"相遇",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效果?二十多年前,一心酷爱书法的张安邦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一次偶然的机缘,他将贵州蜡染与中国书法  相似文献   

3.
韦荣慧 《当代贵州》2014,(21):55-55
正蜡染,是我国一种传统民间印染工艺,古称"蜡缬"、"点蜡幔"。因这种染布技艺在染色过程中以蜂蜡等作防染剂,故而称为蜡染。史料记载,蜡染工艺的发源地是我国西北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汉代时蜡染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到唐朝发展为极盛时期。至今,此种工艺仍然在苗族、布依族等民族生活中留存。初识蜡染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的父母在雷山县的乔桑公社工作,有对从贵阳下放到乔桑公社的中  相似文献   

4.
《当代贵州》2008,(22):F0004-F0004
蜡染,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工艺,其中苗族的蜡染可谓历史悠久,独领风骚。蜡染,按其工艺,是先作蜡画再行浸染,也就是说必先用蜡作画,才可能用兰靛浸染,蜡画为蜡染中至关重要的工序。祝德琇正是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苗族这一优秀的传统工艺,她自创的彩色蜡画,将各种颜色调制于蜡中,绘制出精美的彩色蜡画。  相似文献   

5.
正贵州长期以来积极探索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既有效延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又增强了文化旅游的吸引力。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特推出"跟着非遗游贵州"系列报道,本期请看"非遗+文创"篇,了解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结合折射的文化魅力。"这些手拿包和丝巾都结合了本地传统的蜡染技艺,再由蜡染技艺师制作出来的!""真漂亮,给我拿几个吧。"6月28日,走进安顺市"山里江南"度假区文创园蜡染工艺体验馆,蜡染技艺师莫宗艳正在向游  相似文献   

6.
正22岁时,她只身"北漂",跨界电子商务;23岁时,她自主创业,注册成立唐山第一家电子商务公司;25岁时,她开创中国"产业官网电商"模式,同时建立全球知名耐火材料B2B跨境电商平台;35岁时,她亮剑"互联网+物流",推出跨区域物流平台;37岁时,她上线耐火材料行业首个在线供应链金融电子交易平台;38岁时,她以国家级众创空间为载体,已累计为近百个创业项目  相似文献   

7.
下岗女工,蜡染布里发现商机 2000年末,杭州钟表厂职工吴莹下了岗。后来,她好不容易在杭州四季青面料市场找到一份营业员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正发挥工作站优势,通过非遗培训计划对传统工艺集聚地持续关注和帮扶,让传统工艺赖以生存的土壤更加坚实,从而可持续地助力文化富民、乡村振兴,民族手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些蜡染凝结了手艺人最朴实的感情,特别是在当下,古老的手艺更显珍贵。"在黎平县肇兴侗寨景区"侗品源"织染香绣体验馆,尽管是深冬,来自湖南长沙的教师唐意还是兴致勃勃,一边观赏一边赞叹。对少数民族古老手工艺品情有独钟的她,看到  相似文献   

9.
贵州是蜡染之乡,自古以来,苗、瑶、布依等少数民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心灵手巧的妇女们用铜片做的蜡刀蘸上熔化的蜡液,在自己织的白布上别出心裁地绘出花纹图案,再浸入蓝靛染缸里浸染,经过煮沸脱蜡、漂洗后,一幅蓝底白花图案的蜡染布便制作完成,上面还奇迹般地显现出工笔难以描摹的"冰裂纹".  相似文献   

10.
正"以前我只觉得制作苗绣和蜡染都是生活必须,从没想过还能漂洋过海卖到伦敦!"织金县苗族技艺人杨林先说,"电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帮扶模式,让她们这些苗族绣娘在家门口就业增收。"非遗"搭乘"大数据","半边天"战贫困显巾帼风采。广州市积极引联广州唯品会,助力毕节市织金县蜡染刺绣创出"电商+非遗+扶贫"的非遗扶贫新经济模式,树立了电商公益的良好标杆模范,为新时代新公  相似文献   

11.
她的嗓音历经岁月洗涤却从未磨损;她的一百多首经典作品从革命年代唱到新世纪;她的"粉丝"上至百岁老人,下至3岁幼童。她年逾八旬,却如常青之树依旧在舞台上活力四射。她就是中国民族新歌剧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郭兰英。  相似文献   

12.
<正>盘点北京的人艺舞台,朱琳的名字永远不会被遗忘,她代表了一代话剧人的艺术巅峰,在她的身上甚至可以看到中国话剧的历史。有人称她为人艺"第一青衣",还有人称她为"中国话剧皇后"。从14岁开始演戏,到年近90岁最后一次登上舞台,她创造了蔡文姬、鲁侍萍、刘凤仙、琳达等众多光彩照人的舞台艺术形象,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所热爱的舞台。2015年7月7日,这位"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在北京去世,  相似文献   

13.
正锦绣计划让50万贵州妇女铺就产值60亿元的脱贫致富锦绣之路,描绘了一幅指尖技艺美丽脱贫的锦绣画卷。"像上海、南京、湖南等很多地方都在订制我的产品,销路越来越广,收入比原来翻了好几倍。" 10月11日,在"圆梦锦绣·巧手脱贫"贵州省妇女特色手工技能暨创新产品大赛上,代表安顺市参赛的绣娘罗萌告诉记者,她从事蜡染工艺已经有六七年了,随着人们收入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民族手工艺品。  相似文献   

14.
<正>在农二师二十一团沙砾社区,63岁的维吾尔族大妈塔拉汗5年来一直照顾3位老知青,用一颗善良的心,使3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生活幸福,她用朴素的言行演绎着多民族一家亲的温暖亲情。塔拉汗大妈出生在喀什,父母过世时她才5岁,随姐姐生活。上世纪60年代,她曾经有过一次婚姻。在"文革"中,她莫名其妙地被打成了"反革命"遭到批斗和毒打,丈夫也跟她离了婚。离婚后,她独自带着3个年幼的孩子艰难地生活。1971年,39岁的北京知青关节纯(满族),在新疆若羌已修了10年公路。这年夏天,在别人的  相似文献   

15.
正她是个"实诚人",踏踏实实一门心思为居民办实事;她是个"女汉子",脏活儿累活儿难活儿面前从不打怵;她是个"贴心人",提出的140多件市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让沈城百姓广为受益。如今,65岁的她依然整天为居民的事奔波,总有人问她:"您哪来的工作劲头儿?怎么越活越年轻呢?"她的回答是——  相似文献   

16.
<正>一个70岁的农村大妈,9年来不断上访,被视为"精神病"。不过,她并非只反映公权部门的问题,还将丈夫"外遇"问题的解决寄望于政府。其背后,是当今部分群众对政府"全知全能"的想象,也折射出中国基层治理的一些弊端。湖南常德人朱莉叶,现年70岁,2004年第一次上访,持续至今。作者驻村调查1月发现,在乡村语境中,她还是一名"精神病人"。但目前,没有权威渠道给出她是"精神病人"的医学证明。  相似文献   

17.
正一双巧手、一把蜡刀、一段布匹,描绘出山川日月、花鸟鱼虫,构图精美,栩栩如生。宅家赶订单,战疫增收两不误,贵州广大群众用勤劳双手,描绘脱贫致富新蓝图。网上接订单居家把钱赚"这条蜡染手绢上的牡丹花全程通过小蜡刀制作,十分精美,喜欢的朋友可以线上下单……"3月8日,在毕节市织金县绮陌街道中营社区桥上组,水榭蜡染刺绣农  相似文献   

18.
妈妈,我爱您     
正"妈妈,我爱您。"因为不好意思,这一句话一直在我内心深处,没有对母亲说出口。我的妈妈62岁了,在她的脸上总会露出和蔼可亲的笑容;她坚强,遇到困难挫折时,她不放弃,总会乐观地去面对;她爱帮助周围的人,一直影响着我,她是我学习的好榜样。一提到"妈妈"这个字眼,我就会想起母亲对我的爱实在太多太多了。  相似文献   

19.
正22年,她用内心的坚守兑现婚姻的承诺;22年,她用无微不至的照顾,诠释着"妻子"二字的内涵;22年,她用不离不弃的守候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用责任与使命铸就了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用坚持和执着,抒写了人间最美的真情。她就是十师北屯市幸福社区居民陈琛蓝。喜结连理千辛万苦不抱怨1959年,13岁的陈琛蓝跟随父母从湖南来到新疆支边。19岁时,经父亲介绍与父亲同单位的柴树薪结识。异地  相似文献   

20.
《当代贵州》2011,(13):F0004-F0004
贵州印染具有极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种类繁多。除了广为外界知晓的安顺苗族蜡染外,还有布依族的枫香染.倬家人的指划蜡染.以及树脂染、树浆染、牛油染和豆浆染等等.而其中织金的苗族蜡染“龙头鱼”图案则被称为世界上最细致的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