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黄平绝伦的美景,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曾有过"天下之山,聚于云贵,云贵之秀,萃于斯岩"的赞词。2005年著名作家冯骥才慕名到黄平考察,"春游夏漂,秋赏冬泡"的时令,石刻壁画、亭台楼阁的胜景,在他脑际久驻不去,已回筑城就寝的他,披衣下床,挥笔写就了"黄平美无涯"的赞誉。说且兰,议黄平,最亮看点是旧州。旧州素有金盆(万亩良田大坝)、银碗(集旅游、发电、灌溉为一体的阳湖)、玉带(阳河源头一带)、明珠(明清建筑特色古镇)  相似文献   

2.
正盘活历史人文资源,注入现代生态文化,黄平在全域旅游探索中与时俱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提升且兰文化品牌内涵。激活传统续接千年文化黄平历史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且兰文化。作为与夜郎齐名的古国名,"且兰"一词始见于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初,楚顷襄王时,遣将庄乔从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琢船于岸而步战……以且兰有琢船牂牁处,乃改其名为牂牁。"清代王孚镰在《牂牁江辩》中指出:"今黄平旧州都凹山之水,实为沅水所从出……则且兰,牂牁当以黄平旧州为定。"且兰国都遗  相似文献   

3.
正"文化越来越多地展现出它的经济功能,经济的发展则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文化取向。一方面是文化的经济化,人们不断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艺术产品和文化科技成果;另一方面是经济的文化化,经济目的的实现越来越依赖于文化内涵的扩充……不能不充分发挥自身的历史与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认真清理家当,扩展自身的文化视野。"这是历史学者范同寿对旅游发展的观察与建议,这一观点在黄平旅游发展中得到了印证。  相似文献   

4.
正国营照相馆、国营蔬菜公司、职工食堂……行走在铜仁市万山区朱砂古镇,一件件老东西展现在眼前,将游客一下子拉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生活场景。由于体验感太强,朱砂古镇被业界认为是"一定要亲身抵达才知道"的地方。作为贵州省唯一享受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政策的地区,千年朱砂采冶史铸就了万山的独特灵魂。在转型发展的实践中,万山把目光定格在文化旅游产业,2015年通过引入江西上饶吉阳实业集团,在贵州汞矿遗址遗迹的基础上开发了朱砂古镇。  相似文献   

5.
素有“云贵最秀地,且兰古国都”之称的黄平,文明早孕、人杰地灵、物实宝丰,是一个资源富县、旅游大县、文化名县。著名作家冯骥才旅游黄平后,兴奋不已,欣然挥笔写下了“黄平美无涯”的赞词。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构成了黄平三大旅游资源。全县有自然景观52处,人文景观43处,国家级资源4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  相似文献   

6.
正"大旅游与大生态是相得益彰的统一体,是绿色发展的双动力,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让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各得其所。"在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指示"大旅游与大生态是相得益彰的统一体,是绿色发展的双动力,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让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各得其所。"黄平把全域旅游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支点,强化统筹结合,深挖农旅、文旅、商旅结合潜力,促进旅  相似文献   

7.
黄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进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舞阳河的龙头和西大门,在舞阳河水系十大风景名胜区中,黄平境内就有飞云崖、重安江、旧州古镇、上舞阳河四大景区。横坡林场被列为省级森林公园。黄平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是贵州东线旅游资源大县。飞云崖景区:有始建于明正统八年、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贵州第一古刹飞云崖,建筑群兼具宗教和园林建筑风格。林木蓊郁,溪流娟秀,山奇石秀。已改造好油路的明清京都至滇缅古驿道经过崖前。明大学士王阳明、清代鄂尔泰、民族英雄林则徐、清朝大臣和砷、云贵总督吴振域等到此游览并留…  相似文献   

8.
正罗甸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经果林种植,实现了"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双丰收,地方农旅观光为全县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边阳:"天眼第一栈"立冬已过十余日,罗甸县边阳镇依旧艳阳高照、温暖如春。边阳原名漂洋,是罗甸县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以商贸活跃著称,至今留有福建会馆、四川会馆遗迹,被誉为贵州四大"旱码头"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青岩古镇新晋国家5A级旅游景区,填补了贵州文化类5A级旅游景区的空白,成长为贵州一张靓丽的文化旅游名片。2月27日,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青岩古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青岩古镇成为贵州省第5个、贵阳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青岩古镇此次晋级5A,不仅标志着景区实现了高水准旅游服务的全新跨越,同时也填补了贵州文化类5A级旅游景区的空白,成为贵州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10.
李坤 《当代贵州》2014,(24):30-31
正自2006年起,贵州每年举办一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打造推出9个旅游品牌,形成了"举办一届旅发大会,打造一个旅游精品,助推一地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8月15日,以"开放引领,改革驱动,与时俱进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为主题的第九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贵阳青岩古镇召开。至此,贵州按照惯例每年召开一届的全省旅发大会刚好在九个市州经历了第一个  相似文献   

11.
正在老茶馆里听收音机,在乡村回味乡土之情,在古镇触摸时光的痕迹……"怀旧风"的兴起让这些留在人们记忆里的物件或场景逐步活态化,成为贵州文旅市场的新看点。如何在旅行中体验新奇感觉又找到久违的回忆?一次特别的怀旧之旅方能解题。近几年来,怀旧旅游崭露头角,以其特有的情感方式跻身旅游圈,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宠。它以商业形态再现,通过场景和内容打造,让游客体验似曾相识的熟悉感。  相似文献   

12.
冬游贵州     
曹雯 《当代贵州》2024,(6):20-21
<正>自然珍宝、文化瑰宝熠熠生辉,世界自然遗产数量高居全国榜首,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这些宝藏为冬游贵州增添了无限魅力。1月10日,贵州举办“机景联动·飞阅贵州”和冬游贵州旅游产品发布会,在“一多两减三免”冬季旅游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创新推出贵阳—兴义—铜仁、贵阳—兴义—遵义、兴义—荔波、兴义—黄平在内的4个机景联动旅游产品,以及美酒温泉民宿之旅、  相似文献   

13.
正老景区"颜值"没变,位置没变,通过深化旅游品牌建设、创新提升旅游产品供给,不断焕发新活力,助力全省旅游产业"井喷"发展。景点景区仍较依赖"门票经济",在配套设施、公共服务等优化提升上动力不足,特色休闲业态缺乏……在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旅游转变的当下,这些是贵州旅游业曾经"成长的烦恼"。近年来,随着全省"100个景区"建设大力推进,贵州旅游品牌建设与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提升旅游产品供给水平相结合,集中推出一批新景区、新项目,把景点变成景区、景区连成线路,助力旅游产业破浪前行。  相似文献   

14.
正万山在保护工业遗产的基础上,在老城区就地发展工业及其他产业,在靠近铜仁中心城区的谢桥新区建设新城,实现腾笼换鸟、多核驱动,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绿色化、生态化转变。汞矿博物馆、时空隧道、玻璃栈道、悬崖酒店……转型后的朱砂古镇不断绽放新姿彩。5月20日,铜仁市万山区2019年文化旅游推介会在杭州市西湖区成功举办,"千年丹都,朱砂古镇"的独特魅力再次成为推介焦点。  相似文献   

15.
正构建全域旅游,推动绿色发展,黄平突出生态优势,提升文化内涵,通过多景点串联、多业态融合、多品牌合力,打造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大县。旅游总人数195.92万人次,增速66.16%;旅游总收入8.05亿元,增速64.29%——今年1至7月,黄平县旅游发展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多景点串联规划8月11日下午,尽管刚刚下过一场淅沥小雨,飞云崖景区仍然游人如织,热闹非凡。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飞云崖素有"贵州第一名刹""黔南第一洞天"之称,是贵州文献记述和游人题  相似文献   

16.
嵩口古镇是福州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要确立山水古镇的旅游开发策略,打造山水古镇品牌;要严格依法保护古镇风貌;要共建共享,实行社区共建;要以耕读文化、商贸文化为主线,挖掘古镇文化内涵,开发旅游产品;要以旅游业为龙头培植新业态,联动发展,带动古镇复兴;要加大古镇旅游综合宣传和市场营销力度.  相似文献   

17.
<正>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古镇"不变脸",郎岱镇一方面加大引导古镇居民转入城镇生活,另一方面,扶持古镇居民"转型"旅游服务业,让他们从"古镇保护"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在六枝特区郎岱镇,通往滇黔遗留的古驿道随处可见,站在古驿道上,可以看到今日的郎岱如一颗矗立在六盘水东大门的明珠,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旧城"修旧如旧"历史韵味十足郎岱镇位于六枝特区西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既是省级历史  相似文献   

18.
张天明 《当代贵州》2013,(24):28-28
从瓮安县城出发,汽车在36米宽的旅游观光大道行驶20分钟,便可达到猴场古镇。这里自古商贾云集,贸易发达;被誉为"伟大转折前奏"的"猴场会议"在此召开,为遵义会议胜利召开奠定了基础;这里民间耍龙舞狮习俗源远流长,是文化部命名的"全国民间艺术龙狮之乡"。素有"千年古邑、黔中明珠"美誉的猴场古镇,在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的推动下,正在打造宜  相似文献   

19.
正或集结成群深度体验贵州红色文化,或以兴趣成团畅游多彩贵州,或三五成群找寻贵州民族文化魅力,或结对自驾享受贵州旖旎风光……多彩贵州"圈游"正释放新活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入,旅游业发展呈现出新的变化,人们的旅游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小而美的圈层旅游结构正散发新魅力,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圈游"。他们或集结成群深度体验贵州红色文化,或以兴趣成团畅游多彩贵州,或三五成群找寻贵州民族文化魅力,或结对自驾享受贵州旖旎风光……多彩贵州"圈游"正释放新活力。  相似文献   

20.
正依托境内山水林田湖的生态优势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安顺市西秀区通过旅游与休闲康养融合、旅游与活动节会融合、旅游与生活体验融合、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四个融合"推动旅游产业实现"井喷式"发展。青瓦石墙,置身于屯堡古镇感受600余年的大明风情;漫步花田,眼间满是山里江南的秀美柔情。安顺市西秀区在旅游体制机制改革中,不断深化"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促进旅游产业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