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论语·雍也》载,孔子在回答鲁哀公"弟子孰为好学?"的问话时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就是不迁怒于人,不把自己的怒气转移发泄到别人身上;"不贰过",就是不重复犯错误,或者说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鲁哀公问的是"你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的回答是"颜回好学"。作为"好学"的理由和根据,孔子既不说颜回读了多少书,也不说颜回读书多么认真刻苦,更不说颜回读了书之  相似文献   

2.
庄子注重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是中国传统精神哲学中精华之一.庄子"逍遥游"人生哲学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直接从"道"去寻找人类精神的根源,将"道"普遍地贯通于现实的人生之中,将有限个体"小我"融入于无限宇宙"大我",从而为人的精神关怀、精神理想确立了一个终极性的目标,处处都显现出一种特别的人文关怀.庄子认为,现实世界虽纷繁复杂,但却有其内在的本质即"道",人们只要达到对"道"的觉解和体悟,就能从根本上摆脱现实生活中种种矛盾和烦恼的纠缠,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超越,达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正通过鲲鹏展翅的说法,庄子给了我们一个自我调理和自我提升精神境界的参考和启示,并表达出一种精神的高超、一种精神的超越、一种精神的独立。有人常常说庄子是主观唯心主义,原因就在于,庄子的理论要点在于强调自己的主体性、主体思想,来拯救自身,来获得精神的自由与自主。庄子说的自由与自主状  相似文献   

4.
节俭可以养德,这是几千年来,中华优秀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也是先贤们倡导的做人准则和行为规范。为了心中的梦想和毕生追求,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到处奔波,"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办学行仁,谋求和而不同和天下大同。他特别赞赏他的弟子颜回,后来颜回与孔孟并称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相似文献   

5.
(一)如果要说庄子论艺术有其目的性,则要说他是为了求真而有了艺术。在寻访真理的过程中,他意外地有了发现,即发现了艺术。他只是要追求“真”,追求自由,而要追求这些,首先就需要一种自由意志,这正好成了庄子艺术的精神。在庄子那里,美与真、善有其独特的意义。主体性只是体现在主动地追求天地大美,而不是天地大美由于己;境界不是由内产生,而是由外扑捉,化为自己的艺术精神。(二)雕琢与复朴表达的是两个过程,一是要塑造、修行,二是要还原。不仅艺术要还原,人格也要还原。(三)庄子的“虚室生白”,本意是要借一个具体的情景、场域的描述,表达形上之道的显现,然而,如此的情景、场域,却产生了美学的效果,他对美的空间观念、虚实关系,对于艺术境界的产生做了最精妙的表达。语言的表现只是为了使得真象与境界能够出现,而为了真象与境界的出现,话说到一定的时候,就要立即禁断,即主动地放弃语言,等待那个景象的出现,这就是“得鱼忘筌”的意义。(四)“观”的艺术其实就是如何排除主观性,做到纯粹的客观。其“坐忘”,即“离形去知”,类似尼采所说的“自弃境界”,就是在观赏的过程中,将自己的主观性出离干净,只剩下纯粹的观审,到了那个境界,对象就会向我们诉说了。  相似文献   

6.
正庄子是中国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到了汉代道教出现以后,《庄子》一书便成为了道家经典,被尊称为《南华经》,并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作为中华民族的源头性经典作品之一,《庄子》不仅是哲学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凝结了古代圣哲在诸多领域的智慧精华。读《庄子》,读到的是瑰丽无边的想象。《庄子》的世界,会让人不由得讶异于一种辽阔感。人的肉体行至有限,纵使步履不停却也尺寸可度;但人的精神如鲲似鹏,可以挣脱时间的绳索,去流浪、  相似文献   

7.
正"你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听起来却令人回肠荡气……你不是一个传奇,梨花深处走来了你……常听常新是你的故事在延续……越走越长是跟随你的足迹……"一遍遍听着《你的故事》这首歌,一次次读着毛丰美的事迹,一个党的优秀基层干部的形象在我心中愈加清晰。在大梨树村,"干"字无处不在。一个"干"字,生动诠释了毛丰美30多年对农民、对农村赤诚的爱,正是他坚持走敢为人先、艰苦创业的不凡之路,带领村  相似文献   

8.
正人是需要有对手的,是需要有对立面的。所以庄子非常怀念惠施,有惠施的时候,他的辩论,他的奇思妙想与机智灵活才能发挥得出来。中国人有个讲法,说这个说话里头要有"机锋"。机呢,就是含有某种没有告诉你的聪明智慧和一种即时的反应。锋呢,就是锋芒。通过这种机锋的谈话,显示一个人的智慧、显示一个人的机敏、显示一个人的超脱。庄子表面上说了一些看不着边际的话,但又是人人心中都有的话。他与惠施在濠上  相似文献   

9.
庄子有个好朋友,名叫惠施,人称惠子,是当时天下有名的雄辩家.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  相似文献   

10.
<正>50年前,他对一个比自己小十来岁的小个子战友说:"雷锋同志,虽然你是我接的兵,但是你的精神我必须要学习!"50年后,他被人们誉为"退休不褪色,越老越先进"的"活雷锋"。84岁高龄、58年党龄的兴文县退休老党员陈国辅,五十年如一日学习雷锋,帮助无数贫困孩子重返课堂,挽救46名失足青少年,先  相似文献   

11.
正《庄子》一上来极言鲲鹏之事,就是先给我们写出一个"大"字。人要有大眼光、大气魄、大格局、大境界。鲲鹏展翅,是《庄子·逍遥游》的开篇,庄子虚构了一种叫作鲲鹏的动物,它先是大鱼,后来又成了大鸟。由鲲鱼变成的大鹏鸟一展翅,可以飞入九万里的高空。庄子的话不是实用性的,他虽是在讲鲲鹏展翅,但是他的用意既不是通过对鲲的了解来开展渔业或者捕鲸作业,也不是通过鹏的道理来考虑如何飞行或者进入外层空  相似文献   

12.
"不贰过"是《论语》中孔子向鲁哀公赞扬弟子颜回的话,意思是说颜回同样的错误重不犯第二次.细细读来,其中耐人寻味之处不是颜回从来不犯错误,而是相同的错误重不犯第二次.这虽然是古代君子修身养性的典型范例,但与我们共产党员自身修养的要求是并行不悖的,与各级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也是相容共生的.人们不也常说做官先做人吗?因此,用"不贰过"来审视我们党的领导干部的所言所行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一提到庄子,就不免让人想到他那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的文字,他那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傲视万物的潇洒个性。庄子在人格上是完整的,这种充满自信的完整渗透到他的每一次言行。也许是天生的浪漫主义性格吧,庄子的桀骜不驯和行云流水般的洒脱深深打动了我。我喜欢庄子,这种心灵的共振可以超越漫长的时空,超越一切形式的束缚,包括语言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4.
庄子其人     
王充闾 《党建》2014,(3):56-58
正庄子,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尽管两千多年过去了,可是,当你翻开他的著作,就会觉得一个神清气爽、超凡脱俗却又鲜活灵动、血肉丰满的哲人形象,赫然站在眼前。算来,结缘庄子已经60多年了。记得在我就读私塾的第6个年头,"四书"、《诗经》、《左传》、《史记》都读过了,塾师确定:从是日起,诵读《庄子》。那是一部扫叶山房民国十一年印行的四卷本,是父亲回祖居地河北大名探亲时,在邯郸书局买到的。  相似文献   

15.
<正>国人痴迷"养生",有独特的本土环境。养生从一开始其实是道家的宗教概念。早在战国时期,庄子在其《庄子·内篇·养生主》中就提到了养生的概念,"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不为外物所滞。中国历史上虽然有养生的传统,但并非像今天这般全民普及。在大多数人  相似文献   

16.
求真务实既是共产党员的工作作风问题,也是思想方法问题,还是一个工作能力问题。求真务实,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学习做到心"真"意"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倡求真务实精神,是针对存在的问题,也是针对群众希望和要求提出的,是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在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因此这一理论是彻底的,也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但是再好的理论要指导我们的实践,首先都要通过学习认识这个环节。一个坚定的实践来源于深刻的认识,认识得越深越透,行动就越自觉,越坚定。所以首先要学习掌  相似文献   

17.
郭庆晨 《党课》2012,(3):72-73
“守白”一词出自《庄子·人间世》里的“虚室生白”,意为保持空明的,已幢。后来,“守白”就引申为咯守清白、保持清廉,并成为中国官场上久谈不衰的话题,当然也是官场上一直都解决不好的难题。宋代爱国英雄岳飞砚上的铭文“坚持守白,不磷不淄”的意思是说,做人要像玉石一样洁白、坚硬,决不能被玷污。据说此砚后来辗转传到另—位爱国英雄文天祥手里,  相似文献   

18.
徐复观对二战以后台湾流行的西方现代艺术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并重新梳理了儒道精神。他认为,儒道两家都是"为人生而艺术",但儒家艺术精神,立足于仁义、为政治服务,是真正的"为人生而艺术",而由庄子所显出的到家典型,则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徐复观的学术有着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关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将如何重建的问题。作为"勇者型的大儒",徐复观希望用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来解决全球性的时代问题,体现出其作为中国文化学者的担当,同时也为后人指引了一条在回归原初生命的心、性中溯求中国艺术的根源与灵性之路。  相似文献   

19.
庄子作为道家哲学的大宗师,以其逍遥的处世态度和齐物的智慧著称,庄子之所以能够做到"齐物"正是因为他有着"同于天地"而容纳万物的内心格局,这种大格局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从道家大师南郭子綦、蘧伯玉和列御寇的思想中汲取的智慧。通过庄子"齐物"智慧之三重来源的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到庄子哲学的成长脉络,从而勾勒出庄子眼中的理想圣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庄子·秋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见到水中的游鱼便对惠子说:“你看这鱼在水里游的多开心!”惠子却反问他:“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