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86年离开家乡来到贵阳,从"打工仔"到如今的企业集团董事长。刘家滨和他的贵州绿色科技集团在贵州如何能不断成长、壮大,本刊对此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2.
《当代贵州》2013,(31):36-37
贵州在京博士联系点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贵州历史性跨越”座谈会时间:2005年5月21日 地点:北京市贵州大厦贵州驻京办经过当代贵州杂志社为期半年多的大量准备工作,2005年5月21日下午,在贵州省政府驻京办举办了我省在京博士联系点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贵州历史性跨越”座谈会.130多位情牵家乡、心系家乡,渴盼为家乡的发展变化贡献力量、智慧的黔籍在京博士汇聚一堂,共奏热爱家乡、建设贵州的主旋律.这次活动,是我省人才工作的创新之举.  相似文献   

3.
彭新民,1902年出生在贵州大定县(今大方县),早年先后从教、从政、从军,亲眼目睹了在旧中国腐败统治下广大劳动人民的疾苦与生活的艰辛。1935年,当他得知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后,十分欣喜,毅然脱离了黔军,返回家乡。  相似文献   

4.
王法  江婷婷 《当代贵州》2020,(12):48-49
作为大数据领域的热门技术创新,人工智能在实体经济甚至日常生活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肖俊对人工智能有深入研究。肖俊是贵州铜仁人,1998年从铜仁一中考入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长期关注、关心家乡发展。日前,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5.
正20年来,李超坚持每年回一次贵州。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几年他看到了贵州得益于大数据产业动力,正发生着巨变。"贵州深耕蓝海发展大数据,我也因大数据和互联网有了新天地,还真的是不一样的缘分和际遇。"北京车与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车车科技)COO(首席运营官)李超说,他为贵州近几年的发展变化感到惊喜,自己也想为家乡尽一份绵薄之力。李超是贵州安顺人,20年前,他离开贵州到北京求学,毕业后便留在了北京。这些年,李超曾供职于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是一个重情执礼的人.自1927年离开家乡韶山后.直到1959年才回到家乡走一走看一看。但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无论身处何方身处什么位置.他都深深地眷恋着生他养他的家乡韶山.思念着家乡的父老乡亲。不徇私情的毛泽东,对故乡和亲友的牵挂和关切,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息息相通的密切关系.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他艰苦朴素、廉洁自律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风范。  相似文献   

7.
一个是中国最先进最发达的城市,一个是处于"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在春暖花开的4月,因一种共同的回馈家乡、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情结,上海与贵州紧紧相连.面对家乡,他们激情抒怀,他们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8.
正廖彬,北京东六元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80后,贵州黄平人。作为青年创业者,他壮大了一个企业;作为社会活动家,他为家乡发展积极牵线搭桥;作为热心公益者,他捐物资助学子......扩大贵州影响,发出贵州声音,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聂建云 《当代贵州》2023,(49):42-43
<正>1997年,为谋求更好发展,马成兵走出山乡,从贵州贵定去到浙江宁波。在宁波机械行业摸爬滚打20余载,他从普通打工人,成为年销售额超3000万元的企业掌舵人。随着近年来贵州的赶超发展,产业基础及配套焕发活力,马成兵看到了家乡贵州新的发展契机,毅然选择返乡投资兴业。  相似文献   

10.
正有一份牵挂叫乡愁,有一种思念叫家乡。他是作曲家、作家杜兴成,他曾写下了《贵州放歌》《苗岭迎客歌》《梵净山之歌》等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让人们在音乐声中记住了贵州的美丽;她是旅美作家、贵州省首批对外传播智库专家汪一洋,她曾创作了多部讲述贵州的文学作品,让人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贵州的多情;他是民谣歌手尧十三,他曾用贵州方言唱  相似文献   

11.
正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已在贵州建设运营县级服务中心40余个,村级服务站点近2000个,全省村淘合伙人报名达10万余人,成功招募村淘合伙人1800余人、淘帮手2500人,共覆盖1398个村。对远在他乡的贵州人来说,最浓的乡愁莫过于舌尖上的"诱惑"了。常年在上海一家酒店做厨师的张浪,是贵州铜仁人,因为对家乡美食的钟爱,他常常要从网上采购大批的"黔山土货"。"从下单到收货基本上都不超过48小时!"张浪感慨,铜仁距离上海约1500多公里,是电商让他与故土"近在咫尺"。  相似文献   

12.
正红薯是贵州传统农作物,但要说投大钱种红薯,很多人不敢,但思南人张诚就敢"吃螃蟹"。2018年6月,在贵阳打拼多年的张诚决定回老家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创业。在家乡深入调研后,他出资5000万元创办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红薯选育、种植、淀粉加工、粉丝生产、市场销售等全产业链格局出发,做好每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3.
正著名侨领、法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致公党的杰出领导人,全国政协第九、十届副主席罗豪才,去年2月12日离开我们,至今已一年多了。他爱国爱乡,情系八闽,关注家乡安溪事业发展的桑梓情怀,仍然让福建安溪的乡亲们铭记在心;他对家乡的无私奉献和亲切关怀,深受家乡亲人的尊  相似文献   

14.
李尚公,1999年当选“北京市第二届十佳律师”,2000年当选“人民满意的先进个人”,2001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目前,他还是西南政法大学北京校友会第五届联谊会会长。 “我在贵州生活了20年,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我们贵州还不够发达,我认为,对贵州而言,目前所有工作的前提也是当务之急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相似文献   

15.
读者评刊     
《当代贵州》是一扇让外界了解贵州的窗口我是一名在北京读书的贵州籍学生,从大一起就收到了赠阅的《当代贵州》。在此,感谢当代贵州杂志社对我们在省外求学的莘莘学子的关怀,你们的工作作风令人感动。每当我收到从遥远的家乡寄来的《当代贵州》,仿佛就见到了故乡、亲人。两年来,《当代贵  相似文献   

16.
"离乡人"曾是戴刚在心中给自己贴的一个标签。20岁那年,戴刚离开了自己的家乡--铜梁小林镇庆云村,踏上了前往广东的列车。在那时的他看来,大城市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十年打拼,戴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离开广州后,他在重庆、贵州等地做起了与农业相关的工作,这一做,又是十多年。多年的努力让戴刚在重庆主城区有了稳定的居所,儿女双全,家庭幸福美满。但随着年岁渐长,离家愈久,他对家乡的眷恋愈发浓厚。  相似文献   

17.
编读交流     
谱支新歌献家乡当代贵州编辑部: 同志们辛苦了!《当代贵州》改版后,无论是从内容到版面设计都比过去好多了,我每次都能收读。作为家乡人,能看到家乡各方面的消息,当然十分高兴。 出于对家乡的热爱,我们一些在京工作的同志多次谈起,想写一首能代表较高水平,能向贵州和全国推广的歌曲,用此来扩大家乡对外的影响,扩大贵州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8.
正根据《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深化贵州教育综合改革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体制机制的建设,"推动贵州教育到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西部地区教育综合改革探索经验"。五年来,贵州大力实施教育"9+3"计划,建设了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9.
正20多年前,她拼命读书,一心想逃离家乡,因为家乡太贫穷。20多年后,她拼命投资,一心想建设家乡,因为家乡太贫穷。她就是贵州君逸和农旅置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韦丽君,桐梓县芭蕉镇人。2000年,韦丽君率先在全县开办了第一家农家乐,挣到了第一桶金。2011年,芭蕉镇搞集镇开发,时任党  相似文献   

20.
聂建云 《当代贵州》2024,(21):38-39
<正>走出贵州,异地创业,致力于通信行业物理连接设备行业,乌蒙汉子彭成在宁波带动百余人成功创业。带头成立商会、返乡投资产业、帮助山区学子……他有着深深的家乡情怀。“一个人发展好不算好,把一群人带动好才算好。”从贵州到浙江,在彭成立足宁波干事创业的20年奋斗历程中,他向着所追逐的“好”勇毅前行,通过一个个黔籍人员互帮互助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