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进傩堂     
<正>傩堂是从事傩文化活动的场所,有的傩堂被绚丽多彩的纸花布置得有如老百姓想象中的天宫。人们走进傩堂,仿佛就将世俗世界屏蔽在外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233类别:传统戏剧编号:Ⅳ—89项目名称:德江傩堂戏发布时间:2006年6月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德江县简介:德江傩堂戏是一种佩戴面具表演的祭祀戏剧。它源于古时的傩仪。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的礼仪祀典,宋代前后开始衍变为酬神还愿的傩堂戏。  相似文献   

2.
正德江县"傩堂戏"被专家学者们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粗犷豪放的土家"舞龙炸龙"被誉为"东方狂欢节",这两个独有的特色文化为何能在德江传播至今,保持原始风貌,值得探究。地方特色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民族血脉和软实力,需要长期的传播和保护才能得以延续。如何使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3.
云舍村坐落在梵净山太平河风景名胜区内被誉为"天堂河谷"的太平河畔,距江口县城4公里,距梵净山山门17公里。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共457户1914人,98%的村民都是杨氏后裔,至今保留着土家族的生活习俗,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全村有旅游从业人员300余人,"农家乐"接待户36家,演职人员22人,有傩戏、金钱杆、土家婚俗等民俗文化表  相似文献   

4.
正风清云淡,翠绿流淌。2014年7月23日至27日,中国·德江首届乌江石文化节在素有"中国傩戏之乡、中国天麻之乡、中国奇石之乡"之称的德江县乌江石文化城举行。本届乌江石文化节主题为"打造乌江石文化品牌,助推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旨在通过打造"中国·德江乌江石文化节"这一文化品牌,充分展示德江文化资源优势,提升"隋唐古邑,神奇傩乡"的大美形象。  相似文献   

5.
<正>神奇秀美的梵净山下,风光旖旎的太平河畔,坐落着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村落——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的江口县太平镇云舍土家民族文化村。云舍土家民族文化村位于梵净山麓、省级风景名胜区太平河畔,距梵净山10公里,距县城5公里,有近600年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民俗文化。村里至今仍保留着独有的土家族风情,保留着"赶年"、"过社"、"女儿会"等传统习俗,"傩堂戏"、"金钱杆"、"摆手舞"、"伴嫁歌"、"拦门礼"等土家歌舞和沿袭至今的土法造纸术。云舍土家民族文化村是省政府第一批批准建设的五个少数民族村寨之  相似文献   

6.
傅举有 《新湘评论》2005,(12):63-63
傩戏,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又称为傩堂戏、傩坛戏、傩愿戏、傩神戏、神戏、脸子戏、师道戏、师公戏、阴戏等。这种戏剧在南方各地、各民族中都有流行。  相似文献   

7.
文叶飞  邓天江  邓明 《当代贵州》2013,(13):I0001-I0001
春风还带着丝丝凉意,有着"中国傩戏之乡"、"中国天麻之乡"之称的德江县却"暖流滚滚"。4月3日,在德江县堰塘土家族乡高家湾村现代观光农业园区示范基地,德江县委书记张珍强,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娄玲,县科技局局长曹永直、堰塘土家族乡党委书记冉茂邦、乡长黎克海等  相似文献   

8.
傩戏,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又称为傩堂戏、傩坛戏、傩愿戏、傩神戏、神戏、脸子戏、师道戏、师公戏、阴戏等。这种戏剧在南方各地、各民族中都有流行。傩戏,产生并依附于原始的宗教祭祀仪式,是傩祭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傩坛祭祀中除了包含有叫做“正戏”的傩戏外,还有大量的祭祀仪程——“法事”。法事与正戏相互衔接,形成一个祭祀的整体,以达到一个共同的愿景:或祈祀丰年、或禳灾纳吉、或求子赐福、或超度亡灵。傩戏剧目的内容与祭祀的目的有着密切的关联。如:傩戏正戏《搬先锋》与除驱鬼疫的目的直接相连;《三妈土地》与农业丰产和人…  相似文献   

9.
正3月26日,贵州大沙河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意味着遵义交旅投集团旗下遵义演艺集团与大沙河旅业集团实施合作运营,以"旅游+文化演艺"为理念打造的"傩戏王国"文化旅游主题公园项目进入新阶段。"傩戏王国"项目位于"中国傩城"内,而"中国傩城"则是由贵州大沙河旅业集团在道真自治县打造的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康养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建成后  相似文献   

10.
正腾龙翻滚庆盛世,鞭炮声声闹元宵。正月十五,德江县数万群众欢聚县城进行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土家族炸龙民俗活动。德江土家舞龙、炸龙是土家族群众重要的祭祀活动,600多年前已有"舞龙求雨"的图文记载,是当地群众祈求平安、富裕、健康的一种方式。2006年被列入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天,土家族群众以社区街道为单位制作的"巨龙",组成的腰鼓队、秧歌队、彩车队,穿梭在县城的大街小巷,热闹非凡。傍晚,各街道锣鼓、鞭炮声再次响起,舞龙者身着  相似文献   

11.
熊力 《廉政瞭望》2023,(17):50-51
<正>音乐渐起,黑红配色的面具遮盖住凝肃的表情,身躯开始律动,四肢舒展,旋转、跳跃,动作逐渐夸张,大开大合……近日大火的影片《封神》的首映礼中,舞蹈演员张力天向所有人展示了一段粗犷而神秘的舞蹈——“傩舞”。傩舞是“中国戏曲活化石”傩戏的表现形式之一。“傩”意为“惊驱疫厉之鬼”,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图腾崇拜,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刘祯将其分为四个系列:傩祭(即傩仪)、傩俗、傩艺和傩技。傩戏在过去具有宗教和艺术的双重色彩,后受戏曲影响逐渐独立出来。  相似文献   

12.
在德江县,有一个沿袭了数百年的古老传统。那就是在元宵节这一天,当地人以一种舞龙灯的方式来祈求福安,祈求富足。最刺激的,当然要数正月十五晚上的化龙了,俗称"炸龙灯"。"炸"代表了德江土家舞龙的原始、勇毅和粗犷,"炸"诠释了德江土家舞龙的全部内韵。  相似文献   

13.
文叶飞  张凤琴 《当代贵州》2013,(8):I0002-I0002
黄龙翻滚,威风八面;鞭炮震天,火光四射。2月24日元宵节,在被喻为"中国傩戏之乡"、"中国天麻之乡"的德江,县城里舞龙、炸龙活动激情似火,热闹非凡,近20万各族群众共聚一堂,欢度元宵。中午12时刚过,县城主干道开始沸腾,锣鼓  相似文献   

14.
<正>"群龙聚会闹元宵,锣鼓喧天好热闹;龙闹羊年收成好,幸福生活步步高……"3月4日至5日(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德江土家舞龙炸龙文化节热闹非凡,来自省内外的游人及德江县周边县区近25万各族群众共聚一堂,喜闹元宵。省内外56位摄影家汇聚德江,开展"点赞德江"舞龙炸龙采风活动,用镜头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德江优美的自然风光,记录德江的  相似文献   

15.
正德江土家"舞龙炸龙"习俗已延续六百多年,是当地群众祈求平安、富裕、健康的一种方式,2006年被列入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月8日,农历正月十二,传承和弘扬德江民间民俗文化的重头戏——"德江土家人舞龙炸龙狂欢节"拉开帷幕,80条各色蛟龙欢闹"出海",2万名舞龙爱好者与龙队有序互动。出龙祭祀、花灯文艺、歌舞表演、舞龙炸龙等传统特色活动给来自国内外的20余万人奉上了一台绚丽多姿的民俗文化盛宴。  相似文献   

16.
张勇  张玉阶  文叶飞 《当代贵州》2014,(1):I0002-I0002
正2010年起,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有着"中国傩戏之乡"、"中国天麻之乡"美誉的德江县一直朝着建设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前行,践行着德江人的"中国梦"。近年来,德江区位优势逐渐凸显,高速公路过境,数百万吨级港口通航;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城南崛起一座现代化新城,城市扩大一倍;产业发展从小到大,特色产业快速壮大,物流产业蓬勃兴起……2012年6月15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在德江调研城南新区和玉溪河岸景观建设情况时,对该县大力推进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做法给予肯定。2011年6月6日,省委书记,时任省长赵克志在德江调研城镇建设工作时,给予"规划  相似文献   

17.
文叶飞  罗翔  蔡大常 《当代贵州》2010,(7):I0001-I0001
<正>德江土家"炸龙灯"文化活动是德江土家人的千年传承,寄托着世代土家人迎春接福、驱邪避灾、趋利避害、六畜兴旺、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良好愿望,蕴涵着特殊地域下的本土文化精神。"神龙在手,敬奉天地;神龙在心,普天同庆;舞动神龙,风调雨顺;欢炸神龙,盛世太平。"每年正月十五晚上,德江县都要进行这项颇具土家民族特色的"炸龙灯"表演。当晚,人山人海,表演者只穿短裤,沿街舞着长龙,人们便将备好的鞭炮和自制的烟火,对准龙头、龙身、龙尾猛炸,团团火花在舞龙者身上翻滚。舞龙结束后,还要向天祭祀,在喧天的锣鼓鞭炮声中,恭恭敬敬地将"龙"送到江河溪潭之中。其意是让龙回归龙宫,以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百姓安康吉祥。  相似文献   

18.
正德江县正月十四绚丽多姿、热闹欢乐的民俗文化沿街巡演和百龙腾舞,正月十五·悍粗犷、惊险刺激的追逐炸龙狂欢"盛宴",让来自重庆的罗琪女士一家三口大饱眼福,直呼不虚此行。今年元宵节期间,以"弘扬土家舞龙炸龙悠久文化、打造舞龙炸龙文化旅游品牌"为主题的德江元宵节舞龙炸龙系列文化活动分为出灯仪式、巡游、舞龙表演、炸龙狂欢,向来自省内外的16万游客奉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土家民间民俗文化"盛宴",吸引省内外20多家各  相似文献   

19.
永靖傩文化     
《党的建设》2009,(12):15-15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其表层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而内涵则是通过各种仪式活  相似文献   

20.
黄土哨阳戏概述 “傩”源于巫,其意为“驱逐疠鬼”或“驱邪纳吉”,是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一种文化遗存。贵州傩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在傩歌傩舞的基础上嬗变成了傩戏。傩戏有阴戏、阳戏之分。以酬神和驱邪为主的称之阴戏,以娱人和纳吉为主的称之为阳戏。目前,仅见于贵州省福泉市的阳戏,前身叫“元皇宝坛”。福泉阳戏从军傩演变而来,是我国整个傩文化活动中以娱人和纳吉为主的“乡人傩”的分支,是原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