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联解体的几点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联解体的原因很多,作者认为主要有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经济停滞、教条主义严重、政治经济体制僵化扭曲等。这些对于当今中国执政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而“三个代表”则正是在这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已经 20 年.从不同视角,对苏联解体原因有几种标志性看法:社会主义制度先天不足、斯大林模式原罪、戈氏叛变、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等等.应该说,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是一系列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苏联解体原因再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和多方面的。本文对四个方面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和论述。一,制度性因素:它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二,领导人因素:他们发起的改革瓦解了现存的制度并开启了苏联解体的闸门。三,民族问题因素:毁灭联盟的火药桶。四,阿富汗战争因素:解体的重要外部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国民性格的二律背反及成因简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民性格是一个国家人民的精神特质 ,在该国人民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这些国家造就辉煌的秘诀所在或招致灾难的根本原因。俄罗斯作为世界上少数有影响力的国家 ,对其国民性格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帝国研究视角下的苏联解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联的建立与演进,似乎都与"帝国"有复杂的关联性。其前身——俄罗斯帝国是典型的陆上帝国。苏联成立后坚持反帝立场,但之后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其标志就是形成了核心—边缘的帝国结构体系,以苏联统治中枢莫斯科及俄罗斯为核心,向外形成了三层边缘地带,其中第一层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第二层是中东欧华约成员国,第三层是在亚洲和美洲的经互会成员国。苏联解体实际上是"帝国终结"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次迟来的非殖民化,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这方面的具体原因至少有以下三个:其一,苏联领导人对当时局势的认识及判断和采取的对策及政策;其二,边缘地区民族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动员和发动作用;最后,"帝国的负担"成为难以承受的现实负担。  相似文献   

6.
苏联解体后的俄语新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联解体在加速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同时,也刺激了俄语的发展变化。俄语原有的变化趋势明显加强,新的趋势骤然产生,形成一股改变语言面貌的强风。  相似文献   

7.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原来作为苏联文学主体的俄罗斯文学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学界涌现出许多新人,文学创作产生了许多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9.
苏联末期,在卢布贬值的未来预期下,各加盟共和国展开激烈的银行信贷竞争,同时实行了限制卢布涌入、物资流出的经济封锁。进而,面对俄联邦汹涌而至的卢布潮水,发行主权货币成为小国寡民型共和国防止卢布占领、摆脱自身经济困境的良策。而某个加盟共和国的主权货币行动必然在整个苏联内部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统一的卢布流通域遭遇被15个彼此独立的货币流通域瓜分并取代的命运,作为主权国家的苏联也就在货币层面被摧毁。考察苏联末期的货币战是探寻苏联解体过程的一条重要线索,对于揭开苏联解体之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俄罗斯各界对苏联和叶利钦政权的评价争论不休。对此普京提出自己的看法:“谁要是不为苏联的解体感到遗憾,他就是没有良心,而谁要是希望恢复苏联,他就是没有头脑。”普京对苏联所作的某种肯定并不意味着要走回头路,而对叶利钦时代的某种批评也不意味着对叶利钦8年改革的否定。肯定苏联是出于争取和团结大多数俄罗斯人的需要,以利局面的稳定,而批评叶利钦则是为了纠正过去的不足,继续叶利钦开创的事业。  相似文献   

11.
郑忆石 《俄罗斯研究》2004,(3):48-55,64
苏联的解体带来了哲学的转型。这场转型表现为九十年代初期戾换式的情感发泄和中期的理性反思,其对象集中于苏联哲学、西方哲学以及俄国传统哲学。今日俄罗斯哲学,呈现为"繁荣"与"贫困"的双重态势。  相似文献   

12.
政党政治是人类有史以来民主政治的高级形式,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典型形式,是人类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政党政治首先形成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最先发展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的国家,如英、法、美等国,新兴资产阶级是在夺取政权后的议会斗争中才组成政党,经由多党竞争,选民投票,实现政党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后发资本主义国家,如德、意、俄等国以及广大被压迫民族国家,则是先组成各类政党,由政党领导或推进革命斗争,到斗争胜利后才形成完全的政党政治。政党政治依据长期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了俄罗斯东正教在中亚五国的历史与现状,审视了俄罗斯东正教对中亚五国的意义并展望了它在中亚五国的发展前景.本文认为,俄罗斯东正教在中亚五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它在中亚五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沙俄时期的扩张阶段、苏联时期的沉浮阶段和中亚五国独立后的复兴阶段.尽管它在宗教规模和影响力上都远不及伊斯兰教,但不可否认,长期以来,它在中亚五国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未来,俄罗斯东正教在中亚五国不仅不会消亡,而且将拥有更令人瞩目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苏共在20世纪20年代的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这促进了苏联文化的繁荣。然而由于在斯大林时期,却逐渐形成了文化专制主义的路线、政策和体制。这一文化专制主义的路线、政策和体制统治了苏联近六十年之久,它成为苏联亡党亡国的根本性原因之一,其历史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  相似文献   

15.
戴隆斌 《俄罗斯研究》2004,(3):76-82,87
苏联的"罗名制",从产生到最终被取消,其间经历了将近70年。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苏联政治生活中的权力逐渐集中相一致的,其形成和确立又是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确立同步的。实际上,苏联的"罗名制"就是斯大林模式的一部分。苏联"罗名制"的特点既有斯大林模式的共性内容,也有其独特的方面。"罗名制"的形成与确立并被固定化,给苏联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可以说,虽然苏共解散、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罗名制"所带来的社会消极后果无疑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苏共没有顺应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变化,完成从一个革命政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没有及时还政于民,完成从代表人民管理国家向引导人民自己管理国家的转变;搞思想专制,不容异见,使社会创新能力衰竭。这是苏共败亡的几个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后苏联事务》2013,29(4):424-448
Why have some post-Cold War autocrats consistently been able to sideline opposition and avoid debilitating elite defections while others have faced repeated challenges? Drawing on interviews, the media, and the academic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wo sets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extent of incumbent control over opposition: the degree of state economic control and the extent of divisions in national identity. Two sets of most similar cases are compared: Belarus and Ukraine, and Kenya and Tanzania. These comparisons are used to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he causes of democracy and those of authoritarian breakdown.  相似文献   

18.
苏联东欧国家在党群关系方面的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质是如何处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共产党人的一个实践问题,贯穿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始终。搞好党群关系不是常常挂在嘴边上的说教,而是时时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不能以党和国家的名义,借口人民群众根本的或长远的利益来搞大而空的事情,从而伤害人民群众具体的切身利益。“公仆”和“主人”之间出现了严重的错位现象,不仅影响了党群关系,由此产生的党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甚至成为苏东社会主义国家遭受重大挫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