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点摘编     
发展寄宿制学校切实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随着邓州市劳务经济的发展,留守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目前,全市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总数为8.81万人,其中贫困留守儿童占16%左右。父母的缺位使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生活、心理、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沟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运生  宋淑娟  陈勃 《前沿》2009,(8):155-157
许多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开生活后,因为和父母情感沟通不方便,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严重的甚或导致亲子关系缺失,进而形成不良性格,产生留守问题。本文依据留守儿童与父母亲情沟通的相关调查数据,描述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沟通的现状,分析影响情感沟通效果的原因,最后提出增强亲子之间情感沟通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最近,平顶山市叶县辛店乡常派庄村一个两岁多的幼儿因父母外出务工,留在家中和爷爷生活,年迈的爷爷突然发病死亡,幼儿被冻死在爷爷身边。成为农村留守家庭酿出的一大悲剧。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不断转移,留守儿童日益增多。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年龄在14周岁以下、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本人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儿童。河南留守儿童已达254万人,日益突出的留守  相似文献   

4.
随着邓州市劳务经济的发展,留守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目前,全市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总数为8.81万人,其中贫困留守儿童占16%左右。父母的缺位使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生活、心理、安全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教育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尤其令人担忧。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问题,针对目前正在发展、学生爆满的寄宿制学校,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省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行》2007,(2):15-15
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就业,留守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年龄在十八周岁以下的农村儿童。据抽样调查,全省农村现有留守儿童135.3万人,约占全省未成年人总人数的8%。其中男性76.2万人,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56.3%,女性59.1万人,占43.7%。  相似文献   

6.
留守儿童群体多出现在农村,由于父母劳务输出,孩子留在家乡由老人照顾,在家乡学校读书,被称为"留守儿童"。但是在我区一些城镇,也生活着一群"留守儿童",他们是外地打工者的孩子。父母把孩子留在城镇里上学生活,自己到城外打工。在乌鲁木齐市的4所中小学,"留守儿童"就已超过1000多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不仅仅是  相似文献   

7.
洪涛  睢艳卿 《前沿》2014,(1):126-127
随着我国社会化的转型,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普遍存在着父母关爱和监护的不到位、学校教育和措施的不完善、社会环境和相关法律的不健全等,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及安全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进而阐述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原因,从而提出改进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行之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吴云梅 《传承》2012,(8):64-65
加强与留守儿童及其父母的有效沟通可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理、心理、言行上存在诸多问题的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应积极与留守父母或监护人保持密切联系,确保沟通渠道的畅通,给予留守儿童无私关爱和及时帮助,正确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微言博语     
@走走停停:中国0—17岁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已达到9683万。其中,有近205.7万的留守儿童处于独居状态。留守儿童和父母长期分离的状况使其生活、安全和教育受到严重影响,并进而影响到未来人口素质。希望大家在关心城市儿童的教育问题时也关注农村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0.
从宏观层面来说,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着农民工流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而产生的;从微观层面来看,父母外出务工使得留守儿童的原生家庭结构呈现不完整状态,近端社会支持减少,所以我们提倡从社会支持体系的角度探讨留守儿童保护问题。社会支持体系是社会个体生活的"基本生活圈",这个圈子通过社会连结的方式为个体提供养分,从这个角度来说,构建、恢复和完善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是开展对他们社会服务的可行切入点。为了切实掌握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状况,我们在两年的时间里对西部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4000名留守儿童开展了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该研究的数据统计发现,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观社会支持、客观社会支持、支持利用和社会支持总分均较低。这种状况启示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服务的提供者,应多开展社区倡导工作,以营造留守儿童的外部支持体系,开展留守儿童寻求支持和支持他人的能力训练,以稳固其内部支持体系,多关注男性、13至15岁、非独生、父母长期不回家的和父母与孩子联系频率低的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1.
"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的儿童群体,他们的父母外出学习、经商、打工,把他们留在原住地交给亲人或老师照看,这部分儿童由于不能得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关爱,身心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访谈等方法,对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调查访问中我们看到,在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等方面仍存在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把科学的教育方法传递给监护人及学校,以期对留守的成长给予更好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调研显示,流动儿童开始融入城市生活,价值观受到城市文化影响。父母进城务工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较多。  相似文献   

13.
留守儿童的日益增多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而亲子教育的缺位也给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长期、远距离的亲子分离使许多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出现“父母缺席”的现象,导致61.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把自己的烦恼告诉父母。  相似文献   

14.
正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间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指出该群体的监护权和受教育权等公民基本权利遭受侵害;在此基础之上,审视我国留守儿童保护的法律体系及基本政策,继而提出从监护权和受教育权着手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一)法定监护人缺位,代理监护效果差农村留守儿童因留在本乡,无法与异地工作的父母共同生活,他们的监护主要有四种方式:隔代监  相似文献   

15.
来信摘录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值得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双亲或单亲外出打工,而被寄托给祖父母或远亲近邻,有的甚至独守门户。由于祖辈年老体弱、文化低,对“留守儿童”教育力不从心;外出打工父母与孩子天各一方,对“留守儿童”教育鞭长莫及;学校因得不到家长的紧密配合,  相似文献   

16.
游走在城乡夹缝中的流动儿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相对应。为了摆脱留守儿童的孤独,享受父母的照顾和关怀,他们随父母漂泊异乡,成为流动儿童,却在异乡遭遇尴尬。上学难,升学更难,居无定所,安全无保障,歧视和心理伤害等一系列的问题向他们抛来。他们享受不到城市儿童的权利和保护,同时又失去了农村儿童享有的权利和保护。他们生活在暗淡的城乡夹缝中,进退两难。  相似文献   

17.
《中国妇运》2009,(6):6-8
湖南是地处中部的劳动力输出大省,目前,全省有240万0—15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数的27%,占全省儿童总数的18%。由于父母常年外出,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照顾,在生活、安全、教育、心理、道德等层面突显出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其生存与发展,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8.
熊春艳 《当代广西》2008,(24):43-43
“我一个人笑,一个人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享受孤独……”这是一个留守儿童在作文中写到的话。留守儿童,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父母外出工作,用勤奋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但他们却留在家里,与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其中一人,又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这些孩子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少之又少。亲情、关爱,是留守儿童最渴望的美好情感。在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有一群人把爱心带给留守儿童,让他们在“爱心父母”的帮助下,感受广西50年来发展的新景象,感受到社会大众对他们的关心。  相似文献   

19.
杨波 《公民导刊》2011,(9):58-59
7月28日,重庆市璧山县璧泉小学五年级梁承榆等同学在学校"留守儿童之家"里,通过电脑视频,向远在深圳打工的父母汇报暑假生活情况。当日,璧山县璧城街道人大工委组织人大代表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代表们与30多名农村留守儿童一起开展文体活动,参观新城新貌,还走进驻军某部,参观营区,观看战士们的内务、军事表演等。  相似文献   

20.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素萍  黄仕任 《传承》2014,(2):108-109
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与和父母同住的城市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对此,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高度重视,并在各个层面采取综合对策,尽量减轻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给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所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