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日益加剧,对社会价值观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冲击,对高校大学生来说,同样面临着道德认知困惑与价值冲突的现实考量。文章从这一问题出发,探寻高校道德教育的缺失原因,并对高校道德教育的范式转换与创新路径进行理性思考,以期为推进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2.
论高校主体性德育目标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主体性德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结果,是人本主义思想在高校德育观念、德育功能和德育目标上的反映。高校主体性德育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朱晓军 《理论学刊》2005,(7):114-116
实践美学对主体性的强调,是美学研究的一大理论收获,也在文艺创作和审美实践中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主体论哲学背后理性独断论的理论误区,使实践美学面临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局限。后实践美学关注主体间性在审美活动中的本体地位,既为方兴未艾的生态美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又沟通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从而拓展了美学理论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4.
构建高校德育创新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依据和谐社会的要求,要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性联系中研究高校德育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林强 《党史文苑》2007,(6):77-78
构建高校德育创新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依据和谐社会的要求,要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性联系中研究高校德育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德育价值的历史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德育从作为党的政治优势到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到成为治党之基、治国之基、治理社会之基,从作为党的工作发展成为党的建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德育的价值发生了历史转换。  相似文献   

7.
张江山 《求实》2006,26(8):31-33
价值领导是现代领导的重要趋势。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是和谐社会价值领导的基本取向。构建适应和谐社会的价值领导的实现范式对于推动和谐社会构建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建国  齐英艳 《求实》2007,1(3):74-76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着传统与现代、经济与道德、公平与效率、个人与集体等四个方面的文化价值冲突,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必须正确认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化价值冲突及其表现形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规范德育由于其单一的教育内容、僵化的教育方式、片面的教育目标而在当今时代遭遇到无法回避的困境,社会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的教育超越规范德育的模式。文章通过对主体性德育理念及特征的分析,认为主体性德育能够为我们的学校德育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德育的哲学悖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蓝江 《理论学刊》2005,1(8):72-75
主体性德育正日益成为德育研究的一个热点。然而,从哲学的层面予以审视反思,不难发现主体性德育存有诸多悖论:在概念上,它没有彻底解决主体性和德育之间的矛盾问题;在主体性的认定上,则形成了理念的、形而上学的主体性和具体的、现实的主体性的对立;在现实操作中,主体性德育又将教育对象划分为中心和边缘两个部分;更为实际的,在主体性德育的理论建构中,它强化了分析的主体性,这与综合的德育系统、乃至整体的社会图景都构成了紧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是"执政为民"理念和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诉求。构建服务型政府,必须重塑透明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公众本位的基本价值取向,使政府治理范式由以政府为中心的管制模式向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12.
论高校德育领域的范式转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延华 《探索》2006,(1):100-103
高校德育范式应该实现从“独白式内容范式”、“问诊式方法范式”向“对话式效果范式”的转型。高校德育领域的范式转型在价值上体现为从以内容为重点到以方法为重点,最后向效果的转型;在形式上体现为从“独白”到“问诊”,最后向“对话”的转型;在服务对象上体现为从服务政治向服务经济再向服务社会的转型;在培养目标上体现为培养“理想远大、行为高尚”的红色革命者到“思想进步、行为规范”的合格经济建设者,最后向“德性崇高、行为合理和谐”及全面发展的健康生活者转型。  相似文献   

13.
文有望  何燚 《探索》2008,19(2):154-157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党的各项工作"生命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需要我们从哲学高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对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质的追问是我们进行价值审视的理论基础,价值目标的明确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工作方向,而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中国通向未来的必然选择,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刻不容缓。而要付诸实施,取得成效,则必须转换领导者的思维范式。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人本思想研究的传统范式虽然具体表现形式各异、内容多样,但总体上都呈现为一种知识论立场的意识哲学范式。由于其存在的思维局限和不合理,通过这种范式既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真实意蕴,更不能准确把握其思想地位。实践哲学范式才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合理研究范式。只有达到从哲学范式转换维度思考和研究问题的理论自觉,变革传统研究范式,实现马克思人本思想研究从意识哲学范式到实践哲学范式的创新与转换,才能使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真实意蕴得以再现。  相似文献   

16.
吴广庆 《求实》2013,(2):81-85
库恩范式引起了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因其理论的不足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从本质上看,库恩范式是指拥有专属的"共同信念"的"科学共同体",取得了"公认的科学成就",从而规定了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模式,具有"不可通约性"和"可转换性"。在我国,依据不同的标准划分,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对此要谨慎客观对待。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统一,就要从当前中国实际出发,结合库恩范式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17.
哲学需要历史与逻辑的互动,这种要求具体表现为问题与理论的互生。问题的反思和研究是哲学研究走出理论困境、回归现实生活的唯一出路。反思问题既是马克思哲学的本性,也是马克思哲学当代出场的路径。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实践,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解答"中国问题",展开对哲学研究主题、研究模式与研究方法的反思与批判,在多学科交往过程中,推进哲学基础理论创新,自觉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8.
作为生命中的两翼,理性与价值构成人之为人的充足理由律,二者缺一不可,且相互不能越界.当二者产生冲突分裂时,留给人类的便是痛苦的回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把科学与人文、理性和价值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李庆宗  于晓东 《求实》2005,(8):31-33
作为生命中的两翼,理性与价值构成人之为人的充足理由律,二者缺一不可,不能相互越界,当二者产生冲突分裂时,留给人类的便是痛苦的回忆。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把科学与人文、理性和价值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发展的视角看高校德育范式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范式随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而演进。建国以来,我国高校的德育范式历经了从“红专内容独白”范式、“对症下药的问诊”范式到“民主对话式”范式转型的演进过程,现在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高校的德育范式将朝着多元化的方向演进,出现各级各类高校各具特色、多种德育范式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