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的现实要求,人的观念现代化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改革作为一场改变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与精神状态的伟大革命,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现时代的思想解放典型表现为推进人的观念现代化。从历史发展看,人的观念现代化正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从实践进程看,人的观念现代化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解放。从理论基础看,人的观念现代化夯实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3.
杨俊峰 《时事报告》2003,(2):22-22,33-35
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大体分为外部现代化和内部现代化两个方面,内部现代化即是指人的主体意识的现代化。具体说来,就是指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培养现代人的意识和现代人的心理素质。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的伟大  相似文献   

4.
法治观念的现代化是法治化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本文试从中国法治的现状和现代化进程的相互关系,探讨中国法治观念现代化与法治化的辩证关系及其必然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5.
牛攀 《前沿》2013,(22):171-172
明末,很多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他们带来了新的地理学知识和新的世界地图.这些新事物在当时的士人阶层中引起了不小反响和议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国人心目中的“天下”观念,至少让他们的眼界更开阔了,知晓了一些“天下”以外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人的现代化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指出人的现代化是判断改革开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实现人的现代化也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7.
金花子 《求索》2008,(11):194-196
改造“国民性”是晚清时期各种西方文明碰撞下所产生的最大思想命题,它从产生伊始就始终没有脱离开文化比较的视阂。西学背景浓厚的林语堂,早年追随五四先行者的足迹,看取西方价值观而致力于批判“国民性”以革新中国社会。三十年代以后,林语堂开始面对西方社会介绍中国文明,从中西文化的融合互补中找到了建构新的“国民性”的理想途径。而面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书写,又使他的表述陷入了“自我”的尴尬与困境。  相似文献   

8.
普法教育与公民法律观念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法教育是法律观念现代化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在法律观念现代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国普法教育存在的问题限制了这种作用的充分发挥 ,因此 ,积极改进与完善我国的普法教育制度 ,对于公民法律观念现代化的实现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在一个没有“法外英雄”的社会,严厉的法制固然能催生良好的公共秩序,但也会让民众变得患得患失、循规蹈矩,失却寻求改变和挑战既成规则的勇气。那 是2011年岁末的一天,新加坡SMRT地铁南北线系统在下班高峰期突发故障,酿成了这个国家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公共交通大瘫痪。  相似文献   

10.
辛旗 《台声》2000,(6):16-17
自1979年祖国大陆实行和平统一政策以来 ,在海峡两岸各界共同努力和推动下 ,各项交流逐步展开 ,形成相当可观的规模。无论是在经济贸易联系、人员往来、文化体育交流、科技合作 ,还是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双方接触的基础是在一定层面秉持着“中国观念” ,即使两岸敌对状态尚未结束 ,即使对“中国观念”解释上存有分歧。这一“中国观念”决定了两岸政治分歧下特殊的交往模式和一个中国原则。“中国观念”和一个中国原则已经成为两岸尚未统一之下“维持往来的最大中介”和“缓解冲突的最大凭借”。近20年来 ,两岸为扩大交流所采取的一…  相似文献   

11.
张权 《前沿》2011,(11)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起了民族复兴,带领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毛泽东时代,建立了强有力的国家政权,致力于工业化建设,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打下了初步的物质基础。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巨大转折,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主导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新世纪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开始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2.
刘艳 《桂海论丛》2013,(1):102-106
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观的传承和创新具有严密的发展逻辑:在发生学意义上,体现了必然性和应然性的统一,既有渊源深厚的思想根基和实践基础.也存在新时代新境遇的客观需求;在历史流变角度上,体现了阶段性和整体性的统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反映了发展的阶段性,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终确立则展现出发展的整体性;在演化特征角度上,体现了一脉相承性和与时俱进性的统一,不仅承接“老祖宗”的“根”之脉络.还伴随时代课题的嬗变不断吐故纳新,创造性地吸纳合乎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13.
《人民论坛》2021,(24):20-23
中国现代化不是既有现代化路径的翻版,而是一条符合本国国情、顺应人民期待、顺乎世界潮流的道路。改革开放是实现国家强国战略的最重要动力,政府主导型现代化模式可以成为理解中国现代化模式的一个重要而鲜明的特色。要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适合现代化道路的更加完备更加成熟的体制机制,为强国之路提供坚强的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14.
洪银兴 《群众》2023,(1):22-24
<正>现代化不能只见物质不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出“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实质上是对促进人的现代化的明确要求。关于人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中就有明确的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和实践进程,进一步拓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所要促进的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生活品质、人的精神文明程度和人的全面发展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15.
曾德盛 《桂海论丛》2001,17(2):12-13
正确的义利观 ,对于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价值取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义利观的基础上 ,邓小平的义利观把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原则和道德原则高度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对如何正确处理义和利的关系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 ,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廖逊 《新东方》2007,(6):1-1
大约在二十年前,中国知识界出现了一股愤怒声讨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声讨所谓“黄色文明”的激流。诸多论者的观点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百害而无一益,只能阻碍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那个时候,中国的改革开放虽然初见成效,但接下来的物价改革却是个不可避免的痛苦手术,除了经济学界,几乎无人能够理解它的必要。而苏联东欧各国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人口庞大、生态脆弱、经济疲惫、政治倦怠、社会喧嚣、文化浮躁,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的六大软肋或漏洞或不利条件。这些不利条件加之外部的威胁,使中国第二次现代化的困难成倍增加  相似文献   

18.
李光 《政策》2002,(8):26-27
我国加入WTO之后,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必将产生直接的影响,不论是把握机遇还是迎接挑战,都需要民营企业首先实现观念创新。因为,观念创新在企业的各种创新中具有先导性和规范性作用,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行为和企业的成功。湖北确定县域经济发展要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发展战略,必须把观念创新作为其发展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阔视野中提出了对青年群体和青年工作的明确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考察,青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呈现出三重逻辑:从出场逻辑上看,青年作为实践主体与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同时出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先锋力量贯穿四个历史时期;从在场逻辑上看,青年力量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显著特色之中,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呈现整体与部分的统合性、全体与个体的兼顾性、物质与精神的协调性、当下与永续的一致性、自我与他者的平等性特质;从战略逻辑上看,以党的青年工作的战略性地位审视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实践面向,应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意识和本体出发,牢牢把握发挥青年人力资源作用、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贯彻优先发展理念三个向度,不断聚焦厚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三重目标,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实现青年既作为发展动力,更作为发展目的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中国人一直在追逐“中国梦”.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所怀的“中国梦”更加多样。也更富有强国愿望,容闳怀的是“留洋梦”.康有为怀的是“大同梦”,孙中山怀的是“共和梦”,梁启超怀的是“启蒙梦”,施蛰存怀的是“尊严梦”……但所有这些美好梦想,都没有获得完全实现,只有当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