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于欣 《理论学刊》2005,(11):124-125
“德”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西汉大儒董仲舒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德论传统,同时借鉴法家的学说,提出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和旨在实现国治民安的仁政德治。这一思想适应了当时强化初定的封建统治秩序的现实需要。研究董仲舒的“德”的思想,对于把握中国古代“德”范畴的演进,以及认识董仲舒哲学思想的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德为“三纲五常”之伦理道德“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指明了人们在处理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种基本的社会人伦关系时所应持有的根本原则。自孔子起的先秦儒家就非常注…  相似文献   

2.
黄楠森撰文认为,今天的德治是儒家德治的批判继承。儒家关于德治的论述很多,比较为人熟知的有: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德治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仁政”、“王道”。儒家的德治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它是一种统治术,是剥削者统治人民的方略,当然,儒家也主张以身作则。(二)在德治条件下,人民遵守国家的规定,完成自己的任务,不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的"春秋决狱"与汉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邵金凯 《理论学刊》2004,(8):111-113
“春秋决狱”亦称“引经决狱”或“经义折狱” ,是指引用儒家经典特别是《春秋》的“微言大义”与具体事例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春秋决狱”在汉代较为流行 ,而董仲舒是其首倡者。《后汉书·应劭传》载 :“故胶西相董仲舒老病致仕 ,朝廷每有政议 ,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 ,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 ,动以经对 ,言之甚详矣。”对“春秋决狱” ,古往今来的众多学者基本上都是从司法审判的角度进行评判 ,笔者认为 ,“春秋决狱”既是一种断案方式 ,更是董仲舒政治思想的外在表现 ,是与董仲舒对汉家制度的构思密切相连的。一从政…  相似文献   

4.
孙太红  贾利芳 《求实》2003,(Z1):89-90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其思想历来没有离开人们的关注视野,尤其对于他的“无为”思想,人们一向关注较多,但是,就“无为”的含义而言,人们的理解却各种各样、千差万别。比如有人以为“无为”就是“不为”,就是随波逐流,无所作为,使“无为”成了逆来顺受的代名词,这显然是把“无为”思想庸俗化了。 那么,什么才是“无为”思想的真正含义呢?要正确理解这一思想,追根溯源,还得回到他的创始人老子的著作中去。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道的根本内容就是“无为”。老子说:“道常无为”。他的道包括“天道”、“人道”两方面,老子认为天道和人事都应该是“无为”的。 首先,“无为”是一种天道观(即自然观)。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这是说,自然界的规律,不用争就会取胜,不用声张就会有应答,不用召唤就会到来,看来好似松懈疏散却善于安排。他还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玄德”就是最高的道德,就是说自然界养育了万物却不把持万物,故而作了万物的首长却不宰制万物,这正是自然界的“玄德”,也就是“天道”的最高境界。由天对万物的“不争”“不言”“不有”“不宰”,可见“天道”是自然无为的。但天道能遵循自然规律行事,因而也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分析董仲舒的“天道”观和“王道”论的具体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政治思想的改革本质。董仲舒虽然是个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但却是中国早期封建社会中杰出的政治改革理论家。他的政治学说,尽管存在历史的、阶级的局限,并带有某些神秘甚至荒谬的成分,但其主流方面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与道德人文精神,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代表了解放生产力的方向,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因而在本质上是进步的政治学说。  相似文献   

6.
许宸威 《学习论坛》2002,(10):54-55
中国是礼义之邦 ,“德治”思想源远流长。从周公的“皇天无亲 ,惟德是辅 ;民心无常 ,惟惠之怀”、“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到孔子的“德政”和“德教”再到荀子的“德主刑辅” ,这种绵延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德治”思想和道德教化 ,经过时代相递 ,逐渐积淀成我们民族特有的理想人格———“君子”。君子观念形成后 ,不仅在历代仁人志士身上打上了深深的印痕 ,而且对中国社会影响极其深远。就当前而言 ,如果我们既站在时代高度 ,联系当代中国国情 ,又不忘记对君子人格进行历史审视 ,并充实新的内容 ,对落实“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 ,将具有重…  相似文献   

7.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同志在新世纪之初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以德治国”思想是对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继承和创新,它既植根于中国传统道德沃土之中,又完全不同于古代的“德治”;它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其本质是“以德治人”,其途径是通过加强干部道德即“官德”建设,影响、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水平;其关键在于加强“官德”建设。一、新形势下强调加强“官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各级干部来贯彻执行,只有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与党同心同德,才能从根本上防止“…  相似文献   

8.
“法治”与“德治”犹“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既定的治国方略,其根据有四人;一是人类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二是“法治”本身的局限性决定的;三是构成科学的治国方略;四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9.
“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历史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毫无疑问,儒家的德治是同人治联系在一起的。今天的“以德治国”和古代的德治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一,古代的儒家的德治建立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上,是人治的一种具体实施形式,而“以德治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与社会主义法治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老子的和谐社会思想来源于“古之道术”的天道自然无为哲学思想。天道”重要的品德是自然无为。天道对于万物创生和养育的功能,是在自然而然中进行的;天道”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通过一些能够体现天道的基本精神的“圣人”得到贯彻的。老子通过圣人按其自然无为思想,构建理想的“小国寡民”和谐社会,体现他的“怀古”情结和对古代氏族社会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德治天下,是儒家治国安邦的重要思想。朱熹对儒家这一思想作了新诠释,提出了一整套具体的德治标准和行为准则。其主要思想是“人君行德政”“用人讲德行”“为学重德育”。朱熹的德治思想,在今天仍有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颖 《理论学刊》2004,(12):88-90
我国历史上的“德治”实践 ,总是伴随着相应的文化发展 ,体现为文化对“德治”的强有力的支持。本文通过考察历史上若干时期中哲学社会科学、伦理道德思想和教育科学等几方面的文化发展对“德治”实践的支持 ,试图探索文化发展与“德治”实践的内在规律 ,为今天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奋斗目标,代表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必须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显得尤其迫切。二者的结合使“法治”与“德治”均具有新的内涵,表现出鲜明的特点。最终形成体制化、扩展化、积极化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开放的、积极向上的尊重法律权威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4.
潘鈜 《党的文献》2013,(1):119-120
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干会上批评西汉思想家、哲学家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是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的.毛泽东认为,许多干部不懂得经济工作的重要性,中了董仲舒“唯心的骗人的腐话之毒”.他强调干部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边区人民群众的负担问题,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和“公私兼顾”的经济工作基本方针,并由中央领导带头,在边区掀起了大生产运动.  相似文献   

15.
焦国成撰文认为: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德治传统是这个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集前人德治思想之大成,提出了“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德治思想。他的思想,一方面,被后来的儒者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个非常系统的德治思想体系;另一方面,被后来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开明君主不断地加以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德治经验,形成了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德治”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伦理化的产物,它重视统治者的道德修养和对人民的道德教化,还主张以德选官、任人惟贤。今天我们要全面贯彻“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就应该批判地继承传统“德治”思想,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相似文献   

17.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以德治国”的重要治国方略,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经验的总结,又是对国内外、尤其是中国古代德治传统的批判继承和重大发展。深入领会这一重要治国方略的丰富内涵,除了必须正确认识德治和法治的关系,还必须进一步弄清社会主义德治与传统德治的区别。首先,两种德治的本质不同。德治传统是中国悠久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治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中,对后世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主张:“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相似文献   

18.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一方面在人们建立健康有序的社会生活中,德治不仅有法治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为法治的实践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伦理根基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德治必须以法治为根本保障,否则它将是软弱的,不能长久的.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德治"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伦理化的产物,它重视统治者的道德修养和对人民的道德教化,还主张以德选官、任人惟贤.今天我们要全面贯彻"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就应该批判地继承传统"德治"思想,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相似文献   

20.
林泰认为,江泽民关于“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批判继承。古代德治思想中有许多封建性的糟粕是我们所不能吸取的,但古代德治思想中也有许多优秀思想应当借鉴:如“为政以德”,“民惟邦本”;“居官无彩”,“正以处心,廉以律己”,“立帅以正,孰敢不正”;“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江泽民“以德治国”思想正是对古代德治优秀思想的批判继承。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