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第一条:“禁止歧视、虐待、残害妇女。”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八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 第五十二条:“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合法权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虐待未成年的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二条(现行刑法第二百六十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第四条:“禁止歧视、侮辱、虐待或者遗弃老…  相似文献   

2.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我国于199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章规定了父母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应尽的义务,主要有以下几条:第八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第九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  相似文献   

3.
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已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的修订,进一步完善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制度,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好的法律保障。与1992年未成年保护法相比,新修订的保护法有六大亮点:  相似文献   

4.
《新疆人大》2013,(8):44-44
广州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6月22日审议了《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规定》,明确提出“学校应当对未成年学生进行防范性侵犯教育”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对于一个有3亿多未成年人的大国来说,是全社会的一件大事。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专设一章“社会保护”,该章的首条写道“:全社会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犯罪导致的命案在我国目前命案的类案统计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侦查讯问中,应注意未成年人生理心理与成年人的差异性,针对其特点展开审讯。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人的诉讼设置了特别程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保护。在命案侦审中,侦查人员在查明案情的同时,必须注意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保护,切实做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江钦辉 《求索》2023,(2):161-170
《民法典》第35条“除外条款”延续了原《民法总则》第35条“除外条款”的规定,与原《民法通则》第18条“除外条款”的规定相比表述更为科学和严谨。但同时又由于该款的规定相对抽象和较为原则性,导致在实践中对其认识不一,因此有必要从法理上予以厘清。父母以未成年子女不动产设定抵押担保之行为效力,司法实务和学界均存在有效、效力待定、无效三种观点。父母为维护未成年子女利益以其不动产设定抵押担保的行为有效,自无疑问。而父母非为维护未成年子女利益以其不动产设定抵押担保的行为,就代理权限而言属有权代理;就行为效力而言,不是效力待定而是无效。实践中,法院可采取“目的性限缩解释—有权代理—违反效力性强制性规定—行为无效”的裁判路径,以实现优先保护未成年子女利益的立法目的。  相似文献   

8.
资讯     
动态▲不满16岁犯罪不判无期徒刑由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司法解释做出的规定指出,对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罪一般不判处无期徒刑。司法解释规定:对未成年罪犯适用刑罚,应当充分考虑是否有利于未成年罪犯的教育和矫正。对未成年罪犯量刑应当依照刑法第61条的规定,并充分考虑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次犯罪、犯罪后的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因素。对符合管制、缓刑、单处罚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适用条件的未成年罪犯,应当依法适用管制、缓刑、单处罚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对…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二条规定:“拐骗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根据本条的规定,拐骗未成年人罪,是指拐骗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行为。这里所规定的“拐骗”,是指用欺骗、利诱或者其他手段,将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带走。“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是指使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致使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监护人不能继续对该未成年人行使监护权。拐骗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行为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0.
《中国妇运》2005,(7):40-41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良朋镇抓住未成年女孩特别是10-16周岁女孩这个特殊群体,实施“花季少女成才工程”。通过开展系列教育培训活动,帮助未成年女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她们克服困难、抵御挫折的能力,成效明显,深受学生家长和社会各届的欢迎。一是拓展阵地,搭建未成年女生思想道德建设新舞台。以“花季少女成才工程”为起点,全镇各村(社区)和学校进一步建立完善了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教育和活动场所,修建了阅报栏、宣传窗,逐步形成了道德教育、科普教育、文艺修养等一系列的教育阵地。  相似文献   

11.
依法维权     
四川省宝兴县推行“监护人旁听讯问制度”和“诉前家长谈话制”,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家庭的环境、家长的教育管理、家长的言行等对未成年人的走向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为了切实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2008年宝兴县检察院推出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监护人旁听讯问制度”和“诉前家长谈话制”。  相似文献   

12.
邓娟  何延 《民主与法制》2014,(28):32-34
“近年来,未成年人被性侵案件数量明显增多。并且,被害人年龄呈现低龄化、受害次数呈现高频化的特点。” 为此,2013年10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刑事政策、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等方面,就加强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和工作部署。“意见”一经公布得到各界的充分肯定,然而。法律实务界人士关注更多的是,立法层面对未成年被害人保护的缺失。  相似文献   

13.
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进行封存是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的重要方法。我国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建立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未成年犯罪人回归社会,实现了与有关国际条约的接轨等。但这一制度具有适用对象范围狭窄、与有关法律法规相冲突和适用程序不明确等不足,结合域外规定,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完善:扩大适用对象的范围、健全配套制度、完善适用程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文本《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我们可以看到:其一,未成年犯罪被告人之(诉讼)权利和利益有部分属于福利型权利,因而在增加其诉讼权利的同时还需要增加司法机关权力与保障之;其二,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单行规定可谓未成年被告人之权利保障书。《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从文本角度看,取得巨大成就,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司法实践情况的集中体现;但是,当将该规定配置的(司法机关)权力和(未成年被告人)权利放置在法治框架下审视,我们有理由担心这些权利,特别是体现福利型社会时代的权利的实现情况。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未成年人案件审查批捕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批捕率非常高,这与当前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趋势不相适应,改革现行的未成年人案件审查批捕制度势在必行。从我国未成年人案件审查批捕工作的现状出发,分析未成年人案件审查批捕制度存在的问题,借鉴域外相关制度的立法规定及司法实践,提出具体的改革构想。  相似文献   

16.
李健波 《中国民政》2011,(12):58-58
为切实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工作,贵州省开阳县组织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活动正式启动,民政局采取五项措施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管理工作:一是加强组织协调,多部门形成合力。完善多部门密切配合的救助工作机制,并对于未成年人先救助后查询。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积极与媒体联系、沟通,掌握舆论导向主动权,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帮助未成年流浪人员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7.
正"感谢检察机关通知法援机构指派律师为我辩护。"5月13日,麻城市人民检察院公诉科依据新刑诉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的规定,依法向市法律援助中心发出了法律援助通知辩护函,要求为犯罪嫌疑人袁某(未成年人)指派律师进行辩护。该市法律援助中心迅速为其指定了辩护律师,袁某深受感动。这是该院首次通知法律援助机构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指定辩护人。  相似文献   

18.
新修改通过并已实施的《工会法》中有“侵犯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权益的要依法追究其责任”的表述。其中“未成年工”的提法与《劳动法》第2章第15条“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规定是否矛盾呢?其实并不矛盾,因为“未成年工”和“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是两个概念,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实现对未成年刑事犯罪的工作重点从打击到教育的转变,更好的指引涉罪未成年人重新回归社会,新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刑事案件做了特别程序的规定,这无疑是未成年刑事诉讼制度的突破,为未成年刑事诉讼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法律基础。但自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没有相继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对于未成年案件诉讼中的特别程序均处于摸索状态。特别是未成年刑事检察工作,社会调查制度、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完善,更需要各司法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全力配合,才能使未成年特别诉讼程序有效、全面地贯彻和实施。  相似文献   

20.
“合适成年人”,这一词语来源于英国,其内容是要求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被讯问和审判时,法定监护人无法或不宜到场的情况下,必须有一个合适的成年人在现场,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同意,协助其与审讯人员沟通。同时监督审讯人员在讯问过程中是否有不当行为。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我国少年司法领域也逐步展开了引入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的初步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