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略论我国国家赔偿制度中的赔偿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任何一个国家,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法律,侵犯公民权利,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国家赔偿法》因首次宣示了“国家造成损害应赔偿”的宪法原则而倍受瞩目,从实施七年多的情况来看,国家赔偿案件少,赔偿数额低,获赔困难的客观现实已经使许多人对这部法律失去信心。除去执行机关存在理解和执行上偏差的原因外,我们不得不正视国家赔偿立法本身的缺陷,本文仅就我国国家赔偿制度中的赔偿标准问题谈一点肤浅的体会。一、对现行赔偿标准规定的评价现行国家赔偿法所规定的国家赔偿,可分为刑事赔偿和行政赔偿。从赔偿的对象看,对人…  相似文献   

2.
周清印在2005年第4期《半月谈》上撰文介绍:今年两会期间,由500名人大代表联合签名的13份议案送迭全国人大议案委员会,要求修改国家赔偿法。1.修改国家赔偿法的原则和相关条文。现行法律对国家赔偿采取的是“抚慰性赔偿原则”,不仅赔偿范围只限于直接损失,而且赔偿标准也低于民事赔偿标准,很不合理,难以赢得人们时这部法律的信任。  相似文献   

3.
赔偿标准过低,是我国《国家赔偿法》亟待弥补的缺陷之一。针对国家机关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国家赔偿标准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建议借鉴民事赔偿标准,坚持以补偿性赔偿为主,惩罚性赔偿为辅的赔偿原则,提高对人身权损害国家赔偿的具体计算标准,完善我国《国家赔偿法》。  相似文献   

4.
国家赔偿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国家赔偿法》在实施中存在着几个主要问题:在赔偿责任主体方面,强化了机关责任淡化了国家责任;赔偿范围较窄,应当在权利、行为、事项等方面进行扩大;归责原则不够科学合理,多元化归责原则适用于不同的侵权行为;赔偿标准太低,人身权损害的赔偿标准应当提高,增加精神损害赔偿,财产权损害的赔偿,原则上应当与民事赔偿标准一致;赔偿程序在公正和便民方面有待改进,取消确认程序,将先行处理程序变为可选择程序,决定程序变为诉讼程序;补充和完善国家赔偿责任种类;强化对赔偿判决或决定的执行程序和执行措施;修改和完善国家赔偿的举证责任制度,公平分摊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5.
杨涛 《广东法学》2005,(5):22-25
错误通缉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发生,错误通缉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人身自由权,但是依据现行的国家赔偿法却不能得到赔偿,其原因在于现行国家赔偿法不承认精神赔偿,并实行法定赔偿原则,而错误通缉不在法定的赔偿范围之内。未来修订国家赔偿法时,应当确定精神损害也应当给予赔偿,并将错误通缉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之内,以更为周全地对公民权利进行救济。  相似文献   

6.
左坚卫 《中国审判》2013,(12):27-27
建议对刑事错案赔偿专门立法进行规定,并对精神损害赔偿标准和资金来源作出特别规定。一、刑事错案赔偿标准的法律依据及存在的问题刑事错案,是指已经被司法机关等有权部门确认为事实认定错误或者法律适用错误的刑事案件。目前,我国刑事错案赔偿标准的法律依据主要是2010年修订的国家赔偿法。  相似文献   

7.
韩飞 《法制与社会》2011,(18):53-53
我国现行立法中没有在国家赔偿法中采用惩罚性赔偿标准,而是采用抚慰性赔偿标准。由于惩罚性赔偿标准具有自身独特的功能价值,为了完善我国的国家赔偿法,应当在该部法律中引入惩罚性赔偿标准。  相似文献   

8.
实施了7年的《国家赔偿法》,法学界认为亟需修改。这是因为现有的“生存保障”赔偿标准太低,无法补偿当事人损失,尤其在司法赔偿中,因错拘、错捕、错判和刑讯逼供等遭受精神和身体双重创伤的公民,无法得到安抚。近日,当年参与立法,如今赞同修改《国家赔偿法》的中国政法大学马怀德教授强调,赔偿中应该体现惩罚性和精神赔偿的精神。 一个人被错误关押十几天,按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只能得到几百块钱的赔偿。对此,马教授认为:第一,赔偿标准太低,基本上不含惩罚性,只有弥补件。第二,对精神损害没有规定金钱赔偿方式。对精神…  相似文献   

9.
孔悦 《法制与社会》2011,(15):25-26
2010年4月29日,国家赔偿法修正案草案经四次审议后最终通过决议,并首次明确了精神损害抚慰金。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立法上的确立,对于保障人权以及督促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国家赔偿法的新近修改,通过对我国国家赔偿法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过程的分析,总结现行法条的规定和实践经验,指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赔偿范围不明确、赔偿标准未确定、法条表述较为原则等不足之处。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国家赔偿法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将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监狱机关实施《国家赔偿法》应当把握好归责原则、赔偿范围、确认程序和赔偿标准等重点环节,还应当加强对民警的法制教育,建立领导执法责任制,健全法制工作机构。此外,应当对《国家赔偿法》关于赔偿范围、确认程序和赔偿标准等规定进行修改,进一步完善刑事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1.
姚军 《法制与社会》2013,(16):50-51
我国现行新修订《国家赔偿法》中的行刑事赔偿制度赔偿范围较窄,精神损害赔偿金覆盖范围较低,刑事国家赔偿制度存在的缺陷,不利于对国家赔偿案件中受害人的保护应不断完善刑事国家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2.
国家赔偿与民事赔偿的赔偿标准有何不同?编辑同志:国家赔偿法已经实施,请问国家赔偿与民事赔偿在赔偿标准上有什么不同?读者肖军肖军同志:国家赔偿是因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杜、财产权而产生的,民事赔偿则公民、法人或...  相似文献   

13.
试论国家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永彬 《政法学刊》2002,19(1):12-15
我国的国家赔偿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国家赔偿主要包括行政赔偿和刑事赔偿两大类。现阶段因其归贵原则不尽合理、赔偿范围不够全面、赔偿标准不明确、程序不利于操作等,已远不能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充分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必须适时予以修改。  相似文献   

14.
韩瑞  高武杰 《法制与社会》2011,(17):163-163
再审改判无罪是国家赔偿中主要的赔偿情形之一,国家赔偿标准主要有抚慰性赔偿标准、补偿性赔偿标准和惩罚性赔偿标准三种,我国国家赔偿适用的是抚慰性与补偿性相结合的原则。再审改判无罪对受害人的人身自由、精神及社会名誉等方面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现有的补偿标准不能有效弥补受害人遭受的损失,因此我国有必要将再审改判无罪这一情形适用惩罚性国家赔偿标准,同时扩大国家赔偿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刑事赔偿的归责原则是国家确认和承担司法侵权行为赔偿责任的依据和标准,其反映了国家在某一时期对刑事赔偿的法律价值判断,同时还对刑事赔偿责任的构成、赔偿范围和赔偿程序的设计有着重大的影响。自我国《国家赔偿法》实施十余年来,刑事赔偿在赔偿范围、赔偿标准和赔偿程序的设计等方面受到了理论和实务界的强烈批评,这都与其所采用的归责原则密不可分。在《国家赔偿法》面临重大修改之际,本文仅就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刑事赔偿的归责原则作简要的剖析。  相似文献   

16.
朱耀峰  吴微 《法制与经济》2010,(8):77-77,80
199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在我国法制史上第一次确立了国家侵权责任制度。由于立法时客观条件的制约,这部法律实施10年来。凸显出许多不合理、不完善之处,现行国家赔偿法的赔偿归责原则体系存在原则与使用间冲突、和国际国家赔偿原则的不协调等缺陷。与民法上的赔偿原则相比,条件过于严格,不利于对被害人的保护,且与国际化趋势不相统一。  相似文献   

17.
从整体上来说,我国法律以及司法解释对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没有规定赔偿标准。在本文中,文章说明了我国法律及司法解释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情况,分析了我国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确定存在的弊端。接着文章论述了我国确立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标准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标准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刑事赔偿归责原则是国家确认和承担司法侵权行为赔偿责任的依据和标准,其反映了国家在某一时期对刑事赔偿的法律价值判断,同时还对刑事赔偿责任的构成、赔偿范围和赔偿程序的设计有着重大的影响。自我国实施《国家赔偿法》以来,刑事赔偿在赔偿范围、赔偿标准和赔偿程序的设计等方面受到了理论和实务界的强烈批评,这都与其所采用的归责原则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国家赔偿法存在损害赔偿范围过于狭窄、赔偿标准实行抚慰性标准过低、追偿制度不完善等缺陷。我国应将刑讯逼供赔偿范围适度扩大到精神损害赔偿,赔偿标准应由抚慰性标准改变为补偿性标准。建立侦查羁押分离制度,完善刑讯逼供国家赔偿的追偿机制。  相似文献   

20.
损害赔偿是民法上的重要制度。损害可以分为人身损害、财产损害与精神损害。在现代物质文明社会,财产损害赔偿向为各国法制之重心,至于精神损害则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兴起及个人人格自觉,逐渐受到重视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完成了侵权行为法的现代化。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民法制观念的增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件越来越多,赔偿数额越来越大。司法实践的要求推动着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理论研究的发展。笔者亦欲对精神损害赔偿范围、赔偿原则、赔偿标准等法律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