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桥 《海内与海外》2004,(11):38-42
1994年8月15日,郭沫若的日本夫人郭安娜(佐藤富子)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郭沫若平生最喜欢101这个数字,在1958年完成的诗集《百花齐放》中,他特意写了101首诗,并在《后记》里阐释了101这个数字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意味——“象征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这里有‘既济,未济’的味道,完了却又没有完”。凑巧的是,郭沫若在北京医院去世时,所住的病房也是101号;而今郭安娜也以101岁的高龄走完她的人生旅程,这难道是某种巧合吗?现在郭沫若与郭安娜都已作古,101像是冥冥之中的一根丝线,把这一对曾经共患难的夫妻,在精神上重新维系在一起了。一1914年,…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人谈诗,离不开唐诗,因为那是中国诗歌史不可逾越的巅峰。同样,谈到唐诗,泛泛地谈也好,具体深入地谈也好,是离不开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大诗人的。郭沫若先生在文革期间,一时兴起,写了一本题为《李白与杜甫》的小册子,无论其抑杜扬李,是如何的强词昧理,也无论其政治取向,是如何的不敢恭维,但有一条,他选择这两位诗人来大做文章,恰好说明李白和杜  相似文献   

3.
乌巴特尔待人是真诚和宽容的。他对所有提议合作的人几乎都能够给予充分的理解和积极地回应。这是我与他交往近十年的基本印象。一经历了童年不幸的乌巴特尔在80年代国门初开时 ,孤身到美国波士顿 ,半工半读完成了学业后 ,在一家电厂找到一份高级监理的职位。对于许多人来说 ,混到这一步也很不错了。波士顿的工作、生活节奏很适合中国人 ,安静而休闲。但乌巴特尔觉得这并不符合他的性格 ,他打算要到纽约这个国际大舞台去闯。1984年冬 ,他毅然放弃了在波士顿的发展到了纽约。凭着他的拼劲 ,先是在纽约《中报》任工商记者 ,一年后被正大…  相似文献   

4.
科海浪花     
一·根·自·发郭沫若在他的小品文《白发》里写一个不知道名宇的理发姑娘替他拔了一根白发。他在镜子中见到了这动人的一幕,然后说:“啊,你年青的,年青的,远隔河山的姑娘哟,飘泊者自从那口离开你后,又飘泊了三年,但是你的慧心替我把青春留住了。”长白发是衰老的生理现象。苏东坡不是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吗?郭沫若从一根白发的被拔掉,想到了青春的留住,太美了。不过,掉头发,不管是黑的还是白的,都不是表示留住青春,恰恰相反,是老化,是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正常的现象。一个人,每天要掉大约45根头发有些人会掉60…  相似文献   

5.
华静 《海内与海外》2009,(1):75-75,79
“一样的古镇,不一样的乌镇。”这句话鲜明地道出了乌镇的别致和神秘。 我在这个有着1300多年建镇史的古镇上行走时,仿佛膛在从古筝里流出来的水中,又如同乘着深沉而又厚重的风。在这里,唐代银杏宛在,六朝遗胜犹存。  相似文献   

6.
现代著名文学家、楹联大师郭沫若,生性开朗,才思敏捷,妙语如珠,风趣幽默。他一生写过许多闻名海内外的奇联巧对,既有启迪教育之理,又有辛辣嘲讽之妙,读后令人拍手叫绝。 郭沫若八岁读私塾时,有一次,老师布置学生背诵《易经》和《周礼》。郭沫  相似文献   

7.
从步入学堂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如一朵僻幽的山花,在漫漫的人海中,无关风尘地开谢着.没有人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也没有人想去解开这个毫无价值的谜团. 他渴望走进他们中间去,与他们一起在溢满草香的校园小径上欢笑,一起簇拥着上下学,一起逃课到遥远的西山上抓鱼.在旁人看来,这都是些平凡至极的事件,可对于寡言自闭的他来说,却是一连串闪亮而又模糊的梦.  相似文献   

8.
正风吹动了银杏叶,又把我吹到这棵树下。说过要找到它,今天就翻山越岭。翻山越岭不容易,踏过泥泞不容易。想在密麻交叠的山林里找一棵树,简直是犯傻。人们喜谈前因后果,我不喜欢。非要谈,那么前因是我在十月里近乎狂热地迷上了银杏树,同行告知郦龙有一棵千年银杏——并用极美好的形容词、极夸张的叹词撩拨我。而后果,就是翻山越岭换得一个无尾结局。好友开车,陪我犯傻,不知道具体位置,一路  相似文献   

9.
我与路遥     
正"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我又一次站在路遥的墓碑前,看着铭刻在墓碑上他说过的这句话,我依然无法抑制这句的眼泪,扑簌簌地要流出来。我为路遥落泪,自己不知已有多少次了。但我知道为他落泪,是在我听闻他英年早逝的那个日子。而那还不是头一次,因为我在《收获》杂志1982年第三期看到他的中篇小说《人生》时,就流过泪了。不过这一次为  相似文献   

10.
我服你     
每!!!!次单位分点儿有分量的东西,总是这边同事送上车,那边老公早早在车下等候那个150斤的男人,一手拎苹果箱,一手拎啤酒箱,一步不停地走到家,然后东西往地下一放很得意地看我,那眼神分明在问:服不服?我笑嘻嘻地把他摁在沙发上,打开电视,递过遥控器,然后穿上围裙进厨房,一集《天龙八部》还没演完,小饭桌就摆满了。他抓起一条黄花鱼要吃,我一把按住,“且慢,君请看,这一桌,有荤有素,有咸有甜,有红有绿,有圆有方,却只费时40分钟……”“服了你。”他明知我要这仨字,又急于下筷,不用进一步明示,赶紧奉上,然后急急地风卷残云去了。老实说,对于这…  相似文献   

11.
不惊慌的雨     
他是美院的高材生,在公园里,他要完成一个人物写生,他需要一个模特。他问了几个人,却无人应。迷信的人说,把一张美丽的脸画到画布上,画得越惟妙惟肖,那个人被抽走的魂魄就越多。他想,难道这些人都是迷信的吗?直到她的出现。她坐在那里,本身就优雅得如一幅画。他的请求,她大方地同意了。"请保持这个姿势",他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机会,在画布上迅速地画了起来。天公却不作美,有些要下雨的意思。而他还没有画完,一滴雨便落到她的脸上,她却一  相似文献   

12.
我不知道今天还有多少人记得他。但我相信今天还会有人记得他。 他的《欧阳海之歌》是60年代风靡全中国的一部书,发行两千万册,还有报纸连载,读者难计其数。当年这部书有许多光环,书名为郭沫若先生题写,陈毅评价为文学创作的里程碑,是一部教科书。  相似文献   

13.
说笑话老舍先生的大名我早就知道了,而且少年时代开始看过他的一些作品,然而,直到1957年的春天,才和他有了"亲密接触"。那年,北京人艺刚刚上演了郭沫若的《虎符》,作者得了稿费,做东请戏组全体演职员去春游。还特别邀请了老舍。  相似文献   

14.
少女的情怀     
一 张子禾站在秋风瑟瑟的合欢树下,不厌其烦地教我诵背第一首宋词<定风波>时,我就隐隐约约地喜欢上了他.那年,我刚巧七岁,而他,已过廿十. 张子禾是父亲雇来教我诗词的语文老师.他不但写得一手好字,还背得满口诗句.孩子对于名不正言不顺的老师,总是有三分不服气的.于是,我出了各种怪题来刁难他.譬如,我在书本上翻到了晏殊,柳永,便斜眉瞪眼地问他,代表作是什么,背两句来听听.  相似文献   

15.
六1984年,于是之57岁。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他被任命为北京人艺的第一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二是他被邀在电影《赤壁之战》中,扮演曹操的角色。先是极不情愿地当上了副院长。有人形容:他像一个孩子被怂恿、督促着去捅马蜂窝,既不愿意又有点好奇,结果是在一年之内就已经被蛰得鼻青脸肿,心存无限厌烦,恨不能早早脱身而去。后是极想高高兴兴地去扮演曹操,借以解脱,因为他觉得一个演员最大的幸  相似文献   

16.
思君如满月     
梁秉堃 《海内与海外》2014,(1):23-23,22
正于是之辞世已经整整一年了,我却总觉得依旧是"新丧"。在整个春夏秋冬的日子里几乎每一天,我都在思念着故人、师长和挚友,他的音容笑貌,行动坐卧,仿佛都是挥之不去的。为了寄托那不尽的哀思,我执笔写下这份还迟到的悼词,或许是对于他和我们都会有些益处。往事如云,难舍难分。记得,于是之曾经回答过询问:"一个演员最后拼的是什么?"他响亮地说道:"演员拼的是修养,而不是技巧。"因为技巧是可以在短时间里掌握的,而  相似文献   

17.
徐文伯的父亲徐海东是赫赫有名的戎马一生的战将。徐文伯一直牢记着他父亲在战争年代说过的话,为官没瘾,只是打仗有瘾。徐文伯说,不论做什么工作,只要能为党和人民工作就行。他从出生那天起就在部队里摸爬滚打,在大学学的是法律专业。然而,由于工作的需要,他却到了文化部从事文化艺术事业的领导工作。这对于他来讲,是一个不小的跨越。他以积极态度热情地投入到文化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和工作中。   一段时期以来,港台歌星充斥我国城市文化艺术市场,追星族们疯狂而盲目,以个人谋取暴利为目的的“走穴”风极一时。这些造成了…  相似文献   

18.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缅甸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者,翁山少将,是一个勇气与想像相结合的人.他努力使缅甸摆脱英国的统治而独立;为达到这个目的,他想了一些办法,在1945年曾经呼吁召开一次亚洲的"波茨坦会议",以"筹划一个联合的行动,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自由."他只从越南胡志明那里接到了答复:欢迎这种会议.这位缅甸领导者后来发了一封信给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和总理沙希尔.他在这封信上声称:"东南亚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与互助,对于世界这一地区的各个国家讲来,是头等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有个年轻人流落他乡,久久未能找到工作。一天,他在饭店吃了饭,临付钱时却露出了窘迫。那位年轻的饭店老板不仅替他解了围,还和他亲切地攀谈了起来,这一攀谈不要紧,竟谈出了一段久远的恩情。原来,20年前,那位饭店老板在一位女老师门下读小学。那时的他家境贫寒,贫寒得连一本小小的新华字典也买不起。当全班同学都在使用新华字典的时候,他伤心地落泪了,为自己未能拥有一本字典。那堂课上,当他又为没有字典使用而愁眉不展的时候,女老师将一本崭新的新华字典摆在了他的桌上,并用含笑的目光示意他打开看。他颤抖地翻开扉页,一行娟秀的字迹映入他…  相似文献   

20.
前些天一位“京味儿作家”很感慨地说,京味作品不大时兴了,在许多地方不大受欢迎,这是实情。其实,老舍先生当年也遇到过这问题,老舍先生早年的作品曾经写了不少地道的北京话,北京以外的、特别是江南的读者读起来就有些不大明白。他举例说,描写一个人从椅子上滑下来,他写成“出溜儿”下来,生动而且极具京味儿。可外地人不懂,他们不明白一个人怎样从椅子上“出”而又“溜”,结果,这生动与地方特色反而将一批读者拒之门外。毫无疑问,北京话是北京文化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一个会说北京话的人,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北京文化的专家,或许他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