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仲舒在继承孟、荀人性论的基础上,融合阴阳思想,将人之情性纳入天人哲学体系之中.提出了"性善情恶"的命题和初具雏形的"性三品"说.董仲舒人性论的最后落脚点是强调王道教化对于万民成善的决定性作用,这有助于加强君主的政治责任和树立君主的至上权威.  相似文献   

2.
汪荣  郭畑 《求索》2011,(7):254-256
韩愈《原性》一篇,是其为申述儒家性情论以对抗佛教心性论而作。韩愈持性三品说,该文先谈及人性的由来、情的产生、性情的关系、五性说、七情说等问题,进而批判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和扬雄性善恶混论,最后批判杂佛老而言性者。我们通过对相关文献和语境的解读,认为《原性》不仅吸收和部分改造了旧有的"性三品说",而且集中古人性论之大成。以往不少论者认为韩愈以"仁义礼智信"为性,并把它作为韩愈人性论的一个重要贡献。这种看法是对《原性》的误读,事实上韩愈并未以"仁义礼智信"为性。  相似文献   

3.
荀子在《王制》中指出:“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在《尧问》中有“礼仪不行,教化不成”的论断。西汉是我国历史上教化理论的完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者对教化的论述很多。汉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陆贾在《新语·无为》中指出:“故曰:尧舜之民,可北屋而封;桀纣之民,可北屋而诛者,教化使然也。”“教化不行,而政令不从。”对教化使用最多的是汉代大儒董仲舒。他在《实性》中说:“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在教,则质朴不能善。”“教化堤防之……教化立而奸邪皆止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莫不以教化为大…  相似文献   

4.
赵黎黎  李永鑫 《传承》2007,(7):85-86
汉代董仲舒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性有善恶"的人性观是对先秦时期人性论成果的批判和继承,提出人性包括善质和恶质两个方面,对人性要进行扬善抑恶。人性观决定着一个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性有善恶"的人性观的很多内容都符合当代管理的需求,对当代管理有着很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弄清什么是人性,是讨论人性与犯罪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前人关于人性的各种学说与观点的了解,是正确理解人性的途径之一。古人对人性的观点有性善论、性恶论、性善恶混合论、性三品、天理之性和气质之性等,并认为人性是人的本性,与兽性不同。人性的实质是由人的行为反映出来的、表现人的内在品质和社会关系、属于道德范畴的一种道德标签,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的产物。与人性相对应的"兽性"是人们对恶行的比喻。犯罪是违反人类行为规范和人际和谐社会关系的行为,其发生是由犯罪人个人、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对马克思学说的层次性结构的正确认识是重建马克思主义在场性的前提。对马克思主义层次性的解读存在不同范式,结构性解读和功能性解读是已有的基本范式,而按照马克思的文本逻辑对其学说的层次性结构进行解读则是马克思学说层次性研究的范式转换。马克思文本中有关于其学说层次性理解的逻辑,是对马克思学说层次性划分的最终根据。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学说被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第二层次是唯物史观,第三层次是其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武晓磊 《人民论坛》2015,(8):216-217,241
霍布斯的国家学说建立在他对人性和自然状态的理解上,其基本原则是个人主义。但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人造"利维坦"却拥有不受制约的最高权力和绝对权威。这一看似矛盾的理论逻辑使霍布斯被誉为"近代政治哲学的创始人"。文章以霍布斯对人性的理解开始,从国家产生的原因、方式、特征等方面阐释霍布斯国家学说的政治逻辑,以便更好地理解霍布斯的国家学说。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中国,《孝经》不仅只是工具价值层面的蒙学读物,还担负着儒家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教化社会的重任。本文因此选择从政治学的视角对《孝经》的政治思想进行解读。《孝经》政治论证的逻辑起点是孝道。孝道来源于人性,能教人去私意生公心。孝道还是宇宙秩序的内在属性,是沟通天人的具体途径。《孝经》推崇孝道,因而强调对应于名分的责任和礼乐教化,但同时也对人性的复杂有深刻的认识,不放弃刑罚,对君主处处加以限制和约束。孝道既是儒家全部思想展开的基础,也是儒家教化的下手处。《孝经》虽短,却从中可以窥见儒家全部思想的内容和特征。  相似文献   

9.
政治是属人的社会活动,"界定人性内涵"和"符合人性规定"直接构成了政治生活历史的、逻辑的起点,政治人性因而成为政治生活的鲜亮底色与政治哲学的内在根基。从历史来看,颇具代表性的政治人性理论是古典政治时期崇尚德性的"公共人"设定和近代以来追求自利的"自然人"设定,从政治维度来看这两种范式的政治人性理论都具有浓厚的先验色彩和目的论叙事方法,故而既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因此陷入一种虚幻的道德论证。所以,当前有必要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础上建构一种具体的、历史的政治人性理论,理清马克思主义政治人性理论在"劳动""社会关系"和"需要"这三个层面的内涵与相互关系,并以此指导和推进旨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时代政治进程。  相似文献   

10.
哈尼族哲学的发展,经历了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两个阶段。与自然哲学相比,人生哲学在漫长的岁月里得到了充分的展开,推演出丰富深邃的内容和严整恢宏的体系,哈尼族人生哲学的逻辑体系,包括生死观念、人性学说和人生价值学说等理论。其中,生死观念和人性学说是人生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人生价值学说则是生死观念和人性学说的逻辑归宿。探讨生命本质的价值和人生的庄严意义、思索将人生的最高理想体现于个体生命旅程之中的途径,这是哈尼族人生哲学体系的理论落脚点。  相似文献   

11.
王慰 《求索》2010,(4):118-119
张载以"虚"为本;以"气"为用,在"虚气相即"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自己的人性"二层"说——"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其中源于太虚本体的"天地之性"是人的本性,它具有永恒、普遍、不变、至善、潜在的特征,它规定着人之为人,是人的道德人格形成的内在根据;禀"气"而成的"气质之性"是人之现实的自然属性,它是造成现实世界个体人性差异的原因和根据。人性二层理论说明了主体人性发展的多维向度,这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  相似文献   

12.
关于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要件性质,有旧客观说、旧主观说、新主观说、新客观说。新客观说较为合理,但有进一步明晰的空间和必要。明确"为他人谋取利益"中的"他人"谋取"利益"的内涵,分析前三种学说的不足,提出对新客观说的理解和完善意见。从实然和应然层面论证承诺应视为一种行为的原因;提出"为他人谋取利益"这一客观构成要件的内容为"承诺"实施"实现"三种行为,三种行为之间是选择性的关系,承诺行为并不是必须满足的内容;虚假承诺、事后受贿满足"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客观构成要件,应纳入受贿罪的法网之中,感情投资符合某些条件时也满足"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客观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的社会意识现象,因而也具有其相应的结构与功能。在逻辑结构意义上可以把意识形态划分为哲学方法论意义上的世界观、历史观、认识论,具有完备理论逻辑的价值学说体系,以及制度建构意义上具有实践取向的具体政策主张等三个层次。哲学方法论的科学性论证、价值学说体系的正当性说明以及具体政策主张的可行性展示,构成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在逻辑意义上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学说体系而展示出来的价值正当性和真理性,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价值理想能够通过制度实践而塑造完成的现实可行性,制度与价值的统一构成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规定性。  相似文献   

14.
张美玲 《前沿》2012,(12):52-53
无论是个人还是人类全体,在某一具体历史条件下,其认识总是有限的。任一命题及由命题所构成的论证的形成,背后都有一个历史文化的支撑,因而对其的评价必须考虑到论证主体的文化隶属关系。本文通过对"杀盗非杀人"这一命题进行逻辑文化分析例证了上述观点,从而揭示了逻辑的社会文化性。  相似文献   

15.
关于共犯性质之争主要集中于共犯独立性与共犯从属性的对立,进而在我国又产生了所谓的折中理论"二重性说"。综观这些学说的论证依据,或多或少存在缺陷,甚至部分论证只流于形式。借鉴各家学说合理之处,否定其不足,提出共犯从属性与独立性相统一的观点,站在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的立场,以教唆未遂为中心,对其进行论证说明。  相似文献   

16.
李燕涛 《求索》2012,(12):244-246
作为与社会契约论相对立的一种主权学说,边沁主权思想的发展经历了早期、中期、后期三个发展阶段。边沁早期的主权思想表现为对社会契约论的批判;中期则指出了主权具有信托属性,并在法律渊源的意义上界定了主权的含义;后期则明确提出了他的人民主权说。尽管如此,边沁的主权思想仍具有内在的连续性,即用功利主义论证主权,这开创了一种用功利主义目的论的逻辑来论证主权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17.
《传承》2016,(6)
董仲舒沿循了两条进路建构其人性论。沿循"天人合一"进路论意在同一性之性,为他的伦理政治提供了终极价值根源,沿循"内圣外王"进路论意在三品性之性,为他的伦理政治提供了理想运作境界。其人性论兼具神学色彩和政治色彩,两层含义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重新探讨毛泽东关于人的学说的人性理论。毛泽东的人性理论,长期以来被“左”的公式“人性=阶级性”歪曲了。这几年,人们纠正了这一错误,指出了毛泽东关于人性与阶级性关系的一段著名论述中“带有”两字的意义,这无疑是一个突破禁区的进步。但是,仅仅强调阶级性是人性所“带有”的,还远没有说明毛泽东人性理论的本来面目和全部含义。在对人的学说进行深入的哲学探讨的今天,开展这一研究,已具备了相当的可能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9.
刘军汉 《理论月刊》2010,(10):60-62,78
苏东剧变以后,我国缺少一种能够与西方自由民主理论相抗争、具有国际播撒性的新学说。文明类型理论填补了这一空缺。文明类型理论突破了"五种社会形态说"所坚持的"单线发展"论,变"单线发展"为"多线互动",使理论与历史和现实的事实更加一致;从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及合法性。对不同文明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也客观地、辩证地、历史地进行了分析,消解了中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不必要的对立,同时争取了自己在国际论坛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是-应该"问题逐渐演变为事实命题与规范命题之间关系的问题,对道德知识的考察从过去的经验论证或先验论证,转向了对伦理语言的结构及其含义进行逻辑分析和语义分析。"是"与"应该"之间的不同又被进一步发展成为事实与价值二元分立,尤其在元伦理学的创始人摩尔及情感主义那里得到更加深入的论证和重大的发展。摩尔的"自然主义谬误"、"善不可定义"、"摩尔的开放问题论证"以及情感主义的无意义的价值判断等思想,是对休谟关于事实与价值关系的问题的补充与发展,深化了休谟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