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实践活动、认识活动的人。从它的结构来看,有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客体是指进入主体活动领域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主体与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的场合,两者是区分的;但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是以工具为中介的。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质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教学活动中的认识结构与一般的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构一样,是由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中介工具组成的。但是,它有其特殊的规定性。教学活动中主体…  相似文献   

2.
"法治浙江"经历了萌芽和形成两个历史阶段,现在处于全面深化的重要时期。法治浙江的主体除了中共浙江省委外,还应当包括立法主体、执法主体、司法主体和守法主体在内的有机体系;法治浙江的客体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五个维度;在时间上既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又应当从传统中汲取创新的材料,在空间上是省委省人大统一部署与各地市经验总结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的、实践的方面来说,“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统一关系的最概括的科学表述。人类的一切活动、尤其是实践活动,本质上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能动而现实的互为转化、即双向对象化过程。尽管如此,人们却对“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的基本内容缺乏系统而具体的了解。本文拟就“主体的客体化”的基本内容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汪皎英 《前沿》2003,(7):15-17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过程是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在实践的基础上的双向互动过程。唯物史观的创始人正是从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这两个视角来考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因而要正确理解唯物史观的内容和实质 ,就必须紧紧抓住这两个视角。但这些年来人们对历史主体研究得较多 ,对历史客体则很少研究。本文是在对历史客体和认识客体的比较后 ,来尝试揭示历史客体的内涵、四种基本类型和特性  相似文献   

5.
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关系。只有那些既有利于社会历史进步和人类主体的利益 ,同时又对个人或社会集团有意义的价值标准才是合理的、可取的。社会发展的正确价值导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生产力 ,注重人民性 ,崇尚真、善、美。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管理活动中,管理和管理对象、领导和领导对象之间,往往需要中介环节的连接,传递信息和能量。秘书和秘书机构处于组织管理和领导活动中的中介位置,连接主体与客体,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传递信息与能量,便于了解有关各方面的需要和要求,便于发现组织运转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失调、失稳、矛盾或冲突,便于把握组织整体和局部的运转状态和发展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一)人类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要确定活动的目的,首先要搞清楚;人类活动中客观对象的性质、结构以及人类自身的需要是什么:客体的属性同主体需要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前者属于科学认识的领域,后者属于价值问题的范畴.本文谈及的“价值”,是从最一般的意义、从哲学的高度反映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特定关系.包通常包含两方面的规定:一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主体要达到自身活动的目的,总是要有意识的占有和利  相似文献   

8.
自从人类历史开始以来,物质世界开始有了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主体的需要使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成为价值关系。人的区别于自然界一切生灵而独有的意识使人具有主体性。而这种人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使人在世间一切事物中成为第一个可宝贵...  相似文献   

9.
张晓梅 《前沿》2005,(9):184-186
学校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工程,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这一系统工程的主体是学校,客体是学校的学生,载体是使主体对客体的行为令客体接受的表现形式,分为寓教于读、寓教于辩、寓教于思、寓教于乐、寓教于做、寓教于行等六类。三体相互协调,六类共同配合,共同开展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一、世界经济研究的对象“世界经济”研究的对象,是当代世界各国的经济现状、相互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和趋势. 世界经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在观念形态上,它反映为一种历史性的范畴.当代世界经济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更确切地说,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归根结底,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人类活动的两重性和高度自觉性人是活动着的有机体。人类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广义的活动指的就是物质运动,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但是,人的活动既不同于动植物,更不同于无机物的运动,它是一种具有自觉性、创造性的特殊的高级的活动。人的活动具有“三维结构”,是主体、客伸和工具三要素的辩证统一。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又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有机统一。人的活动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活动是在需要驱使下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②人的活动是以人创造的工具为中介唯同客体进行物质、能量、…  相似文献   

12.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之间的效应关系,即客体对主体需要是有利还是有害的关系。事物对主体有无价值,主要依主体的内在尺度(主体的客观需要和利益)而定。因此,在价值关系中,主体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需要和利益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价值评价标准。谁是价值的主体和评价的主体,以谁的利益和要求作为价值标准。这个问题在任何价值观念体系中都是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历史上不同价值观念体系相互区别的根本所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体现在价值观上,就…  相似文献   

13.
空间和社会空间是哲学和社会科学中的重要范畴。社会空间是基于主体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主体意志与作为外在物的客体的统一体,它是一种人类实践,是人类行动的过程。社会空间这一重要范畴是对传统主客体二元论哲学的一种消解,也是对权利要素论的消解。法律权利无论在逻辑层面还是在历史层面,在本质上都可以被理解为是社会空间,法律权利的逻辑与历史的背后隐藏着空间的逻辑与历史。此外,社会空间理论可以为法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正确认识和处理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的关系,有助于人们正确遵循和运用历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由之路。 一、正确理解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 历史决定论,就是承认在历史领域,具有和自然界一样的客观规律性、必然性的哲学理论。是否承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性,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长期斗争的焦点。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就在不断探索社会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历史上不少思想家,虽然提出过许多合理的观点,但总体上是片面夸大主体,特别是人的精神作用,否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社会历史大量现象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仍然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相似文献   

15.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仰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人类任何一种信仰的确立 ,都是建立在信仰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的 ,是人类的“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综合体系。从“知”的角度讲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从“情”的再度来看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人类前途与命运的关注 ,折射出对历史主体的人文情感 ;从“意”的角度来看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坚定的人生意志和信念 ;从“行”的角度来看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现实生活与历史发展的统一 ,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本位观念,完整的价值本位观念应由主体和客体两个核心概念来构成。人类的价值思考早于人类的哲学思考,原始先民从价值主体来看,崇尚家族本位;从客体来看,崇尚人的自然力。“家族—自然力”本位的生成就是人本位价值观念的萌发。  相似文献   

17.
治安主体与治安客体是治安学的两个基本范畴,是治安学基础理论问题中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治安主体不同于治安管理主体,治安主体与治安客体两者相互作用影响,治安主体包括代表国家的治安主体、民间的社会治安主体以及企事业单位治安主体;治安客体包括依靠客体、合作客体、保护客体、服务客体、防范客体、控制客体以及打击惩治客体。  相似文献   

18.
蔡东伟 《前沿》2008,(8):46-49
本文认为真理是一种在实践中确立的“信息度”,是“社会信息体”的“真”的“多级间接存在”。“社会信息体”的历史的社会性物质性客观存在,和真理性信息是主体信息与客体信息的相互适应、复合的“符合”,证明了在信息活动意义上的真理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9.
论价值观念的符号特征张晓虎人类的观念活动包括对真理的把握和对价值关系的评价。真理问题涉及的是主体对客体的结构、性质及运动变化规律的正确认识;价值问题涉及的是客观事物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即价值客体的属性、结构、功能对满足主体需要产生的作用及影响。建...  相似文献   

20.
赵力 《理论月刊》2002,3(9):29-31
对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正确认识,标志着主体约束意识的觉醒,也标志着主体意识的成熟。人类社会在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当今最迫切的问题是纠正主体活动在无约束的情况下继续运行。强化主体约束意识,它是一个关系到整个当代文明乃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