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体生活空间的转换唤醒了他们心中既存的社会认同,成为他们行为选择的心理逻辑。社会认同对施压性利益表达具有显著性影响。社会公平认同越低或社会冲突认同越高的社会个体越倾向于参与施压性利益表达。教育程度越高的社会个体越易参与施压性利益表达,女性较男性更不易参与施压性利益表达。年龄、政治身份、社会地位等对施压性利益表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减少或防止施压性利益表达,达致社会和谐,必须调节收入分配以提升社会公平认同和降低社会冲突认同。  相似文献   

2.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优先方面,应当在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教育通过社会选择功能促进社会稳定的中介效应不显著,且个体不承认社会选择的公平性,教育公平对社会稳定未能发挥促进作用。因此,我国社会需要建构新的教育公平观,即教育的公平不仅体现在教育能否促进社会的合理分层与流动,更应表现为个体是否承认社会选择的公平性。教育公平需要从注重效率优先转向强调制度公正的社会选择体系,使人们摆脱功利主义倾向的束缚,实现对社会基本制度公正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歧视知觉是指个体对由于自己所属的群体成员资格而受到了有区别的或不公平的对待的主观知觉。影响移民儿童歧视知觉既有个体因素,也有环境因素,解决儿童歧视知觉应着眼从自尊、心理弹性、亲子关系、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系统等角度对移民儿童歧视知觉进行干预,采取科学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职业承诺是指个体对于其所从事职业的态度,本研究通过对在职公务员进行的结构化访谈以及726名公务员的问卷调查发现,我国公务员的职业承诺具有感情承诺、继续承诺和规范承诺三个维度,其中,感情承诺水平最高;影响公务员的职业承诺的因素主要有领导认同、组织公平感以及工作负荷;公务员的职业承诺在年龄、学历、服务年限以及学历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领导认同、组织公平感对其职业承诺有正向影响;工作负荷则会对其职业承诺有负向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对公务员的领导认同感、组织公平感以及工作负荷的影响来提高公务员的职业承诺水平,推进公务员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屌丝"作为青年网络群体性话语迅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屌丝的逆袭即是自称弱者的青年群体部分成员,为了满足内心诉求,成功获得高帅富资源的行为。研究表明,屌丝逆袭的原因在于其同高帅富群体差异性基础上的代际流动非公平与代内机会非公平。逆袭的实现条件包括:提升个体人力资源、建立沟通平台、增强社会示范效应、完善公平制度与法律。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聚焦住房产权对青年群体阶层认同的影响,基于住房的居住、投资和权益三种属性提出了三种可能的影响机制,即:安居效应、财富效应、服务效应,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了住房产权可能影响青年群体阶层认同的中介效应,即公平感知的心理机制。研究将全国范围的代表性样本数据(CGSS2017)和省级行政区域的宏观数据相结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现阶段住房产权对青年群体的阶层认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住房成为青年人评价自身阶层地位的重要指标。第二,住房的安居效应、财富效应、公共服务效应对不同青年群体存在差异性影响。第三,住房产权对青年群体的阶层认同存在心理机制的中介渠道,拥有自己的房子,部分地通过提升青年群体的公平感知,影响了他们的阶层认同。  相似文献   

7.
喻燕 《理论月刊》2023,(10):108-117
女性农民工逐渐成为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主力军,其幸福感的需求呈现由谋生到发展的变化,提高女性农民工幸福感成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本文基于社会阶层认同理论,运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3、CSS2015、CSS2019)三期数据,构建有序logit模型,借助中介调节效应分析法检验主观阶层认同对女性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主观阶层认同对女性农民工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存在代际差异与务工区域差异。主观阶层认同对女性农民工幸福感的作用呈现出受调节的中介效应,其中非农收入起到了中介作用,社会公平感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因此,构建向上流动的社会机制、健全可持续增收机制、营造平等公正的社会环境、推进包容性城镇化建设等有助于持续增进女性农民工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白小平 《理论月刊》2014,(1):175-179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是围绕政策实体展开的,应急性质突出,程序建设散乱,缺乏有效的监督与整合机制,影响农村社会保障规范运行。农村社会保障程序制度设计要以"公平""效率"为价值核心,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指导,进行制度整合,在深化农村社会保障实体规则改革的基础上,做好规范化建设;在深化行政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做好系统化建设;在尊重程序理性的基础上,做好科学化建设,进而实现农村社会管理工作的改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大学生个体感知角度出发,探讨高校内部的教育公平的构成维度及影响因素,并就如何提高高校内部的教育公平问题提出若干建议,以服务于"和谐高校"建设。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学者对信任影响因素展开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实证分析并不多见。分析CSS2013全国大规模的调查数据,探析社会公平感与普遍信任之间的关系,发现社会公平感中的机会公平变量(高考制度、政治权利、司法执法、工作就业机会、选拔党政干部)与普遍信任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大部分结果公平变量(义务教育、公共医疗、财富分配、行业地区待遇、城乡权利待遇)与普遍信任之间无显著相关。此外,生活变化和生活期望对居民的普遍信任也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因此,建立公正的制度,提供公平的流动机会,缓解阶层流动受阻的现象,对于提升居民的普遍信任水平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胡建奇 《公安研究》2005,(12):69-71
长期以来,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关系为多数人所认同,认为要想获得其中一个只能以牺牲另一个为代价。本文从公平与效率的内涵入手,分析了两者对立关系的局限性,指出两者互补关系在更长时期、更广领域内的存在。同时,在公安机关管理社会和内部管理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公平与效率的互补关系,对于提高公安机关的执法能力和水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显伟 《前沿》2005,(10):122-125
学界对行政程序违法及其司法审查的研究局限于法定程序,法定程序是否违法是人民法院审查行政行为的基本方面,但应厘定法定程序“法”的外延,明确区分违反法定程序的不同情形,作出不同的裁判。一般行政程序具有独立的价值,应遵守公平、公开、相对方参与等行政程序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3.
非法劳教案绝不是孤零零的偶发个案,相反它们的存在却折射出我国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程序价值缺位问题。劳教制度不仅局部违背了权力分工与制约的设计理念,也违背了程序协商和程序参与的基本要求。此外,劳教对象的范围具有相对不确定性,并且劳教决定时间的秋后算账色彩强烈。最后,还存在"重复劳教"以及"非法劳教"的认定难和救济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公平偏好的测度及影响因素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人们广泛的存在公平偏好心理,本文通过介绍西方学者对公平偏好测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梳理和总结了测度个人公平偏好的方法和影响个人公平偏好的因素表,并指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孙海林 《前沿》2004,(10):94-95
就审前程序的历史演变过程来看 ,一直没有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审前程序的概念 ,并且在“官本位”思想及超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影响下 ,始终过于强调法院的主要地位和作用 ,而忽视冲突主体在诉讼中的诉讼主体地位和作用 ,这严重违背了诉讼目标价值。为了充分实现诉讼的公正及效率价值 ,笔者认为 ,应当引进“人本位”的现代司法理念 ,确立当事人在审前程序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6.
陈江 《人民论坛》2010,(1):62-63
构建赔偿确认程序,体现了社会公众对公平和正义的渴望,表现在对程序正义的追求上。从维护司法公正的角度,总结出我国国家赔偿确认案件制度的缺憾,提出了修改建议,并且从法制、实物层面对构建国家赔偿确认案件听证制度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教育公平的伦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华岳 《理论月刊》2010,(7):180-182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公平,并最终影响社会成员权利与义务的实现。目前我国教育领域依然存在很多不公平问题,使社会成员的基本受教育权受到损害,也制约着我国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教育公平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伦理学角度对教育公平的理论与现实进行梳理,试图从多个层面探寻我国教育公平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贾留战  刘晓庆 《求索》2012,(5):211-213
采用情景模拟实验研究法律程序公正对群体性事件意愿的影响和愤怒情绪的中介作用。通过创设学校餐厅食品价格提高的实验情景,对283名大学生进行了情景实验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法律程序不公正对群体性事件意愿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程序不公正情景下被试的群体性事件意愿和愤怒情绪显著高于法律程序公正情景下的被试,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愤怒情绪在法律程序公正和群体性事件意愿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研究发现,法律程序公正的缺失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戴文亮 《理论月刊》2012,(4):156-159
教育越来越成为攀登社会阶梯的主要方式,社会个体将其看作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全面发展的主要门径。教育的地区间、城乡间、学校间发展不平衡以及教育领域内的各类不和谐现象引发人们教育公共服务强烈的不公平感,追求教育公平已成为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教育公平问题成为社会热切关注的话题,教育公平反映了社会主体对现代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诉求。公共服务理念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了教育领域,教育公平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以公共服务为教育公平的分析视阈,不仅符合当下的社会理念,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长安 《求索》2013,(12):99-101
艺术审美主体需要借助社会实现过程中的合理设计和安排来达到公平公正的价值目标。以公平公正为价值目标的艺术审美主体的社会实现应该遵循机会均等原则、资源同等分配原则、客观评判原则三个基本原则。在这些原则基础上建构的社会实现具有内在的公平性: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在这样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中,艺术审美主体追求公平公正的话语将会整合为集体认同.有效地维护和增进弱势群体平等参与艺术社会实现的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