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龙 《长白学刊》2003,(4):46-48
现在的教科书体系,认识论由于没有汲取康德的认识论反思成果,其存在论基础没有改变,依然停留在机械唯物论的基础上。康德考察了认识是如何可能的,意味着只有回答了认识是如何可能的,才能回答我们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如何可能,若没有回答这一问题,只能是知性形而上学或独断论。马克思把包括认识在内的一切意识形式看作是历史的实践的结果,从感性活动、实践来理解事物,在存在论上解决了认识何以可能,揭示了意识的能动性根源,从而实现了认识论的生存论转向。  相似文献   

2.
张慕良 《湖湘论坛》2015,(3):135-139
王弼在具体讨论"有"、"关系"之前,首先认定的是万事万物的产生都是具有规律性及统一性的理性立场,并不能以"贵无论"来定义其本体论思想。同时,"无"概念在王弼的思想体系中也并不是一存在概念,而是属性概念。王弼只是用"无"来称谓不可命名的"道"、"一"的属性。对王弼本体论思想的再研究,对合理定位"魏晋玄学"的整体学派属性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弼在具体讨论"有"、"关系"之前,首先认定的是万事万物的产生都是具有规律性及统一性的理性立场,并不能以"贵无论"来定义其本体论思想。同时,"无"概念在王弼的思想体系中也并不是一存在概念,而是属性概念。王弼只是用"无"来称谓不可命名的"道"、"一"的属性。对王弼本体论思想的再研究,对合理定位"魏晋玄学"的整体学派属性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弼的有无之辩是魏晋时门阀士族巩固其统治的现实要求在理论上的反映,也是当时社会思潮的产物。虽然其存在的范畴本了老子,但王弼把它从生成论的含义提升到了本体论的含义,并通过对“体用”,“一多”、“动静”等关系的探讨,较为系统地论证了“以无为本”的基本命题。王弼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后来的发展颇具影响。  相似文献   

5.
孔孟文化发展至汉代,儒家文化便失去了它的"根本",汉儒们把儒家附会以谶纬迷信,使得孔孟文化有形无质,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王弼便提出了他的"名教出于自然"的教育哲学思想.在王弼的哲学概念体系里,道、自然、本无等概念都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概念;德、名教、情等概念都是作用论意义上的概念.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正是从这个体用论意义上提出来的.王弼从这一体用论出发,进一步探讨性与情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他著名的"以性统情"、"圣人有情"的性情论.  相似文献   

6.
张丽君 《求索》2012,(3):233-236
董仲舒建立的天人感应神学思想体系,以儒家礼法名教为主要内容,以儒家道德规范约束人们的言行,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然魏晋之际,天人感应神学思想崩溃,汉代以来的传统道德陷入危机之中,反道德现象弥漫风行,士人对反道德问题予以深刻的思考,为道德观念的恢复和道德规范的重构提出了新理论,如王弼、何晏的"道本儒末",向秀的"儒道为一",等等。这些新理论对儒家思想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并在建构过程中有所吸收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取雅斯贝斯的视角剖析了当代西方欧陆存在论对知识型本体论的超越,论述了雅斯贝斯生存论以"退出"、"退让"、"退场"的方式超越知识型本体论,探索了超越知识型本体论的根源及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学习认识论中几组相关概念时,学生往往会相互混淆,产生一些模糊认识。因此,本文就在教学中如何紧紧抓住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这条主线,帮助学生从不同的层次搞清楚几组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决定认识。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去变革客观事物,才能使事物的各种特性逐渐暴露出来;才能透过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人们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认识(知识、经验)称直接经验。这种直接经验通过概括和总结,写在书本上,或言传口授…  相似文献   

9.
王弼哲学,无论是从"无"在文本中的含义,还是从"无"与"道"的关系,都无法说明"无"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从王弼的整个哲学体系上看,仍是以"道"为本体。但"道"在指物时是指始成物时的"无为",而指人时是指人的言行的"无为",顺自然而为。王弼认为,只有抓住了"道"的这两种内在含义,才能实现"崇本举末"、"崇本息末"的最终目的。造成把"无"误解为本体的根源是部分学者或只从字面上理解,或是断章取义,而不能在王弼哲学整体的理论架构上把握"无"的意义和作用。这两者可能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陈群 《前沿》2009,(3):39-42
科学哲学经历了逻辑实证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发展,逐渐显示出了其二元论矛盾的局限性,而当代科学论(后SSK)的实践科学现的转向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不谋而合。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在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在存在论的基础上显示出了人的能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实践不仅是生活世界的本体论基础且是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后SSK从只关注知识的科学转向作为实践的科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实践存在方式的混合本体论,在方法论上从对作为知识的科学的表征性语言转向对处在当下实践的科学的操作性语言分析,在科学进步上强调真理的历史性与社会性,以及实践基础上的各种异质因素冲撞的偶然凸显性和动态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是在对传统本体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对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它经历了《博士论文》时期的“自我意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的“异化劳动”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的“实践本体论”的长期逻辑演变。  相似文献   

12.
“物质”是人之存在的“本体”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曙光 《湖湘论坛》2009,22(4):43-47
存在论承诺是马克思人学不可或缺的意义维度。但究竟如何理解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思想,学术界众说纷纭。根据我的解读,马克思是将“人的感性生存活动”、“感性生活”确立为人之存在的存在论根据,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基础就是“感性生活本体论”。那么,“物质”何以不能成为人之存在的本体呢?从理论上说,人的“感性对象”≠“感性活动”;从现实来看,人的“直观形式”≠“人本身”;从本质上说,人的“存在”≠“物质”。因此,“物质”作为人之存在的“本体”不能成立,马克思人学本体论不能归结为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实践观中不但确确实实包含着存在论维度和内涵,而且他的与实践观紧密结合的存在论思想还为现代存在论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同时也为我们当前和今后的美学、文艺学研究及发展切实开启了一种崭新的可能性."实践存在论"美学,正是以马克思唯物史观固有的存在论思想及其与实践观的结合为理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马德宝近年来,由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引发了一场关于实践本体论的争论。这一争论的焦点是如何正确处理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的关系问题,与此相联系的是物质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如何认识哲学思维的本性的问题。只有正确地解决这三个...  相似文献   

15.
《大连干部学刊》2012,28(6):62-62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求是",就是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只能在实践中完成。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再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在实践中使认识得到检验、  相似文献   

16.
一 马克思哲学凭借实践思维方式超越了传统哲学 ,凸现鲜明的当代特征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 ,实践思维方式就是以人的现实实践为核心 ,是“从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主观性和客观性在现实活动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 ,以本原存在和超越形态在现实活动中的统一关系为依据 ,去观察各种事物、理解现实世界、回答两重化矛盾的思维方式。”马克思哲学凭借实践思维方式 ,克服了以本体论思维方式为核心的传统哲学 ,从而完成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首先 ,实践思维方式使马克思哲学成为真正现实的哲学。传统哲学的本体论之所以为本体论 ,就在于它把对…  相似文献   

17.
宋金兰 《思想战线》2005,31(6):82-86
作为老子哲学本体论的"道"是一种语言存在论."道"是对语言的形上化.老子对"道"的规定、解释均以本真语言为原型,"道"的基本特性与语言的本质特征是基本吻合的.  相似文献   

18.
澜清 《思想战线》2005,31(3):60-64
分类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对事物的认知可能由于分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本体论承诺是一种通过“物与词”的对应关系,来寻找事物根源和本质联系的方法,这种分类方法能够让持不同分类方法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得到共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实践存在论美学"不仅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相等同,而且进一步认为是马克思奠定了现代存在论的理论基础.其实,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性建构和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形而上之思,奠立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哲学基础之上,不应混同.不是马克思奠定了现代存在论的理论基础,而是"实践存在论美学"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作了存在论转变.  相似文献   

20.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内容要与时俱进 ,其中包括它的基本范畴也要随着科学的发展 ,社会实践的深入和人类思维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更新。本文根据哲学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新发展 ,就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观与客观两范畴作一新诠释。一、主观与客观本体论的本质内涵主观与客观这对范畴的本质内涵以认识论方面的意义为主 ,同时也涉及本体论意义。从本体论方面看 ,客观的含义是指独立自存 ,是具有独立自存性的事物的总称。客观的事物就是独立自存的事物。客观事物的“独立自存”是指独立于人的主观性的自存性。客观不依赖于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