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楚新 《前线》2013,(11):43-45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络持续稳步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7月17日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91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手机网民规模4.6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4.1%。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21.7小时。互联网已全方位、多层次地介入了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产生着日益广泛的公共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王怡 《共产党人》2013,(23):34-35
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互联网网民数量达到5.6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其中,网络微博用户达到3.09亿人,网民每天发表的论坛帖文和新闻评论达300多万条,  相似文献   

3.
邓韵 《学习月刊》2010,(20):39-39
互联网是20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它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和信息传播的变革。我国自1994年正式接人国际互联网以来.互联网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截至2010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4.2亿.普及率达31.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网民数、宽带网民数、国家CN域名数,三项指标继续稳居世界排名第一.  相似文献   

4.
据有关部门预测和统计,目前我国网民以每年8000万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1年底网民数量将有可能突破5.5亿,互联网普及率将达到31.8%。网络的发展和网民队伍的扩大,网络已经成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5.
张金波 《学习导报》2011,(17):54-55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势和传统。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全民普及,给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带来了新的变化。日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人,普及率达到36.2%。手机网民达到3.18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5.5%,微博客用户达1.95亿人,占整体网民的40.2%。可见,做好网上群众工作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一项新本领,提高网上群众工作能力是新形势下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一、网络问政的发展历程 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是从1994年的科研教育上网开始的,到1996年开始大众上网,但是真正的政府上网是1999年开始的。虽然我国网络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表现出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娱乐化倾向继续保持、沟通和信息工具价值加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正>近几年,互联网在我国飞速发展,网民大军迅速膨胀,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6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94亿[1]。网络正以无比强大之势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无一不被其深刻地改变着。由互联网催生的网络民主,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政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网络了解国家时政、社会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网民规模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与以往固定"互联网"教育相比,移动互联网使知识传播的形式发生巨大变化,在线教育、微型学习、游  相似文献   

9.
徐涛 《前线》2015,(3):78-80
不管人们愿不愿意,互联网正在重塑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20多年前,矗立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块广告牌上曾写道:"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而如今,搭上这条"高速路",只需一部智能手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5.57亿。"羊"年新春,当你捧着手机向微信好友送出语音祝福时,当你通过淘宝、京东购置年货时,当你争夺互联网巨头发放的电子"红包"时,你有没有意识到,互联网已经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随之发生巨变的还有人们的思维方式。互联网  相似文献   

10.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同时,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宽带网民数达到  相似文献   

11.
如今,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继陆地、海洋、天空、外层空间之外,人类活动的第五空间.随着发展应用的深化,互联网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截至2017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72亿,网站总数533万个,互联网普及率55.8%,人均每天上网超过4小时,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且正在迈上网络强国新征程.与此同时,网络诈骗、个人信息数据泄露等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已经成为黑客攻击窃密的主要受害国,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千亿元,迫切需要广大网民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相似文献   

12.
网意与民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成为了公众表达意见的重要阵地。网意的影响日益扩大,有人甚至直接将网意等同于民意。笔者认为,有关网意和民意关系的三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1.不超过总人口半数的网民意见是否具有民意的普遍性?中国互联网中心2011年7月19日发布统计报告称: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  相似文献   

13.
叶翠萍 《支部生活》2011,(10):30-31
目前,互联网、手机、微博等新兴媒体已进入大众生活。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已备案网站数量达到382万个,网民数量达到4.77亿人,互联网正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巨大影响。新兴媒体改变了人们信息发布的方式,使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兴媒体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是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20年来,我国互联网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发展成就,网络走入千家万户,网民数量世界第一。互联网发展不仅开启了社会生活的新时代、新空间,而且开辟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时代、新空间。一、网络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挑战1.从思想政治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已经成为西  相似文献   

15.
据介绍,目前我国平均每天新增网民24万,新增网站近3000家。在网民中,19岁以下的占35.6%。有关人士预测,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未来3年内,中国网民数量有望突破5亿。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带给人们海量信息和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淫秽色情和低俗之风泛滥的重灾区。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技术及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社会的网络化已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截止2004年5月,全球共有互联网用户约7.86亿人,平均普及率为12.2%.在这一全球背景下,中国社会加速进入网络时代的步伐.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2005年1月19日发布"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已达9400万.中国网民约占全球网民的11%,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预计五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互联网用户数量最多的国家.互联网的普遍和发展,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极其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应用日益广泛并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网络正以不可逆转的方式挑战着我们的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挑战着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据2013年《中共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情的放大器。新形势下,如何及时掌握网络舆情信息,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动态,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消除负面影响,弘扬主旋律,集聚正能量,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  相似文献   

18.
《理论导报》2015,(4):41-44
<正>互联网+互联网正在魔术般地改变这个世界,让世界真正变成了地球村,并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数量达到了6.49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壮大,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惠及了13亿中国人民。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  相似文献   

19.
熊进 《学习月刊》2013,(16):15-16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年7月最新的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手机作为第一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  相似文献   

20.
正望咨询公司于2012年5月3日发布的《2012年中国网上购物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网购金额达到了8090亿元,比2010年增长72.9%,占到了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4.4%.2011年有2.12亿用户至少有一次网购经历,占到了全部网民数的41.5%.在被调查的30个城市中,网购在网民中的渗透率高达60.3%;网购市场规模与上年相比增幅达7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