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自19世纪中叶开始.由于中西关系的巨大变化和西方新事物、新思想的不断输入.中国原有的慈善思想遂由传统向近代嬗变。鸦片战争爆发后.国门大开.西方的慈善思想也不断传人中国.随着外国传教士的进入.一些教会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兴办起育婴堂、孤儿院、诊所、医院等育婴与医疗慈善机构.这为中国人了解西方社会慈善事业提供了一个窗口.西方书报对西方慈善事业的介绍以及对西方传教士举办的慈善医药、育婴、赈灾等活动的报道为中国人认识和了解西方慈善事业提供了另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2.
丁戊奇荒中的民间义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减灾》2005,(12):55-55
丁戊奇荒从一开始就引起中国社会的广泛注意,继而形成空前规模的赈灾活动.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赈灾活动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并打上了近代中国历史变迁所赋予的时代特色:一方面,作为古代中国惟一重要的救荒形式--官赈,依然担负着不可缺少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有相当一批传教士活跃在敌占区和后方。据统计,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之前,在华的天主教传教士总数大约是600人,基督教传教士大约1000人。还有一批主要以华北和东北为活动据点的东正教传教士。在中华民族为生存而斗争的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传教士从事了一些什么活动,有什么影响?国内学术界对此还没有认真地加以研究。本文拟就此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4.
晚清民初传教士研究的历史评述中存在着或左或右的偏颇,历史评述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碎片性与整体性之间的矛盾一直如影相随,挥之不去。对于这一历史时期颇有影响力的传教士丁韪良,可从多重身份视角综合地进行评述,结合史料分析其多重身份的冲突与兼容,力图从中找出其各种身份之间的联系与对立,以期更客观地看待这一时期传教士的跨文化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5.
董纯金 《传承》2009,(10):100-101
基督教在近代广西得到迅速的发展,西方传教士通过开设医院、兴办慈善机构、参与赈灾救荒等方式来实现传教的目的。他们在广西兴办的慈善事业,影响了广西近代慈善救济理念的近代化。这些影响表现在慈善与救济内容的扩大与对象的延伸,从重养轻教到教养并重的救济理念的变化,赈灾中从平均救济到选择性救济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在近代广西得到迅速的发展,西方传教士通过开设医院、兴办慈善机构、参与赈灾救荒等方式来实现传教的目的.他们在广西兴办的慈善事业,影响了广西近代慈善救济理念的近代化.这些影响表现在慈善与救济内容的扩大与对象的延伸,从重养轻教到教养并重的救济理念的变化,赈灾中从平均救济到选择性救济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胡昌新 《中国减灾》2011,(15):56-57
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是位卓越的治水专家。"管领江淮河汉"是他自己刻的一枚图章,这忠实地表现了他的抱负。他的治水赈灾足迹遍及长江、淮河、黄河和汉水,以及后来的新疆地区,特别在江南、湖北等地,其进行救灾奇策的事迹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8.
吸取中国古、近代地震赈灾中的经验教训姚清林,马宗晋(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古、近代的地震赈灾,有经验,也有教训。从中可使我们认识到,地震赈灾必须做到有制、有别、有系统配合、有备。所谓有制,就是要形成一种科学的赈灾规范。象清朝的赈灾,有一些“常例”...  相似文献   

9.
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是位卓越的治水专家。“管领江淮河汉”是他自己刻的一枚图章,这忠实地表现了他的抱负。他的治水赈灾足迹遍及长江、淮河、黄河和汉水,以及后来的新疆地区,特别在江南、湖北等地,其进行救灾奇策的事迹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0.
赵少峰  陈德正 《前沿》2012,(9):188-191
晚清中外文化交汇过程中,西方传教士出版的历史期刊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古典史学的内容。荷马、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等一批史学家及其著作被介绍过来,对宋恕、康有为、梁启超等晚清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传教士将古典史学译介过来,是为了证明西方也有可以和中国相媲美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探讨古典史学译介的原因和内容,是认识中外史学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黄大军  伊彩霞 《前沿》2011,(8):162-165
20世纪20~70年代的中国文学是文艺政治化的发展主潮,"激进"的政治功利倾向与无限的民族认同,无情地湮没了中国作家想象西方传教士的审美自由,这导致该时期作家对西方传教士的刻板化与非人化图解,以及文本反殖民主义话语的"过剩"生产。新时期以来的西方传教士书写则在一个自由多元的开放语境中,逐渐清除了独断论、工具论的文化逻辑,使西方传教士书写呈现出一种摧枯拉朽、别立新宗的破茧之美。尽管如此,新时期以来的西方传教士重绘仍留下了诸多有待超越的创作盲点。  相似文献   

12.
由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和历史系联合主办的“传教士与美国早期中国学”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上海召开。近50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聚会。与会学者围绕传教士中国学的理论问题、美国早期中国学的若干具体问题、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并对当前国内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提出了若干建议。传教士中国学的理论问题对于开展早期传教士中国学的研究,与会学者认为这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的。复旦大学的姜义华教授认为,传教士的一个很大特点就在于他们往往生活在民众中间,接触到大量中国社会的…  相似文献   

13.
山东齐鲁大学的初创阶段——登州文会馆,是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创办的。它始于1864年,由一个仅有6个孩童的“蒙塾”,发展成为具有小学、中学、最后有大学程度的“文会馆”(又称“登州书院”),被称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大学。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些外国传教士就来到胶东半岛。美国长老会是山东基督教差会中最大的一个。在那些老传教士中,狄考文像一个大家族的长辈似地领导着登州地区的美国长老会。狄考文是在1863年从美国搭乘一艘载重仅900吨的普通轮船,  相似文献   

14.
犹太人与中国人的交往源远流长。据早期的拉比文献、《塔木德》文献及罗马文献记载,犹太人既是中国丝绸的加工商又是经销商。古代时期,开封犹太社团的存在成为犹太人与中国人深层次交往的明证,也为中犹文化交流谱写了回荡千年的佳话。利玛窦的意外"发现"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6月24日),来自开封的举人艾田在北京慕名造访了颇具盛名的传教士利玛窦神父,这次普通的拜访在中国开封犹太人的历史上掀开了不同寻常的一页。利玛窦是最早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之一。  相似文献   

15.
尹翼婷 《求索》2013,(7):64-66,38
早期新教在华传教运动以男传教士为主力,1 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来华女传教士增加,逐渐超过男传教士,传教运动呈现女性化趋势,女传教士成为近代中国传教运动的主力。究其原因,与西方国家1 9世纪下半叶起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的演变分不开,与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剧变相联系,同时也与女传教士在宣教事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息息相关。这些变化客观上为西方传教士,尤其是女传教士来华传教创造了机会。  相似文献   

16.
反洋教斗争:文化冲突乎?排斥进步文化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义和团反洋教活动起因是中西文化冲突’,是‘排斥进步的西方文化’”的观点,既无史实依据又无理论根据.基督教等西方宗教并不是当时西方国家的进步文化;少数传教士以“传教”为幌子,推行的是本国政府的对华文化侵略政策;传教士强迫中国民众接受西方宗教文化由此引发的“文化冲突”,实质上是中国民众对西方殖民文化的反抗;传教士在华开办学堂、创办报纸等活动确实传播了某些西方进步文化,但这并非传教士的主体活动,且“教案”冲突也并非因此引起.  相似文献   

17.
西法东渐是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历史现象,在早期的西法东渐过程中,那些掌握中文的传教士通过编印书刊等方式向中国输入了大量的西方法政知识信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以下简称《东西洋考》)即是这一时代的产物。通过对《东西洋考》中法政知识的全面梳理,可以展现出早期西方法学输入中国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传教。山东作为中国的沿海省份,吸引了很多传教士的目光。传教士们纷纷在这里从事传教、教育、慈善等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的许多教会学校脱颖而出,闻名全国。登州文会馆就是这样的一所教会学校。登州文会馆的前身是蒙养学堂,而它本身又是齐鲁大学  相似文献   

19.
龚卫国  ;贺正楚 《求索》2008,(9):18-20
赈灾物资筹集是赈灾物资管理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赈灾物资筹集是政府应对灾情而依法对灾区进行赈灾所需物资的筹措,其实质是政府调动物质资源,按照赈灾活动的需要,为灾区提供经济支持,目前,赈灾物资的主要筹集方式包括调用防灾储备物资、征收征用救灾物资、紧急扩产救灾物资、赈灾物资市场化采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赈灾物资的筹集应采取市场化取向。  相似文献   

20.
台湾“邮政总局”于11月1日发行一百万枚“9.21赈灾附捐邮票”,如果全部售出将有一亿元(新台币,下同)收入,将全部捐入“行政院”救灾专户。这是第二度发行赈灾邮票,前一次是1954年为救助越北侨胞所发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