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意识形态的泛化:片面强化甚至曲解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意识形态的泛化,即泛意识形态化,它是在传播、诠释和践行某种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事实或后果。它是对某种意识形态所  相似文献   

2.
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旧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从现实来看,社会主义优越性虽已初步实现,但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这种矛盾现象,需要加以进一步合理的解释和深刻的说明。1 所谓社会主义制度与其优越性之间的“时间差”,是指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实现程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之间并不具有绝对的“同步效应”,而表现为相对的“滞后效应”。换言之,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和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内在固有的优越性的潜在形态,不能绝对同步地完整外化为现实形态;优越性的现实形态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某些质的特征,但就其完整意义而言,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优越性的潜在形态,与外在的现实形态之间,将长期存在一个“时间差”。  相似文献   

3.
对于领事保护的推动,就融合有政治与人权双重因素。当然,这一双重因素的影响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不同的。尽管世界最早的领事保护实践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城邦时期,而中国最早的领事保护实践却只能追溯至晚清时期。当时的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逐步转变对华侨的"叛民"、"罪民"和"弃民"等观念,从而展开了"立约保护"、"领事机关的调查与交涉"等形式(甚至还包括军舰巡航等军事方式)的领事保护。晚清政府领事保护的发展是与其华侨观念及政策的转变密切相关的。清政府华侨政策和领事保护的变化,根本上还是以巩固和发展清朝的统治为出发点的,政治因素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这也就是"家国一体"型国家的局限性所在。  相似文献   

4.
论制度选择     
所谓制度选择,即指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对各种制度的探索、追求、选择和取舍。过去人们基于对历史决定论的机械与片面理解,把历史发展看作是与宇宙发展一样是一个完全自然的发展过程,从而实际上否定了制度发展的选择性。那么,制度到底存不存在选择的问题,制度选择的机制是什么,承认和研究制度选择的意义何在呢?  相似文献   

5.
陈荧 《中国人大》2013,(16):54-54
土耳其共和国之父凯末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史上一位不朽人物。最近读到一本民国时期法学家杜保祺的著作,书名叫《健庐随笔》,其中一则关于凯末尔的故事颇有耐人寻味之处。据杜氏记载:"欧战以后,凯末尔统治土国,……以领事裁判权关系国权,……乃与各国交涉,亟谋收回,各国咸以土国法律未臻完备为言。凯因问世界法律以何  相似文献   

6.
民主与专制相对称。民王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具有两种形志,即国家形态的民主犯非国家形态的民王。正确理解民壬两抑形态之间的关系,对于全面准确地把握民主概急,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一、民主两种形态之间的区别1.二者的含义不同。所谓国家形态的民主,就是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接照平者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所谓非国霸形态的民主,是相对于国家形态的民主而带的,是指一定的社会成员促照干警湖原则和少数服从今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各种社会事务。2.二者的性质及适用范围不同。国家形…  相似文献   

7.
人们通常认为大众的文化观念更新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先决条件 ,这是一种肤浅和片面的认识。观念更新与制度变革之间真正的内在逻辑关系应当是 :统治阶级内部少数精英在变革前奏首先觉醒 ,冲破旧文化观念的桎梏 ,形成变革前的系列理论 ;其次 ,精英的改革理论必须得到领导集团各级领导成员的普遍认同 ,改革方能顺利进行。否则 ,少数人认同 ,改革一定失败 ,半数人认同 ,改革就会陷入拉锯式困境 ;再次 ,大众观念的普遍更新 ,一般不是在制度变革之前就能实现的 ,它是伴随制度变革的深入发展而逐步完成更新的。把大众观念的更新当作制度变革的先决条件 ,或借故大众文化观念的滞后而放弃或阻止改革 ,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成就举世公认,而清朝文官制度是其最后形态。人们常说,中国古代发展到清朝,专制制度已经极为腐朽没落。但是,清朝却存在了260多年,而且又是少数民族主政。这种现象绝非偶然,个中原因必然与当时的文官管理密切相关。清朝文官制度究竟有何成功之处?同时,它毕竟生长在专制体制之下,因而必然有致命的缺陷。清朝文官制度究竟有何失败之处?正是这种探知欲,使我将目光投向了清朝文官制度。  相似文献   

9.
孙青平 《前沿》2011,(15):90-93
检察委员会制度是我国检察制度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它的存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它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如:群体决策容易造成无从追究责任的非理性决策;不利于检察官的成长及其积极性的提高;案件质量得不到保证等。因此,检察委员会的改革势在必行,法治国家也将不能容忍只行使检察权而不承担责任的现象存在。  相似文献   

10.
一 民主集中制是一个系统的制度 人们通常把民主集中制看作是一种原则,其实这是不准确的、片面的。顾名思义,民主集中制也应当是一种制度。制度一般包涵原则,制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目标系统;二是规则系统;三是组织系统。目标系统是一定制度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制度的灵魂所在。任何制度都是为着一定的目标或目的而存在和运动的。因而,目标系统规定了制度运动的方向,决定了制度本身的性质。但目标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理想  相似文献   

11.
论强制缔约     
强制缔约是对传统合同自由的限制,其目的是实现社会公正,它与格式合同、命令合同均存在着差异。该制度的产生对承诺制度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我国强制缔约义务的规定具有极大局限性,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它体现了消费者保护的思想,我国民事立法不仅要确立各种具体的强制缔约形态,而且要建立起关于强制缔约的一般规则。  相似文献   

12.
论城市文化空间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视点:城市文化形态和它的存在形式文化空间 城市,是人类的一个聚居地,又是一个生长点。它是人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营造的一个生存空间,包括大型居住区、大规模公共建筑、以居住区为基础的社区组织等,也可以说是人类创造的一个物质——文化形态。这种物质——文化形态表现为它的存在形式,就是城市文化空间。城市文化空间是人类文明进化史上一个光辉的聚点。 对此,马克思有过一段关于人与动物不同的精辟的论述:“诚然,动物也是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与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按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本着发展两国间的友好合作与睦邻关系的愿望,为加强领事关系,保护两国国家和国民的利益,决定缔结本领事条约,并议定下列各条:第一章定义第一条在本条约中出现的下列用语具有以下意义:(一)"领馆"指总领事馆、领事馆、副领事馆和领事代理处;(二)"领区"指为领馆执行领事职务而设定的区域;(三)"领馆馆长"指领导领馆的总领事、领事、副领事和领事代理人;  相似文献   

14.
党中央曾经强调指出:“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是不可能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条件是什么?人们以往过多地注重了言论自由的一面,以为只要言论自由了,社会科学事业就发展了。还有的同志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应该是没有限制的,如果一定要以某种原则作指导,就不自由了,就不会有真正的成果。实践证明,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是不对的。社会科学理论有自己的特殊性,它的特殊功能要求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遵循一定的规则。在我国的具体情况下,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条件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一民俗学的研究表明:一定的民俗是人类特定时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它伴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产生,也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革而变迁。但是,民俗文化既然是上层建筑,是意识诸形态之一,它如同其它社会意识形态一样,一经产生便会相对脱离社会生产力的变革,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民俗文化的变迁往往落后于社会生产力的变革,这便是民俗文化与社会生产力之间所不可避免的异构现象。这些落后于社会生产力的民俗文化又反过来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对民俗文化进行改革——移风易俗,成  相似文献   

16.
日籍台民与治外法权——以光绪三十一年王协林案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治外法权,又称领事裁判权,是近代西方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的特殊权利。依据这一非法特权,外国在华侨民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被告时,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约束,而仅由其本国的领事或由其本国所设立的法庭依照本国法律进行审判。甲午战争之后,台湾被割给日本,台湾人由于在《马关条约》规定的两年国籍选择期限过后转为日本籍,因而享有如同日本人一样的在华治外法权。对日籍台民治外法权问题,海外学者的论著多有提及,但迄今未见详细的实证分析。本文拟根据外务部档案史料,以光绪三十一年王协林案为例,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刘明厚 《电子政务》2012,(11):76-86
基于近几年中国的互联网热点事件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互联网出现的功能扩展现象,即现实中互联网逐步替代现有制度化通道,充当系统成员诉求输送通道的政治现象;基于政治系统论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解析了现有制度化诉求输送通道的功能不足与失调是制度驱动因素,即互联网利益表达的可能性与便利性是其技术因素,网络议题的广泛多元性则是其内容因素,而其根源性因素是中国政治系统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失衡;论述了中国互联网功能扩展现象的利弊,即互联网的功能扩展虽有其利好,但却造成了现有制度资源的闲置,增加了政府行政成本,更可能强化民众对现有制度的不信任;提出了中国互联网功能扩展现象的政府应对策略,即矫正并更新现有制度,同时采取"收购吞并"互联网作为政治系统一种新的诉求输送通道。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看待社会形态,至少有两个基本角度:一个是社会制度的角度、经济社会形态(即一定经济基础和相应上层建筑的统一)的角度。可是,长期以来,我们通常比较重视前一角度,却严重忽略后一角度,忽视从生产力角度看社会形态,似乎“主义”问题或社会制度,就是社会形态的全部,统摄全部社会生活。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以偏概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一) 股份制是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当市场经济以及银行信用制度发育比较成熟时出现的一种财产组织形式和企业经营方式。它是可以跨越不同经济形态而存在的中性事物。其原始形式最早产生于17世纪欧洲的海外贸易之中;很快在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下得到充分发展。它以资本的联合所有权取代了资本的单个所有和原有的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突破了单个资本家拥有货币的界限,促进了资本的集中,解决了大规模社会生产、经营活动和技术进步所需的资本。马克思曾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三章中对股份  相似文献   

20.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的认识发展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它也是不断克服认识中的片面性,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深人,人类的认识也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一、西方哲学认识论研究对象的历史演变早在西方的古希腊哲学时期,哲学家们就已经开始了对哲学认识论问题的研究。在西方哲学史上,古希腊哲学的最初形式是自然哲学,它的任务是揭示形形色色的自然现象的起源.所以,当时哲学家们是从自然界,即从客体人手来研究认识论问题的,侧重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