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危晓美 《前沿》2004,(8):174-176
无因管理在罗马法上被称为“准契约” ,直到近代德、日等国民法才确立了其独立的法律地位。作为一种法定之债的发生原因 ,无因管理会产生无因管理之债 ,但其法律效力决不仅此。本文从民法基本理论的角度入手 ,着重探讨了无因管理的制度基础 ,其性质及因其而产生的请求权等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
意思自治原则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在民法上的反映,作为传统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其地位被奉为神圣的、不可动摇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意思自治原则受到冲击,当事人的意志自由丧失其原有的绝对支配地位,意思自治原则受到了现代民法的种种限制。  相似文献   

3.
民法秩序靠什么来实现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马洪市场经济存在、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主要由民法来确立,市场经济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秩序主要由民法来规范。在我国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今天,要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秩序,就必须先确立民法秩序。民法强调平等自愿原则、自然人...  相似文献   

4.
吴祖祥 《前沿》2010,(21):80-83
就各国民法典及判例法中侵权责任之整体而言,"过错"是确定承担责任的核心因素。我国刚出台的侵权责任法同多数国家之民法一样未对"过错"进行界定。文章结合民事侵权过错制度的发展历程,对学者们关于过错概念的观点进行深入探析,主张过错在本质属性上属于主观性范畴,主、客观过错说之分只是认定过错的标准存在差异而已。我国侵权责任法应采以客观标准为主、主观标准为补充的过错判断模式。  相似文献   

5.
王秋红 《人民论坛》2013,(12):129-131
通过考证德国私法上“体系性思想”的谱系演变,文章厘清了自17世纪以来从古典自然法学家普芬道夫到19世纪后期潘得克吞学派温德沙伊德之“体系性思想”的内容实质及其相应的认识论基础.揭示出德国民法典并非以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为框架,而是以“权利”概念作为核心,完整地演绎出了涵盖整个民法制度内容的近代民法体系.  相似文献   

6.
史尚宽是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的起草者之一,中国民法第一人。史尚宽倡导“参以各国法例”、“准诸本国习惯”,其社会本位的立法思想及其理论和实践促进了中国物权法由传统到现代的成功转型。其参与立法的《中华民国民法-物权法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至今仍被大量引用,成为连接中国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对于缺乏自然法传统及平等观念的中国社会而言,男女平等原则在近代民法中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大清民律草案》首先在立法层面突破了旧体制的局限,初步确立了女性的独立法律地位,但却仅仅停留在文本层面,没有来得及施行就退回到《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不过,民初大理院却在司法裁判中,常常以"条理"的形式将《大清民律草案》中有关女性权利的进步性规定引入具体的审判实践中,以判解的方式使女性法律地位得以提高。之后,《民国民律草案》在吸收这些进步性判解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民国民法典》最终完全确立了男女平等原则。  相似文献   

8.
通过坚持对一切社会关系进行历史论述的原则,马克思确立了论证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历史论述原则"彻底否定了旧理论企图构建适用于整个人类历史的普遍进展模式的作法,认为只有深入剖析一定社会形态的历史特殊性,才能在此基础上确定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道路。此种原则不仅体现在马克思基于"现代社会"的特定历史语境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论证之中,而且体现在马克思对"东方社会"之社会主义道路的探寻之中。充分认识这一点,对于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思想与表达两分法原则被称为著作权法的基本原则。我国目前仅在《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对思想与表达两分法原则进行了规定,而著作权法却没有确立这一原则。有必要在著作权法中确立这一原则,并在司法审判中使用与之相配套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
立法     
<正>中国民法总则诞生开启"民法典时代"据新华社3月15日报道,作为中国民法典的开篇之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3月15日获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民法典将由总则编和各分编组成,立法机关目前考虑分编为物权编、合同编、侵权责任编、婚姻家庭编和继承编等。民法总则就民法基本原则、民事  相似文献   

11.
诚实信用原则为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被誉为“帝王条款”、“民法拱门上的顶拱石”,历来受到民法学者的特别青睐。在其存在的数千年问,虽不断有学者对其在民法中的地位、真实价值提出质疑,但诚信原则在现代民法中的重要作用、优越地位却不减反增,欲加受到学界的重视,不仅作为高度抽象的民法基本原则指导民事立法与适用,统摄全局,而且将其要求贯彻到物权法和债法领域,目前,中国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信用的严重缺失,所以我认为对诚信原则的研究很有现实的意义。本文就对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中的特殊含义和具体论述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不法原因给付是一个在理论上颇具争议的问题,尚缺乏必要的深入研究。不法原因给付与诈骗罪在认定上的最大障碍源于刑法与民法在一定程度上的冲突,即在此类案件中,民法与刑法的价值导向是不同的。但若本着"刑法看行为,民法看关系"这一刑民关系的基本观点,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则不法原因给付与诈骗罪之间的模糊地带将变得清晰起来,即民法虽然...  相似文献   

13.
杨德群  欧福永 《求索》2013,(11):171-174,204
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是现代民法至高无上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公序良俗原则内涵的广泛性与不确定性以及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原因,各国及相关地区对公序良俗原则的理解不尽相同。因此界定公序良俗原则是系统研究该原则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正是基于这些不同的理解,本文在对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内涵及二者之间关系全面解析的基础之上,得出公序良俗原则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论财产权是一项基本人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产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 ,是指它与主体的人身密切联系的、主体对物的不可转让的、不可剥夺的支配权 ;财产权是一项基本人权的主张并非今日始 ,古典自然法学家和哲理法学家早就提出了真知灼见 ;将财产权确立为基本人权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实践的需要 ;修改宪法、确立财产权的基本人权地位 ,已成为我国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基于民法的功能和信用的价值,民法无疑要对信用进行调整,民法调整信用应该从规范市场经济的整体和全局出发,从三个层次对信用进行调整:一是确立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二是建立以私权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三是通过构建信用权鼓励受信人支配、利用、维护自己的信用。  相似文献   

16.
人是近代西方哲学阐释的主题,从经验视角确立个体性原则是近代西方哲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开启了近代西方哲学从经验视角关怀人的端绪;霍布斯认为在经验基础上设立社会契约,是个体自由与权力之最佳实现方式;休谟认为对人的研究是一切科学之根底,从源流上确立了个体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17.
取得时效是传统民法的一种重要制度,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现在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中都确立了取得时效制度。本文区分了客体和效力的不同,廓清了取得时效制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8.
罗时贵  胡美兰 《传承》2008,(10):132-133
86年《民法通则》所规范的基本原则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无法满足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需要的行为准则,不能体现新形势下所倡导的人文关怀和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对民法基本原则的重新审视和构建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义务,在借鉴中外民法基本原则的轨迹中,检视我国民法基本原则所存在的缺陷性,以和谐社会的主题来定格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和谐思想有古代与近代之分,东方与西方之分,各有其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以古代充当近代或把现代说成古代,就会造成混淆和混乱。一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首先表现为求神人的和谐。人类社会的原始期或进入文明时代的早期“,信仰”即是构成文化的要素。通过祭祀以求神的福祐,达到神人关  相似文献   

20.
86年<民法通则>所规范的基本原则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无法满足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需要的行为准则,不能体现新形势下所倡导的人文关怀和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对民法基本原则的重新审视和构建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义务,在借鉴中外民法基本原则的轨迹中,检视我国民法基本原则所存在的缺陷性,以和谐社会的主题来定格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