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扬弃是革命性的。它变革了中国以伦理为中心的文化传统,否定了中国文化传统中重农抑商的自然经济思维定势,冲击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会心理和社会习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在否定和批判传统政治思想的同时,继承和发展了其民主性的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思想,在继承中国传统科技教育思想的同时,也使中国传统科技教育思想具有了当代价值。这几方面关系深刻变化的实现,归根到底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吕青  ;宋亚萍 《求索》2014,(11):175-179
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观、认知方式、行为模式以及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在文化中的集中表现,其生成发展过程可以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于民族文化传统与习俗的造就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是当代人弘扬、传承文化传统的优良资源。基于文化生态的研究视角来探析陕北民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的陕北说书的文化特色与价值,可以揭示其文化上的"习俗意义"和"内在价值",明晰其当代生存价值,有效促进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个人的发展与成功,一定要建立在国家与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础之上。我暗下决心,将朱仙镇的复兴重任扛上肩头,并以此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带富一方百姓。2008年,我成为河南省政协委员。从这时起,我时刻提醒自己:政协委员,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我应该做些对当地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开封八朝古都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深深感染了我。我常想,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应大放异彩,成为当地的精美名片。而我又能做些什么呢?2008年,我和开封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文化资源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具有相通性,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其精髓同时淘汰劣质文化;文化具有发展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彰显时代特征。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植根于传统文化同时超越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凝练、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之间选择性的依赖是存在张力的,这个张力的限度就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在中西方意识形态对峙状态中,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市场逻辑对伦理本位的挤压、消费主义文化对理想信仰的遮蔽、西方虚假自由民主理念对传统家国文化的侵蚀等生存挑战。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必须立足当下并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民族文化意蕴,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6.
李帆 《求索》2007,(1):197-198
年画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社会的伦理道德、文化教养和民俗生活的基础之上,它强有力的精神渊源,就在于把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需求和功利意愿寄托在各种被认为有神机妙用的自然物体或人物上,通过对物象原型的择取、联想、构图等方式,运用年画特有的艺术手法表达人民的主观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从而形成了年画艺术天真浪漫、质朴大气、喜庆祥和、形象生动、诙谐夸张、色调明快、线条粗犷、构图饱满、画面隽秀等基本的审美特征。如用龟、松、鹤、桃等自然物象喻含长寿,用龙、凤、鱼、牡丹、蝙蝠、蝴蝶来象征富贵吉祥,用鸳鸯、喜鹊、荷花来表示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生活美满,用葫芦、石榴、葡萄寓意家庭兴旺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精神渴望。中国年画所表达的某种心念的象征,蕴涵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审美价值。年画之所以能历经千年流传至今,就在于它的审美价值始终与各个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美好愿望相一致。时值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年画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宗教迷信色彩,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企望和谐美满的精神需求依然存在,因此,把传统的年画艺术与现代的审美价值及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应成为当代年画的发展方向。凡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影视体育明星、高楼大厦、乡村田原、雪山草原、江河湖海、名胜古迹、高速公路、飞机、火车、轮船等一切反映现代生活的人、事、物都可以用年画的形成表现出来,都可以满足人们乐观、喜庆、幸福、和谐、平安的精神需求,只有这样传统年画艺术才能具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生命源泉。  相似文献   

7.
金蕾蕾  董贵成 《前沿》2011,(24):26-28
随着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研究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本文主要从文化属性视阈、文化创新视阈、文化机制视阈和文化生态视阈四个层面,浅谈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视阈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文化和思想之源,它具有稳定性、大众性、持久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能够架起理论与大众之间的桥梁,起到纽带作用。因此,实现理论大众化,要充分开发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理论与传统文化相承接,并借鉴传统文化的表达特点和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9.
丁一鹤 《人民公安》2007,(24):22-25
根植于民间土壤的传统艺术怎样面对商品经济?"中国年画王"的诉讼之旅让我们不得不直面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小时候过大年,心里盼望的,除了穿新衣、贴对联、放花炮之外,还有一道很重要的程序,那就是贴年画。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讨论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以人为中心,注重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民族性与时代性,承载道德教化的功能等,来具体引导企业文化建设如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李玲 《前进》2000,(3):41-42
党的十五大报告确定了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文化纲领 ,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 ,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文化建设 ,是一种创新文化 ,是立足于中国现实 ,中国传统文化、外国文化等有益成果基础上的创新文化 ,它需要我们激发出极大的创新精神。所谓创新精神就是一种能够冲决固有模式 ,勇于探求、发展的心理品质。传统文化则是指 ,先人在改造环…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系统总结和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13个显著优势,其中在总结思想文化方面的优势时,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一优势?这一优势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更好发挥这一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民间年画的社会教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画是中国民间古老而又传统的民间艺术品,是传统社会民间美化生活、表达情感、惩恶扬善、寄托理想的一种特殊话语方式。民间年画的欣赏使用对象,大多为社会底层的人民大众。年画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价值整合功能、文化认同功能和行为规范功能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张昊雷 《长白学刊》2021,(3):143-149
双重继承法指的是在圆融和合批判继承和抽象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方法.在双重继承的过程中,批判继承和抽象继承是逻辑先后的关系而非时间先后的关系,是共通互补的关系而非相互排斥的关系.双重继承法既能保持文化自省精神,又有力地回击了否定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倾向.通过双重继承法可以充分继承和科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并赋...  相似文献   

16.
一个民族的文化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特质,也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当今世界,文化力和经济力、政治力及军事力一起,构成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日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博大精深,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和为贵的社会观、止戈为武的战争观、和合化生的动力观、和而不同的伦理观,构成了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文化的现代化关系到中国能否从整体上实现现代化,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源,它的现代化问题不容忽视。我们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动因,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选择适合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有着怎样的特点和优点?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联系?我们试就这个问题作一分析。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指出: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相似文献   

20.
刘帮胜 《人民论坛》2010,(7):256-257
传统文化是祖先历经几千年的生产实践探索、发现的民族遗产,对于我们构建民族认同、树立道德体系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但随着农耕文明的衰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已不复存在,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有效保护传统文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