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建国 《前沿》2012,(16):146-148
缪尔是美国著名的自然散文作家,其作品蕴含着丰富、超前的生态理念:消解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生态整体观,捍卫大自然的价值和权力;揭批人类对大自然的种种僭越行为,提倡敬畏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崇尚融入大自然、精神至上、简朴悠闲的生活,垂范以生态审美的方式对待大自然.这些生态意蕴无不浸染着缪尔笃信的泛神论,显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美国的理论界、生态文学创作和荒野保护实践却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缪尔散文蕴含的生态理念尽管局限明显,但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刘琼 《理论月刊》2005,(6):58-60
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儒、道两家在对待生态问题上是一致的,特别是在效法自然、化育万物和知足知止的道德观上为现代社会摆脱生态危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道德思想。  相似文献   

3.
孙彦泉 《前沿》2003,3(2):120-124
目前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科学正是为解决环境问题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当今 ,人类正由工业文明阶段进入生态文明阶段 ,环境科学日益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基础和技术前提。环境科学的资源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彦泉 《前沿》2002,(2):73-77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内涵十分丰富 ,强调人类与大自然应和谐共处 ,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生态的运行规律 ,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今天 ,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困扰着全人类。我们应认真反思儒家生态伦理思想 ,从中吸取思想营养 ,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思维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生态伦理思想所体现出的善待生命的伦理情怀、合理利用大自然的节俭消费现、万物共存的理想境界等伦理智慧,是建构新生态伦理价值体系的有机内容;伊斯兰文化在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方面反映的强烈宇宙意识和生态情感,对强化生态保护意识,有效进行环境保护起到启发、示范和教育作用.探讨其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对环境保护来说无疑是一剂甘露.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系统部署,强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海南生态环境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海南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殷切期望,指出“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海南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必须倍加珍惜、精心呵护,使海南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强调“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海南发展的根本立足点,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的逻辑进程中考察生态与人的全面发展历史的演进,这一过程既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也是人类发展的真实写照,这也衬托出人的智慧和力量。人类从采猎文明的混沌共生,到农业文明的消极平衡,经过工业文明的消费主义,再到后工业文明的生态转向,人类的生存范式的否定之否定的跳跃式回归,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历史变迁和价值升华。  相似文献   

8.
生态危机是生命教育的基本背景,人类若要避免各种危机,必须从青年生命教育做起。青年生命教育以生态文明未来建设者的青年为教育对象,是生态文明对教育的需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在我国,近年来努力开展青年生命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对生命的认识、生命观的认识上与生态文明的要求等方面,与预期还存在一定差距,现状还不容乐观。生命教育中应树立"生态人"教育目的观、"天人合一"的生命观、生态道德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幸福观,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应为生命教育创造生态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9.
当人类进入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社会,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文明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早在20世纪中叶,一些有识之士就开始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提出人和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产生了新的生态道德观,呼唤人类走向现代生态文明时代,为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化进程对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欠债”问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彰显着认识论的生态现象批判、社会论的资本逻辑批判、实践论的生态实践批判、价值论的伦理价值批判等四重论域。生态现象批判构成了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的着力点,让其关注空间生态形态的演变,这是从认识论上认识空间生态现象;资本逻辑批判是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的根本动因,让其详细阐述资本逻辑对空间生产的支配及造成的生态危机,这是从社会论批判空间生态危机;生态实践批判是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的理论根基,让其号召无产阶级通过空间革命来建立和谐稳定的空间生态,这是从实践论上解决空间生态困境;伦理价值批判是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的落脚点,让其要求空间生态变革成为人类解放的条件,这是从价值论上实现空间生态正义。马克思从不同维度审视了空间生态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空间生态有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11.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与“两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明  刘镇江  肖祥敏 《前沿》2009,(4):100-103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强调人类与大自然应和谐共处,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生态的运行规律,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当前,在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困扰着全人类的情况下,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越来越显示出对人类生态实践的巨大意义,我们应从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中汲取营养,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理论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宗合 《今日浙江》2013,(14):53-5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什么是生态修复定义:生态修复是指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适当的人工措施辅助下,恢复生态系统原有的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3.
社会 《当代思潮》2012,(4):8-11
大自然的力量人类是无法抗拒的,发展经济应以大自然的生念规律论道而行,多元素的社会经济建设要遵循自然界多元结构的生态变迁,借力大自然智慧做到顺水而治,视事而是……  相似文献   

14.
雨果曾说过,大自然既是善良的慈母,也是冷酷的屠夫。当人类友善地对待大自然之时,她会毫不吝啬地奉献自己甘甜的乳汁,反之,她会毫不犹豫地撕破人类贪婪的嘴脸。江苏省泗阳县,一个依湖而建,畔水而居,忱林而眠的城市,正以生态作为建设"殷实美丽和谐泗阳"的内核,唱响了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泗阳好声音"。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围绕着生态文明和绿色新政等议题,生态主义思潮再度活跃,在碰撞和融合中形塑和影响着国际生态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其立场不同,因而观点各异、泥沙俱下。在这一背景下,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集大成者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始引领绿色思潮,并逐渐成为生态主义发展的科学方向。  相似文献   

16.
人是文明建设主体,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生态公民,其素质高低关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寻生态规律之真、达生态道德之善、臻自然诗意之美这三个方面构成生态公民的基本规定性.  相似文献   

17.
毛明 《求索》2008,(7):185-187
一方面,深层生态学的桂冠诗人加里·斯奈德深受蕴含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观、生态观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站在现代生态理念的高度对中国古代自然观、生态观进行了批判:生态观与生态实践脱节,不了解真实的自然—“荒野”,“自然书写”以人类为中心。在批判中,斯奈德阐述了自己的自然观与生态观:大自然是“野”的而不是“自然”的,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生态系统的规律出发而不是从人的审美和伦理需要出发,重建和谐生态需要的是在人类社会中建设生态文明而不是个人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18.
张建军 《前进》2013,(6):31-32
芮城县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生态环境优美,这既是大自然的恩赐,更是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长期保护和建设的结果。早在2006年,芮城县委就提出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县的战略构想,经过不懈努力,目前,芮城县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绿色名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省级生态县”等称号。从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纪检监察机关不仅能体现作为,而且会大有可为。关键是要切实把纪检监察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准确把握工作着力点,坚持改革创新、统筹推进、惩防并举,为确保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证。一、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纪检监察机关维护和执行政治纪律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教育引导的职能  相似文献   

19.
人是什么?人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他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同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一样,具有一样的机体与机能,大自然为之提供了从事一切活动的场所,成为他的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自然富源;人类应该珍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不然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人类必须深入认识大自然,理解大自然,按科学规律办事,杜绝对大自然的伤害;此外,还要变革现存的社会制度与生产方式,走内涵型与循环式发展道路,减少对大自然的索取。  相似文献   

20.
佤族传统生态观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淮平 《思想战线》2006,32(6):102-106
佤族传统生态观的本质属性是将自然视为有生命的个体,它表现为对于动植物的亲情、对于大自然的感恩意识以及利用资源的责任体系三个层次。从当代生态主义的视角考察,佤族传统生态观具有非人类中心主义之向度,从而对于当代全球的生态平衡,对于中国科学、协调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佤族传统生态观的内涵及其与当代人类价值观的可通约处,可以使佤族在未来寻找到传统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佤族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