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美两国关系好,不仅对两国和两国人民有利,对世界也有利。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中美关系正常化45年来,两国关系虽然历经风风雨雨,但得到了历史性进展,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实际利益。中美关系今后45年如何发展?需要我们深思,也需要两国领导人作出政治决断,拿出历史担当。我愿同总统先生一道,在新起点上推动中美关系取得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是1989年5月16日时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和到访的时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共同宣布的.然而.回顾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历程.还要从勃列日涅夫说起.他于1982年发表了著名的呼吁改善中苏关系的“塔什干讲话”.开启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大门。让我们来还原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3.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长期隔绝状态的结束和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然而由于美国对华政策更多的是服从于美苏关系的变化,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步履艰难,从尼克松总统的辞职,到福特总统的无奈,直到卡特总统上台并经历了一年多的犹豫之后,才完成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这充分说明两国关系的复杂性。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迟缓的原因主要在美国方面,美国因素成为制约中美关系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  相似文献   

4.
王朝彬 《新湘评论》2004,(10):55-57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近一时期来,日方在历史等问题上接连制造障碍.使两国关系受到损害,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诚然。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但是.日本更应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突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近一时期来,日方在历史等问题上接连制造障碍,使两国关系受到损害,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诚然,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但是,日本更应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地发展。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中日关系1972年,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中方放弃了战争赔偿要求,接受了日方关于战争的“深刻的反省”;日方在谈判中则明确表示“对台湾不抱任何野心”、“毫无支援台湾独立的意图”、“也不设想将来台湾具有中华…  相似文献   

6.
王毅 《求是》2003,(16)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5周年,这是继去年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之后,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迎来的又一个值得共同纪念的重要年份。值此历史时刻,回顾缔约的经纬,总结缔约25年来中日关系的发展,重温条约的历史意义,思考如何在条约确立的各项原则指引下,推动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迈进,对于新世纪两国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是中日两国政府继1972年签订《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两国邦交正常化之后,两国关系发展进程中的又一重要历史事件。《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的中苏关系主要是围绕两个相互交织的过程展开的。其一是两国不断寻求国家关系正常化的原则、基础,并通过谈判和交往逐步累积共识;其二是双方同时在全球、地区和双边等三个层次展开战略博弈。1989年5月中苏峰会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是这两个过程演变的结果。苏联解体后中苏关系能够平稳过渡到中俄关系这一事实表明,两国关系已经有了相当稳固的基础,中苏关系正常化既是战略博弈的结果,也是水到渠成的。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30年来,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及人员往来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贸易额已从建交初的10.3亿美元发展到2001年的877.5亿美元,日本连续9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1972年中日人员往来只有九千人,近几年两国每年人员往来达200多万人次。两国友好城市已达210多对。中日关系能够实现正常化并达到目前的水平,归功于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其中,民间外交为中日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民间外交作为官方外交的补充,为相互沟通、增进了解、推动两国关系…  相似文献   

9.
越南是我国的重要邻国,两国关系有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和现实发展需要。两国关系自1991年正常化以来发展迅速,这得益于两国领导人将两国关系不断提升。至2008年,两国关系已有"十六字方针""四好关系"和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支柱。然而,过去几年来,两国关系也出现了下滑和波动。借助建构主义、不对称理论以及正在形成中的中国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深入分析中越关系的深刻内涵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因素和现代科技,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中越关系,是值得中越两国学者共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李辉 《求是》2004,(20)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两国建交55周年。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国政府。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国际法上继承了前苏联的国际地位,也延续了苏联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关系,由此开始了中俄关系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和俄罗斯互为最大邻国,长达43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线将两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悠久,传统友谊源远流长。1949年两国建交后,双方从结盟到对抗,从边界武装冲突到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两国关系经历了各种考验,也有过沉痛的教训。冷战结束后,中俄两国领导人…  相似文献   

11.
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以来,友好关系不断发展,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但是两国关系中尚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这其中的历史问题,即日本国内一部分人如何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对中国侵略的问题,仍是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症结之一。解决好历史问题,对发展当前中日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的丈夫冀朝铸:中美关系的见证人汪向同编者按:冀朝铸同志是我省汾阳人。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在中美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过程中,他既是历史的见证人,又是开拓者之一。在美国总统克林顿刚刚结束对我国的成功访问后,本刊特编发此稿,以飨读者。冀朝铸早年在美国读中学...  相似文献   

13.
台湾问题在近现代中日关系史中占据重要位置,是涉及中日关系的一个原则问题,今天仍为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1972年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日本和台湾断绝了“外交关系”,将日台关系限定在经济、文化领域民间的、非官方层面上。可从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特别是冷战结束之后,随着国际和日本国内环境的变化,日本右翼和政界中的“台湾帮”开始在这一问题上发难,一再向指导中日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发起挑战,使两国关系的发展不断受到干扰。  相似文献   

14.
构筑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日关系写在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林泓今年是中日恢复邦交25周年。25年来,中日关系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在政治关系方面,两国领导人频频互访,建立了各种对话机制和渠道,相互增进理解与信赖,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在经济...  相似文献   

15.
前苏联最高领导人访华,有两次最引人注目:一次是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另一次则是30年后的戈尔巴乔夫访华。赫鲁晓夫的访问标志着中苏关系由“蜜月”期逐步走向破裂,而戈尔巴乔大的访问则是中苏经历了10年论战、10年武装对抗、10年谈判之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因此,戈氏的访问在当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只有创造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我们才能集中精力搞建设。因此,必须调整同一些重要国家的关系。邓小平经过对国际形势和我国周边环境的冷静观察和科学分析,从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依据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指导党和国家凋整战略,从根本上改善了同苏联的关系,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政府经过6年的接触和谈判,终于在1978年12月16日发表了《中美建交联合公报》,从1979年1月1日起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为一代伟人的邓小平,对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起了历史性的推动作用,在中美两国关系发展史上写下了举世瞩目的篇章。  相似文献   

18.
<正>1978年5月20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奉卡特总统之命来北京商谈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在北京,双方派到谈判桌上的都是一流团队:中方是外交部部长黄华、外交部副部长章文晋和韩念龙,美方是伍德科克和出生在中国南京会讲一口流利汉语的美国驻华联络处副主任芮效俭。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后,中越两党两国于1991年恢复了正常化交往。尽管两党关系难以恢复到20世纪50、60年代的"蜜月"期,但也不至于坏到20世纪70、80年代兵戎相见的程度,现在两党的关系虽然不能用最佳状态形容,但却是正常和相对稳定的。中越两党意识形态上的相似性不能遮蔽两党在治党理政路径选择与理论上的差异性和两国关系的不对称性,需警惕二者对中越两党两国关系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尽管中越两党两国存在矛盾与冲突,但合作共赢是两党两国关系发展的关键和趋势。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对于中国历史的史料保护工作十分重视。1971年4月.他在接见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领导小组成员时说:“你们管出版的,要印一些历史书。我们要讲历史,没有一点历史知识不行。你们的出版计划中有没有历史书籍?现在书店里中国和外国的历史书都没有。不出历史、地理书籍,是个大缺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都是从资产阶级的或受唯心史观限制的学说发展来的。不讲历史,割断历史怎么行呢?中国人不讲中国的历史总差点劲。”还在1959年的时候,他就强调过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史料收集工作。他讲,如果不抓紧,有些史料就收集不到了。“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