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21.国民党三次反共高潮 国民党背信弃义放冷枪同室操戈汪精卫公开投敌后 ,蒋介石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言行也暴露无遗 ,先后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第一次反共高潮从1939年12月起到1940年3月 ,蒋介石命令包围陕甘宁边区的胡宗南军队向我进犯 ,并准备进攻延安。针对国民党的军事进犯 ,我党号召全国人民进行斗争 ,坚决执行了“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 ;人若犯我 ,我必犯人”的自卫原则 ,对国民党发动的进攻 ,予以迎头痛击 ,打退了国民党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第二次反共高潮在1940年10月至1941年3月。蒋介石国民…  相似文献   

2.
初涉政坛的蒋介石首先经历了两件大事:暗杀陶成章与陈其美被刺。而暗杀陶成章更是首开民国时期用暗杀手段对付政敌的卑劣先例。蒋介石从此之后便经常把暗杀作为对付政敌与政客的有效手段。自他掌握国民党统治政权后。各类政治暗杀事件可谓层出不穷,而且无不与他有着密切的联系。诸如邓演达案、杨杏佛案、史量才案、李公朴与闻一多案等等。然而让蒋介石始料不及的是,他的对手也群起效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相似文献   

3.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于4月18日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从此,他就在反共的基础上开始了“统一”全国政权的活动。蒋介石“统一”全国政权的过程,既充满对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腥镇压,又伴随着国民党内部派系的激烈角逐。本文仅就这一过程作一考  相似文献   

4.
初涉政坛的蒋介石首先经历了两件大事:暗杀陶成章与陈其美被刺。而暗杀陶成章更是首开民国时期用暗杀手段对付政敌的卑劣先例。蒋介石从此之后便经常把暗杀作为对付政敌与政客的有效手段。自他掌握国民党统治政权后,各类政治暗杀事件可谓层出不穷,而且无不  相似文献   

5.
王亚樵是民国时期一位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爱国志士,他将暗杀作为抗日和反蒋的主要手段,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震惊中外的刺杀大案,比较著名的行刺对象就有侵华日军大将白川义则、“国联”调查团团长李顿、国民党主席蒋介石、副主席汪精卫和财政部部长宋子文等国内外军政要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对王亚樵非常恐惧,竟然悬赏100万大洋在海内外缉拿他,而当时对很多“共匪要犯”的悬赏额最高才不过10万大洋。就是这样一个可谓古今中外无人出其右的“暗杀大王”,最后也不幸死于别人的暗杀。  相似文献   

6.
1941年1月6日,蒋介石制造了皖南事变,该事变震惊了全国人民,激怒了共产党人。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看来,皖南事变表明蒋介石坚定了反共决。心,并成为国共关系大破裂的开始,我们必须采取非常强硬的态度,只有不怕决裂,才能打退国民党的进攻。毛泽东的意图有二:一是要求结束对国民党的温和态度,立即在政治上、军事上做好全面反击蒋介石的准备;二是强调只有猛烈的全面反攻,才能打退蒋介石的挑衅和进攻。1月17日,国民党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达到最高峰,共产党内,主张同国民党决裂的呼声日益高涨。此时,毛泽东反而冷静地注视事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较量,又重新开始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在万人欢呼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此时,偏安成都的蒋介石眼看形势无法挽回,不得不考虑撤离大陆,逃往台湾。但他不甘心如此轻易地将中国大地拱手让给中国共产党。在蒋介石的批准下,“游击骨干训练班”成立了,地址在成都市北较场国民党陆军学校。训练班的学员绝大多数对蒋介石国民党忠心不贰,是反共立场坚定的国民党保安团、警察头目、地主恶霸、帮会头子以及惯匪大盗。训练班从成立到解散,前后共培训三千多名“游击…  相似文献   

8.
固执己见,决策连连失误项英宴尔新婚,但思想上并不轻松,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使他十分烦恼。1939年初,汪精卫叛国投敌,蒋介石加紧反共活动.随着反共密件的连连下达,反共摩擦接踵而至,愈演愈烈,惨案迭起,血花乱飞。在新四军所属系统,就先后发生了“平江惨案”、“鄂东惨案”、“竹沟惨案”。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一系列惨案,项英又气愤又害怕。气的是国民党顽固派不顾大局,不讲信义,以势压人,以大欺小;怕的是如我奋起斗争,以牙还牙,势必要破坏统战,造成更大的伤亡,让日寇坐收渔翁之利。然而,发通电、提抗议,国民…  相似文献   

9.
赵凌云 《党史文汇》2000,(11):39-41
三渡丹江 智息风波蒋介石用尽气力要消灭中原解放军,先后动用程潜、刘峙、胡宗南31个旅围追堵截,中原解放军却胜利入陕,且要在这一战略要地建立根据地。于是蒋介石不得不将胡宗南围攻陕北的10个旅调往陕南加紧“围剿”。中原解放军与陕南游击队会师后,合编分散游击,使蒋介石的“围剿”计划又一次成为纸上谈兵的笑料。于是,敌人采取了更恶毒的一手,强化专治,实行暗杀,并对暗杀对象作了调查,下发了《共军中原匪首调查表》,从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委郑位三,到江汉军区警卫团参谋长李贵祥,共计34名。与此同时,胡宗南与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  相似文献   

10.
尹凌 《红岩春秋》2006,(2):62-64
一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件爆发。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热潮的促使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下,国民党蒋介石与中国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了全民抗战,共御外侮的新局面,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上海失守,南京陷落。国民政府于1937年11月20日西迁重庆。1938年,武汉、广州相继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1939年1月,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方针,逐步改变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民党军队在向日本发动“冬季攻势”的同时,开始向陕甘宁边区进攻。在政治上,则大肆推行“一个党”(国民党),“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领袖”(蒋介石)的法西斯信条,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年2月12日至21日,在重庆召开的第一届第三次国民参政会,通过了国民政府提出、由蒋介石宣读的《国民精神总动员纲要》。《纲要》提出在相持阶段“精神重于军事”的“救国之道”;“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的“共同目标”;宣扬“一个党”(国民党),“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领袖”(蒋介石)的“建国信仰”。国...  相似文献   

11.
王增勤 《廉政瞭望》2009,(12):60-61
传奇爱国志士王亚樵,将暗杀作为抗日和反蒋的主要手段,行刺侵华日军大将、蒋介石等,蒋介石曾悬赏100万大洋的天价缉拿他。但这样一个古今中外无人出其右的“暗杀大王”,最后却不幸死于别人对他的“暗杀”。  相似文献   

12.
败退到台湾的蒋介石,为了实现其“驱除共匪、反共复国”的梦想,亲自任命国民党“国防部”第三厅参谋部主任李森为“中国人民自由军闽粤赣区总司令”,派他潜回大陆组织反动武装。然而,这位“总司令”到大陆仅8个月的时间就被我军抓获,蒋介石在大陆建立“游击区”的梦想终成泡影。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邓宝珊任二十一军团军团长、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驻守榆林.他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肝胆相照,明确反对蒋介石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政策,有效削弱了蒋介石、胡宗南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为陕甘宁边区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特殊而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初期,涂正坤担任湘鄂赣特委书记并领导新四军平江通讯处。武汉失守后,蒋介石集团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在第一次反共高潮前制造多次反共血案。一九三九年六月十二日,驻湘鄂的国民党杨森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部,派兵包围平江通讯处,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平江惨案”。涂正坤在这次惨案中被捕,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仍怒斥暴徒“不许破坏团结抗战!”  相似文献   

15.
1941年3月29日,在国民党中央全会上蒋介石突然当众斥责国民党元老张继。除了易怒的性格因素外,此事还与皖南事变前后蒋介石复杂的心境密切相关。皖南事变爆发后,中共审时度势,采取政治上取攻势、军事上暂取守势的斗争策略,与国民党激烈交锋,迫使蒋介石不敢进一步扩大事态。长期以来,蒋介石对包括张继在内的党内元老表面恭敬,内心却颇为不满。皖南事变后,张继投机取巧,趁机公开发表反共言论。殊不知蒋介石此时并无意与中共彻底决裂,在紧张、压抑的心境下,张继的言论招致他的痛斥也就不难理解。  相似文献   

16.
1933年初,日本侵略军进犯关内,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仍坚持卖国投降、反共反人民的“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公然发出“侈言抗日者杀无赦”的命令,要各军队“专心一致剿匪”。  相似文献   

17.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时,冈村宁次任日本侵华部队的最高官员——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这个总司令官在日本投降后受到了蒋介石无微不至的关怀,逃脱了作为战争罪犯应得的惩罚,最后竟被国民党当局宣布为“无罪”,放回日本。冈村宁次回国后出版了他在中国战场的回忆录,对他在中国的“侵略业绩”作了回顾,并着重记述了战争结束时他在蒋介石的庇护下“幸免于难”的经过,从而为世人进一步了解蒋介石在抗日战争结束后甘心认贼做父,一心反共的真实面目提供了绝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殷海光 (1919~ 196 9) ,湖北黄冈人。早年是一个狂热的反共人物 ,在国民党宣传阵营中有“反共理论家”之称。 194 9年随着蒋介石国民党统治的溃败而去了台湾 ,但“国民党没有料到 ,这位青年理论家被他们劝到台湾后 ,不但未给他们做什么有影响的宣传工作 ,反倒成了他们最为头痛的一支笔 ,最痛恨的大敌。”(第 81页 )本书即以殷海光在台湾天下皆噤若寒蝉的环境中 ,以犀利的笔端揭露蒋氏政权反民主的专制统治 ,从而成为台湾与胡适齐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与政论家的人生历程。书中选择了殷海光抨击蒋介石专制政策的一些最主要的事例 ,如蒋介…  相似文献   

19.
吉鸿昌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将领。他在担任国民党第二十一军军长时,因反对蒋介石反共卖国求荣政策,遭到蒋介石的排挤和打击,他被迫出国,到美国去考察。那时候的中国穷困虚弱,四分五裂,被西方国家视为「劣等民族」、「东亚病夫」,所以在西方国家的有些中国人为此而存在自卑感。  相似文献   

20.
相煎何太急——爱国华侨谴责皖南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1年1月4日,蒋介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事变之前,海外广大华侨就对国民党顽固派坚持反共独裁政策,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十分忧虑;事变发生后,在海外华侨中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们和国内人民一道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反对民族分裂、反共内战,克服空前严重危机,争取时局好转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