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各国都在致力于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具有各种不同内涵的伙伴关系。如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日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法长期的全面伙伴关系、日俄正努力朝着"真正伙伴关系"的方向发展等等。如何认识大国关系的调整?首先,要认识大国关系调整的原因。大国关系的调整,从根本上说是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大国关系调整的原因是多方面…  相似文献   

2.
贺平 《时事报告》2012,(3):69-71
自2011年11月APEC夏威夷峰会期间,日本首相野田佳彦明确表示将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以来,日本接连与多国就此问题进行了实质性谈判和磋商,表现得非常积极和高调。目本如此中意TPP,这里面有何深意呢?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对伙伴关系管理过程进行一个理论的阐释。通过归纳,本文认为伙伴关系运行的机制是相互促进,两个变量共同利益和信任水平通过相互促进的机制影响伙伴关系的运行。四个"理想型"伙伴关系都存在自身特有的互动动态。当前中国外交正在努力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本文构建的伙伴关系管理理论框架对此有一定的启示。即范围上的全球性要求在伙伴关系管理中厘清全球利益与共同利益的交汇与区别,结构上的网络性要求在伙伴关系管理中注重信任网络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际发展合作正经历一个重要转型,即从全球发展伙伴关系转向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联合国体系推进的2015年后发展议程与OECD主导的"有效发展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是推进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构建的两个主要进程。但是,OECD的"合法性缺陷"和联合国的"协调性困难"导致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的构建和实施存在一些困境。作为当前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平台,G20机制也开始进入到国际发展合作的进程中。它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成员构成有利于促进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有效达成政治共识,"包容性伙伴关系"理念和"跨年度行动计划"实践则有利于推进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的落实。因而,G20机制对于推动OECD和联合国两个体系下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政治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5.
《公安研究》2011,(10):92-93
耿焰在《法学论坛》2011年第3期撰文认为,私有化运动打破了公法私法之间的藩篱,在传统行政法中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法律关系——一公私伙伴关系。基于公私伙伴关系产生的根源、性质和特点,对其规制应采取一种新的思维进路,即打破公私法二元框架的思维模式,从公私伙伴关系产生的程序、契约方面进行规制。其中在公私伙伴关系产生的程序上,应...  相似文献   

6.
自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大国面对国际格局的新变动,都不同程度地调整对外政策,在维护和谋求自我界定的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探索彼此利益的共同点,寻求互利合作,营造名称各异的伙伴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格局发生这次根本变动以前,从来没有试图与某一个国家建立伙伴关系,也从来没有将本国作为当事者一方的某种双边或多边关系称作伙伴关系。但是,跨世纪的中国外交则对营造伙伴关系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相似文献   

7.
匹兹堡地区是美国采用公私伙伴关系治理公共事务的成功典范。1943年,匹兹堡地区在政治家劳伦斯和银行家梅隆主导下成立了阿莱格尼社区发展会议(ACCD),建立起公私伙伴关系的制度平台。通过这种公私伙伴关系治理模式,匹兹堡在20世纪40-60年代解决了环境污染和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就业。匹兹堡的公私伙伴关系治理模式植根于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之中,具有制度化与机会主义的双重特点。  相似文献   

8.
发展公私伙伴关系对中国政府管理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私伙伴关系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方式。本文根据合作博弈与交易成本理论建立公私伙伴关系的分析框架,从提高政府讨价还价能力、减少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双方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了发展公私伙伴关系在政府能力、制度建设、政府诚信、监管能力、危机管理和廉政建设方面给政府管理带来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已经成为影响亚太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美国力图以多边制度方式强化与亚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关系,构筑以美国为中心的亚太区域经济秩序,重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面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发展,中国应当加以客观评估,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择机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以期影响谈判进程和规则制定,进一步展示推进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开放立场和政治意愿,在亚太经济发展及区域整合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国关系在国际关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一些大国或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纷纷结成伙伴关系,那么,伙伴关系和结盟关系有什么联系呢?  相似文献   

11.
陆南泉 《同舟共进》2013,(6):41-41,44-46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两国元首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以下简称《联合声明》),把两国业已建立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至新阶段,又跃上一个新台阶。双方认为,全方位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仅具有双边意义,而且具有全球意义,它为促进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安全发挥着重要的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周剑 《求索》2011,(3):78-79,23
顾客价值创新是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而竞争的范围逐渐由企业之间发展到供应链之间。本文从顾客价值创新理论出发,以伙伴关系与信息共享为基础,分析了嵌入式伙伴关系的成本控制和信息共享的跨组织的成本控制,在当前条件下,以伙伴关系为基础,加强成员间的信息共享,开展供应链集成成本控制,有利于提升供应链竞争力,由此创新优势顾客价值。  相似文献   

13.
2007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开始进入第二个10年,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年,在俄罗斯"中国年"活动的有力推动下,中国和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展开了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全面交流,使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各国都在积极探寻新的相处方式。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既必须注重与大国之间的关系,承担大国的国际义务和责任,又必须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1993年,中国和巴西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从此开始了建立"伙伴关系"的历程。1994年,中国和俄罗斯建立了建设性伙伴关系,两年后,双方关系升格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6年,中国和印度、巴基斯坦两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15.
视野     
《创造》2011,(6):22-22
联合国倡议推广低碳电力技术和应用 联合国能源机制与“全球可持续电力伙伴关系”在联合国纽约总部召开全球峰会,倡议加强公共和私营部门的伙伴关系,促进低碳或零碳电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来自美国、德国、中国和法国等世界主要电力公司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6.
贫穷落后闭塞的小县级市的人才交流中心,能不能干一番大事业呢?能不能既搞好本土,还能打入外省市呢?湖北省广水市的人才交流中心用实践响亮地作了回答: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事工作面临着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湖北广水市人才交流中心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用敢想、敢干、敢闯、敢冒风险的进取精神,紧紧围绕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做文章,推出与大中专院校联合办教育的新举措,探索“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开发人才资源的新路子。几年来,先后与省内外21所大中专学校建立了朕合培养人才的伙伴关系,与…  相似文献   

17.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十年代中俄关系稳步发展 ,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这是对中、俄实施“接触加遏制”政策的美国所不愿看到的。然而 ,正是因为美国对中国和俄罗斯推行的遏制政策 ,如北约东扩、美日安保同盟、科索沃危机 ,促进了中俄发展密切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8.
江帆 《人民论坛》2010,(8):38-39
当前,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领域逐步走向更加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然而,东盟长期以来所坚持的大国平衡外交模式无疑将对中国和东盟的伙伴关系造成影响。中国在与东盟国家进行政治经济交往时,应尽可能避免大国平衡战略的负面影响,同时,积极寻找有利的外交机遇。  相似文献   

19.
<正>3月2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同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举行会谈。两国元首高度评价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10年来取得的成果,一致同意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两国的战略协作和务实合作,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上更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2012年,东盟10国与6个自由贸易区伙伴国,即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正式启动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此举意味着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正在成形。本文从解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内容和特点入手,分析了该协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中国在加入RCEP后应采取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