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蕴含着善恶是非评价标准的道德对人的行为取向及行为选择起着重要作用 ,对弥补法律调控社会不可避免的缺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道德与法律可以说是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两个支撑点 ,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一个既合情理又合法的社会。共同受制于物质生活条件的道德和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因此社会立法尽量在其中渗透道德因素。将成熟的普遍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 ,实质上是将部分道德即统治阶级的道德和主流一致或者趋于一致的道德上升为国家意志 ,以法律形式表现出来。但是道德本身具有多元性与层次性 ,这决定了在不同道德规范指导…  相似文献   

2.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法哲学的范畴,就是实然法与应然法之间的关系。这是法学、特别是法哲学的一个重大而艰巨的问题。在当代西方法哲学中,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这一论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道德的法律强制;如何处理法律与道德的矛盾和冲突。通过对欧美法学家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评析,便于正确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实现法治与德治的互动结合。  相似文献   

3.
我国学界流行观点认为哈特“最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和“太邪恶的法律不能被服从”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自然法色彩,与哈特作为实证主义者所主张的分离命题相背离,因而他在法律与道德关系问题上是自相矛盾的。对哈特法律-道德观之融贯性的辩护建立在其对法律与道德关系问题的区分之上。哈特认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存有四个面向,即历史因果性上法律与道德内容的重叠,法律与道德概念上的分离命题,对法律的道德批判和道德的法律强制。“最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强调法律与道德在事实与内容上的联系,其与两者在概念上的分离并不矛盾;哈特反对把道德作为法律的合法性标准,但不反对将道德视为法律的评价性标准,因此上述两个批评错在混淆了问题的不同面向。批判道德哲学与自由主义是哈特的重要底色,贯穿了他的法律-道德理论;哈特坚持“法律是法律”,但又对法律及其实践在道德上始终保持着审慎的态度。哈特的分析法哲学家和自由主义理论家的双重身份是互相支撑的,他在法律与道德关系问题上是自洽的、立场鲜明的。  相似文献   

4.
《政府法制》2012,(35):11-11
从法理学和伦理学方面来看,法律与道德存在三种基本关系:一是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立法把国家中大多数的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转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5.
法律与道德问题的讨论,最激烈的莫过于实证主义法学家哈特同自然法学家富勒长达17年的一场论战。实证主义法学派坚持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分离,即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分离学说或者分离命题,而自然法学派则主张法律与道德的不可分,即关于法律与道德的不可分离的学说或结合命题。但仅以此定义并未能反映出双方论战所具有的现实意识及对待问题的态度。本文试从富勒所著文章《实证主义与忠实于法律——答哈特教授》的角度出发,解析其背后所具有的实践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法和道德在终极意义上同样都是百姓伦理价值的体现,所以道德评价与法律干预具有社会价值的一致性。道德评价保障了私权利空间,而法律干预则是国家公权力介入私人空间。因此,应该把难以弥补的重大社会公共利益被侵犯作为道德评价与法律干预的界限。这一界限是在不侵犯私权利的情况下保障社会利益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的国家起源论是一种带有心理色彩的互助论,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又不能做到不求他人而自足。柏拉图把正义看作是国家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国家的最高原则并且认为正义的统治是由哲学王掌握的贤人政治,而正义又是道德的基本要素,当柏拉图的哲学王的政治理想与现实严重冲突时,他转而寻求第二种最佳的选择——法律。他仍然使法律与道德紧密相连,并赋予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  相似文献   

8.
在预防与惩治腐败的过程中,将国家公职人员的从政道德上升到法的层面,充分发挥道德与法律各自的长处,是当前时反腐思路的新探究.因此,要适时制定<国家公职人员道德法>并切实保障其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理论的基础之上,从法治与道德建设的相互作用入手,深入研究了法治推进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文中指出法治推进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主要在于法律运行的四个基本环节,即立法、执法、守法与司法。假设国家(政府)能够做到立法的公平、执法的正义、守法的道德使命与司法的道德保障,就能够实现法治对道德建设的推进。  相似文献   

10.
略论中国古代君权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自有信史以来即实行君主制 ,甚至是君主专制制度 ,直到 2 0世纪初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 ,君主政体才宣告结束。君权的强大和持久有其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 ,其中很重要的是获得了法律与道德的支持。君权至上、法自君出是中国古代传统法律的特征之一 ;而理想中的君主又是古圣先贤和道德楷模的化身。因此 ,考察君权的起源、君权的合法性与合理合道德性以及君权与法律和道德三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加深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法律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Conservatives—both political and religious—are more likely than liberals to support laws regulating traditional or religious morality. The current study applies a moral psychological framework to argue that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nservatism and moral regulation law support can be explained in part by binding morality, or a moral orientation that privileges group needs above individual needs and includes concerns about absolutism, collectivism, and purity. Binding morality may directly promote support for moral regulation laws, which enforce traditional rules, discourage deviance, and require adherence to customs regarding bodily and spiritual purity. Binding morality may also indirectly promote support for moral regulation laws by motivating perceptions that “immoral” behaviors are harmful to innocent victims. I test these hypotheses using three analytic samples drawn from the General Social Survey (N = 3669, 7120, 369). Results show that, as expected, binding morality (especially purity) mediates the effects of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conservatism on laws regulating pornography, marijuana, abortion, and euthanasia. Additional analyses exploring views about pornography show that binding morality (especially collectivism) is associated with perceptions of immorality as harmful, which in turn is associated with support for regulation.  相似文献   

12.
徐靖 《法律科学》2011,(1):31-41
软法乃公共治理在全球范围勃兴之产物。软法亦"法",软法乃非典型意义之"法";软法与硬法相对而生,而"法"之共性则彰显软法与道德质的区别。道德不是软法,但理论与实证均表征道德可以软法化。道德软法化是"以德入法"于公共治理领域的又一次渗透,是道德思维在软法秩序中的延伸;且此种延伸在"依法治国"、"法治立国"的当下必须遵循一定的界限与尺度,以发挥其的良好独特调整功效。  相似文献   

13.
法与德的冲突及其法理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军 《现代法学》2003,25(4):93-99
作为社会调整的基本规范,法与德冲突与互补同在,矛盾与互动并行。透视该种态势存在的根据,把握两种规范的社会定位,缓解乃至部分消除法与德的冲突,建立两者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正是本文主旨所在。实践中的执法、司法的道德化倾向不仅混淆了法与德的界限,而且背离了法治社会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4.
Jurisprudential debate about the grounds of law often focuses on the status of morality. Given the undoubted fact of judicial engagement with morality in legal reasoning, the key question is whether morality legitimately counts as a ground of law. This article seeks to challenge the special status accorded to morality in debates about the grounds of law. The claim I seek to advance is that very often judicial engagement with morality is not different in kind to judicial engagement with other diverse objects of legal reasoning. What the comparison tends to show is that instances of “moral reasoning” in law do not obviously challenge our account of the grounds of law. Rather these instances can be viewed as central case examples of legal reasoning. Conventional grounds of law are left untouched.  相似文献   

15.
论道德在法治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柯卫 《政法学刊》2003,20(3):47-49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始终是法学范畴内倍受人们关注的话题。道德的多元化导致了法律规范的产生,也使得相容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冲突。历史表明道德在法律体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决定了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法治也不能忽视道德建设。道德的法律化是解决道德与法律关系的一种重要途径,但它只是在立法层面上解决了问题;法律的道德化可以使得制订的法律被自觉、良好地遵守,从而真正实现法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严存生 《法律科学》2007,25(1):3-14
法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所以对法的研究最终不可能不追寻到人的本性.但能作为法律基础的人的本性只是道德性,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正义,它是一种理想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制度,在其中人人受到尊重和关爱,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的行为它必须借助于法律这样的公共权力使一个社会人们的行为保持道德性的一种制度安排.因此,道德性是法律的人性基础,是制定和实施法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17.
法与道德关系模式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西方学者在法与道德关系的争论中提出了许多模式 ,著名的有康德模式、富勒模式、哈特模式等。这些模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揭示法与道德的关系 ,但都不够理想。法和道德都有观念、规范或制度、秩序三个层次 ,二者的观念层次是相通的和深藏于现在一般所说的价值观念之中。另外 ,在秩序层次二者也是很难区分的 ,因为它都落实在人的行为中 ,而一个行为 ,如果符合秩序的要求或构成社会秩序的话 ,可能同时具有法律意义和道德意义。这样 ,法与道德的区别主要存在于规范或制度层次。  相似文献   

18.
刑法的概念既重要又危险,而如何使其科学化却是被忽视了的法哲学问题。从刑法与道德和政治的关系出发,能够为重新理解刑法的概念开辟新路径。任何时代的刑法都是自己时代的公共道德与政治权力相互结合的产物,只不过由于政治权力的性质不同,这种结合方式亦会不同。现代刑法应具有对公共道德与公共政治进行双向控制的功能,而刑法生活是刑法道德基因所存在、表现的基本场域,回到刑法生活才是尊重和确证刑法之道德基因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赵运锋  宋远升 《政法学刊》2007,24(2):115-119
刑法和道德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两者都是调整人类行为的社会规范,如果能在两者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作为调整犯罪行为或道德行为的标准,显然非常重要。应从刑法理论、司法实践及几种道德分类等方面去剖析道德和刑法的界限问题。  相似文献   

20.
Does the moral status of an action provide in itself a non-instrumental, pro-tanto reason for a corresponding legal status—a reason that applies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law promotes a value that is independent of the law, such as preventing wrongdoing or promoting utility or distributive or retributive justice, regardless of the consequences of doing so? While the relation between morality and law is a familiar topic, this specific question is rarely discussed explicitly. Yet it seems to be controversial. The article highlights and considers this question, while focusing on the criminal law. It concludes that the answer is negative—there is no necessary relation between morality and law in this respect. Rather, there is a reason in favor of incorporating morality into the law only when this incorporation promotes a moral value that is independent of the la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