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夫也文斗     
你以为“文字狱”都是文人整文人,读书人害读书人吗?错了。朱元璋刚打下天下那阵,有点瞧不起手下一班武夫,反倒对文化人产生了兴趣。特别是每逢节日庆典,文官们总会呈上一篇篇辞藻华丽、文采飞扬的贺词贺表.让这个当年的小和尚读得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2.
李长山 《学习月刊》2013,(11):38-38
近读《明太祖实录》,深为朱元璋教育大臣们的喻井、警示、说廉之法、之术、之策生动形象,富有哲理、伦理,从中受到触动,深感朱元璋喻井之廉、廉之有理;示警之廉、触人灵魂;廉政之廉、廉能生威。一次,明太祖朱元璋要派一批官员到外地建国安民。为教育官员们廉洁、廉正、廉政,朱元璋把官员们叫到皇宫的一  相似文献   

3.
正据《明史杂俎》记载,在一次朝会上,明太祖朱元璋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天下何人最快活?"大臣们的回答其说不一。有的回答"功成名就者快活",有的回答"金榜题名者快活",有的"富甲天下者快活",等等,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朱元璋坐  相似文献   

4.
人常说读书可以养性,可见读书人的性格都不太好。读陆游《老学庵笔记》(青岛出版社“案头枕边珍品系列”)发现,文人性子不好是古今通例。大概是文人都一样刻薄。  相似文献   

5.
正元末大乱,群雄并起,穷小子朱元璋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做了皇帝。做了皇帝之后,要摆谱,追封祖宗。但是,这样一个连饭都吃不上的混混,哪里知道自己的家世,甚至说,到底姓不姓朱都未可知。好在人阔了,不愁没有人捧臭脚,文人的一支笔是好使的,于是,多少代的祖宗被编出来了,还给朱元璋找了  相似文献   

6.
《明朝小史》载,朱元璋曾告诫大臣们:谨嗜好,不为物诱,则如明镜止水,可以鉴照万物;一为物诱,则如镜受垢,水之有滓,昏翳泊浊,岂能照物?朱元璋以明镜止水为喻,颇为深刻地说明了个人"嗜好"与外物诱惑两者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是谁造就了"海怪物"把海瑞变成"海怪物"的,不是别人,正是他崇拜的太祖朱元璋。明朝初年,弘文馆学士罗复仁居官简朴,为人老实,人称"老实罗"。一天,朱元璋忽然动了念头,要调查"老实罗"是真老实还是假老实,就到罗家私访。罗家在城外边一个小胡同里,住的是破破烂烂、东倒西歪的几间房子。朱元璋到的时候,"老实罗"正扒在梯子上粉刷墙壁,一见到皇帝来,着了慌,赶紧叫女人抱一个小杌子请皇帝坐下。朱元璋见他实在穷得可以,老大不过意,说:"好秀才怎么能住这样的烂房子!"即刻赏给他城里的一所大邸宅。  相似文献   

8.
正明朝皇帝朱元璋曾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乐?"大臣们众说纷纭,或曰当皇帝最快乐,或曰功成名就者最快乐,或曰富甲天下者最快乐。朱元璋皆不认可。一名大臣说:"畏法度者最快乐。"朱元璋马上表示:我也这样认为。并进一步补充说:当个清官,守着俸禄过日子,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倘若心生贪念,还要惦记着河里、江里、海里的水,一旦东窗事发,落入法网,不仅河里、江里、海里的水没你的份,就连自己那口井里的水也难保住。  相似文献   

9.
话说读书     
快乐大叔 《党课》2014,(15):107-109
古人说过“开卷有益”,这是绝对真理。古人还说过“敬惜字纸”,在古代文人抑或说古代读书人的眼睛里,凡是对待有文字的纸张,都应该采取一种小心翼翼进而神圣珍重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让俘虏站岗     
秦湖 《党课》2013,(14):79-79
元朝末年,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为了反抗元朝暴政,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凭借自己的胆识和谋略,朱元璋不久就当上了一军之帅。公元1356年,朱元璋亲统水陆大军,进攻集庆(今南京)。将士们勇猛杀敌,仅用三天就攻破了敌军陈兆先的军营,数万敌军悉数投降。  相似文献   

11.
正一些时候,"读书无用论"总轻易地受到众多人赞同,读书人的悲凉处境总被带着嘲讽的态度围观,读书人的负面信息总被满含鄙夷地放大。鼓吹者们言之凿凿地举出不少例子:邻村的张二,小学都没毕业,生意做得有模有样;刻苦学习18年的老同学,还是个拿死工资、从牙缝里省钱还房贷的小职员。在众声喧哗的"读书无用论"中,我比较注意三种声音。一种"读书无用论"的鼓吹者,自己没读过几天书,但其他能力突出,或是运气较好,也取得了不小的  相似文献   

12.
开心乐园     
《北京支部生活》2012,(9):70+30
正眼力大发现您能从下图中找到右边图示中的小动物吗?猜谜题白居易的礼物一天,白居易派人给一个青年读书人送了个礼物。礼物被纸张包裹着。读书人很是纳闷,心想:"这是什么东西呢?"忽然看见包装纸上还写有一首小诗:"两国打仗,兵强马壮;马不吃草,兵不征粮。"他看后大笑起来,立刻明白是什么礼物了。  相似文献   

13.
到六朝古都南京,朋友说,有一新景观不可不看。于是登上长江边的狮子山,但见一座巍峨壮观的仿古建筑立于山巅,名曰:阅江楼。好不气派!而且,一篇《阅江楼记》,更是洋洋洒洒,古风宏论,文辞斑斓,作者竟是明朝大儒。楼是新建的,记却是六百多年前写的,岂不怪哉?这阅江楼,说起来该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遗愿”了。朱元璋平定天下,建都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觉得功高盖世,得搞一个纪念碑式的“形象工程”,传之后世。一座岳阳楼,一篇《岳阳楼记》,名传千古。这很让朱元璋动心,于是他打算建一座阅江楼,地址就选在狮子山上。他想,登斯楼也,望浩浩荡荡长江…  相似文献   

14.
嗜好非小事     
<正>世人皆有嗜好。怎样看待嗜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可以说是有着独到深刻的见解。据《明太祖实录》载:朱元璋与侍臣有一段关于嗜好的精彩对话。朱元璋说:"人君生当谨嗜好,不为物  相似文献   

15.
正武夫牛,1938年生,山西榆次王村人。1961年参加国防科研工作,三次立战功,四次获嘉奖,工作成绩卓著。曾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和表彰。1986年3月28日,距昆明35公里安宁县青龙山发生了一起重大山火。这天武夫牛所在海军5002工厂正值休息日。上午,8点30分左右,厂区喇叭突然响起了"后山起火了,赶快救火"的呼叫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装备部团级军官、该厂军代表室的副总军代表兼党支部书记武夫牛听到广播后,立即召集同志们迅速赶赴后山救火。为了抢时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国内第一个国学类别的专业图书博览会,孔学堂书博会不仅为国学类书籍搭建了展示平台,还推动"全民阅读"持续升温,见证了"国学研习"的蓬勃态势。十月贵阳,书香浸润。236家出版单位、20000余种国学图书、数百位出版人及作者、6万余名读者聚于首届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这是一场文人的盛会。写书人、卖书人、出书人、读书人之间"无形的墙"被打通,品读经典、研习国学、问道大家、共话传统。这是一场国学的盛事。国学类书籍首次集体亮相,规模之大、品种之多、销路之广,充分展现了国学出版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国学阅读热潮的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7.
习骅 《党员文摘》2023,(4):56-57
历史的经验是:法纪越严,官越不好当;官越是不好当,国家越是前途无量,人民越是充满希望朱元璋坐上龙廷不久,召集大臣开会,主题十分严肃:元朝曾经那么强大,为何不到百年就灭亡了?大臣们普遍认为,元朝的统治太宽松了。朱元璋纠正说:元朝是对官员太宽松了!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史学界的谭继和先生是位治学有成的知名学者。他在评价曹福田教授时这样写道:"福田君是一位笃实慎行、勤于探索、履蹈粹然、不务虚名的学者。"(1)这是谭继和先生为曹福田教授之综合著作《读书人手记》作序的手笔。其时,谭先生在这部2003年12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洋洋洒洒计约90万言的"巨著"的序言中称赞曹福田教授的《读书人手记》著作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杂",其内容、体裁广博;第二个特点是"新",其实现了创新和养新;第三个特点是"实",作者做人踏实,关注现实,深入实践,实在,朴实;第四个特点是"大",作者无私无畏,胸有远大抱负,心襟开阔、视野广大。(2)谭继和先生以"一篇珠玉是生涯"为题作序,认为作者奉献了很多"珠玉"文章",是了不起的"。(3)即此,便可窥见谭先生对曹福田教授的厚评。  相似文献   

19.
正面对无时不在的"金钱诱惑",必须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明史·杂俎》记载,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问群臣:"天下何人快活?"群臣各抒己见,有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有人说"富甲天下者快活"……朱元璋听后连连摇头。后来一个大臣答道:"畏法度者快活!"此言一出,众皆愕然。朱元璋连连点头,称其见解"甚独"。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党员干部要知敬畏、存戒惧、守  相似文献   

20.
文人与盗贼,本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至少一个在梁上,一个在梁下。然而,当二者相遇时,总是不免擦出出乎意料的火花。北齐有位西门公子,临到要离家回乡过年时,在家里留下一篇《梁下君子致梁上君子书》。他深深体会到"诸君久居梁上,自是辛劳",而且"非士之所为也,必为天下人所鄙",就略备了薄酒羊肉,诚邀诸君下梁分享。"梁上梁下皆君子,干戈即解,岂不快哉?"文人风流,在此展露无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