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青松 《理论探讨》2006,(6):141-145
所谓“元规律”,就是认识规律的规律,即主观与规律之间的一种关系及其运行趋势。也就是“广义元理论”的研究对象。那么怎样才能认识和获得“元规律”呢?途径和来源之一恐怕是对已知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但其客观前提和逻辑前提是已知规律对未知规律必须具有信息相关性或全息性(即“参考价值”),否则已知规律就不可能具有元规律性。从部分之“是”与整体之“是”、已知之“是”与未知之“是”、微观之“是”与宏观之“是”的全息性等多个方面展开分析,也是“广义元理论”系列研究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勇立时代潮头,积极把握时代大势。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时代大势,主要体现在对时代特征的剖析、对时代主要矛盾的揭示、对时代主题的研判上,这三者紧密相连、层层递进、互为依据。中国共产党对时代大势的准确把握,积累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时代理论为根本指导、坚持主观把握与客观形势相一致的认识原则、坚持“大时代”与“小时代”相统一的认识逻辑、坚持历史考察与趋势研判相结合的基本方法、坚持以时代大势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实践主题等重要经验。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牢牢抓住时代中心任务、促进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时代大势的重要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与唯物史观的完整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理论地位及逻辑安排的争议及其解决,需要唯物史观“科学—人文”完整逻辑模式的建构.其中,“矛盾→规律→动力→作用”的科学主导的逻辑线索是清晰成熟的,而人文逻辑清晰的线索至今有待具体建构.在相对区分“社会”与“历史”概念的前提下,可以发现“历史→社会→现实的个人”的线索,即“科学—人文”融贯的完整逻辑与理论境界.历史合力论不是简单的理论注脚和修辞“解喻”,它完整体现了“科学—人文”逻辑的张力与融贯,是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的统一,是唯物史观元理论的逻辑完成与历史经验的理论化境和深刻解谜,运用时应注意其与历史观上的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界限.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要走自己的路,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长期经验的总结,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这个基本思想之所以正确,概括地讲,原因在于它能保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讲;其一,走自己的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恩格斯讲,“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是对于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列宁也指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前者是唯物主义的路线,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路线”.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原理,坚持唯物主义路线.它要求人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必须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实际.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标志着我们党对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升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既是时代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和科学概括。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整体认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要求,把握党的建设的科学规律,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雅斯贝尔斯认为历史是人自身的历史,因此,历史的存在与历史的认识是统一的。我们可以用历史认识这一方式来考察历史的内在结构和认识方法,这一结构和方法就是主观与客观、科学与价值学、普遍与个别的统一以及变迁中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工作中,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邓小平“两手抓”方针的基本内容,它不仅是邓小平总结我们党革命和建设的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同时也是他运用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一个成功范例。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1、“两手抓”:矛盾面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邓小平“两手抓”方针的客观依据,就是事物矛盾面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或是相辅相成,或是相反相成。任何认识一旦脱离了事物矛盾面的对立统一关系,形成真理的基础也就不存在了。因此,“两手抓”,既是辩证的思想方法,又是科学的工作方法。邓小平从这一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当前在领导干部中开展的“三讲”教育,作者从党的建设的角度出发,理 论联系实际,把党的建设的目标与“三讲”的精神实质辩证地统一起来,认为“三讲”就是主观与 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i兑明白,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建党90余年来,中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不同时期中国的客观实际,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总结这些经验对于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纵观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历史悲剧,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这个政党逐渐失去了民心;一个重要的规律,就是党的作风建设出了问题,导致人心向背;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深入思考党风建设的教训及经验,就会发现存在决定意识、思想支配行动,就是党风科学形成的最基本规律.而透析这个形成规律,同样可以把党风建设从环境构成要素上来剖析.剖析党风内外部环境构成,既是深入认识党风本质和规律的基本方法,又是深化党风建设的一个新理路.因此,从党风环境内外部构成视角探讨党风环境策略的优化,也是推进党风建设科学研究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显著的一个时代特征,它不仅改变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而且也影响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在当前,全球化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现代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党的现代化建设已成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杜言敏 《理论探讨》2002,1(3):66-69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党的领导方式以及党自身的运作方式都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做出相应变革。社会变迁中党的现代化是政治现代化的关键 ,为此必须排除种种思想障碍 ,探索执政的合法性 ,改善党的领导 ,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苑晓杰 《理论探讨》2004,(5):119-121
作为一门政治性很强的历史学科———中共党史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阐释中国共产党历史,既突破了传统的以"革命史"为主导的中共党史学研究范式,又固化、更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以社会现代化为中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的中共党史学研究范式,从而使中共党史学呈现出全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4.
俞思念 《理论探讨》2003,4(1):21-23
在历史发展的重要时刻 ,善于对党的基本经验做出理论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进和不断走向成熟的表现。在中国共产党 80年奋斗的伟大里程中 ,党的三代领导人对党的历史经验做了三次重要的理论总结。这三次总结所形成的重大贡献成为党的三个重要发展时期的标志 ,辉映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的足迹 ,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并成为引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的起点。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共产党政策创新的模式与体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春福 《理论探讨》2002,4(5):73-76
政策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创新行为 ,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进行政策创新的历史。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经验升华模式是中国共产党政策创新的基本模式 ,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政策创新体制的根本特征。探讨中国共产党政策创新模式和体制 ,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政策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家刚 《理论探讨》2006,(2):152-156
执政模式是特定社会条件下的所有执政方式的有机复合体。中国共产党自1949年执政以来主要经历了三种执政模式:体制外执政模式、替代型执政模式和准体制内执政模式(双重体制执政模式)。只有对我党在特定的历史分期所实行的不同执政模式的特征、成因以及优缺点进行详细的阐释,才能增进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相似文献   

17.
韩锐  魏银立 《理论探讨》2005,(3):101-10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党提出了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任务。潜心研究此问题不难发现,执政规律也有普遍、个别之分。在整个执政规律体系中,共产党执政规律显然属于执政的个别规律,在此之外,还有着更为宏观的、为所有执政者执政集团执政党所必须遵循的执政普遍规律。作为执政的共产党,既应该研究执政的个别规律,也应该研究执政的普遍规律,并且对相应的研究成果给予重视和借鉴,以达到加强自己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19.
徐世杰 《理论探讨》2005,4(2):111-115
在大革命中,由于中共还处于幼年的不成熟阶段,对于马列主义的理论掌握得不够准确、完整,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尚缺乏深刻的认识,还不善于将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即没有完全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学风。因此,在革命的紧要关头,党的领导机关没有能够领导全党巩固和发展革命的胜利成果,反而采取一再的妥协退让政策,使革命遭到失败。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比较符合中国实际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政策,使党在工农武装割据的条件下发展壮大起来。  相似文献   

20.
原方  崔建国 《理论探讨》2005,1(4):161-16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在弘扬传统民族精神的同时,培育了新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