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对城市新移民的社会信任结构进行的考察表明,城市新移民的社会信任结构遵循交往圈假设,即最高为典型特殊信任,其次为非典型特殊信任,再次为非典型普遍信任。其中,典型普遍信任最低;城市新移民以朋友代替亲戚、同学或同乡为最信任的对象;从信任感的建立机制来看,亲戚是城市新移民社会信任建立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交往对社会信任建立的负功能大于正功能。这一结果显示,关系的断裂使得城市新移民社会信任的建立过程更加艰难,新移民呈现出交往但不信任的倾向。为提高社会的整体信任程度,外来移民的社会信任特点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城市移民犯罪是困扰当前社会治安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犯罪现象。考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资本理论角度看,表现为社会资本获取欠缺、社会信任缺失、社会规范失灵、社会网络断裂。为此,应当促进城市融合、培育普遍信任、健全规范体系、构建网络支持,以有效控制城市移民犯罪。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生态保护和国土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生态移民问题已成为全国许多地区的共性问题。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是一个综合的社会转变过程,其不仅仅是居住地的改变,还存在人力资本的提升、社会关系的重塑以及思想意识的变迁等问题。面对生态移民在社会适应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需要从政府层面、主体层面、社区层面和社会层面采取措施,突破其社会适应的困境,让其在迁入地“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4.
清初迁界禁海激生出大量游民,清中叶以后游民成为绝对过剩人口,无复业的可能。游民经常自愿或被迫入伙海盗、山匪等强盗集团,对社会有很大的破坏性。但是游民天生不具有政治上的反叛色彩,他们既容易被收买,又具有改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由跨国移民引发的社会冲突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个困境。社会焦虑是引发移民流入国社会冲突的表层源,而经济竞争的乏力、文化认同的差异和对人口数量比例变化的恐惧是里层源。究其根本,外来移民寻求机遇与本土居民保障安全之间的矛盾是移民流入国社会冲突的本质。对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个矛盾,多数国家难以化解,需要进行超前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犯罪的文化冲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本质上是文化的一个侧面.随着犯罪之文化冲突论的兴起,以文化冲突理论为研究视角和分析路径,解读农民工犯罪在中国转型社会之文化层面的深层本质至为重要.由于文化冲突理论强调犯罪是主文化和犯罪亚文化之间冲突和对立的产物;故该理论重视在中国场景下对农民工群体及其犯罪亚文化的分析与解读.将农民工群体视为现代游民的主要来源,将农民工犯罪亚文化的实质归结为游民所天然流淌的游民意识,将农民工犯罪发生的深层社会文化原因解读为游民意识与主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7.
生态移民社区兼具农村与城市社区的双重特征,社会空间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使其治理陷入困境。基于社会融入理论,比较不同移民群体的社会融入特征,生态移民的社会融入可分为经济融入、社区融入和政治融入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研究发现,生态移民社区治理结构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着主体责权不明、社会组织发育不全、移民参与不足等治理困境。通过统一行动目标、大力培育社会组织与赋权于民等方式,可以完善生态移民社区的治理路径,促进生态移民社区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李蔚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2):84-91,127,128
本文以流动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中国"新"技术移民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记录与移民经历相关的生活故事,并运用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移民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探索性研究。我们从访谈数据中抽象出被解释变量:主观幸福感;解释变量:职业前景、婚姻状况、国内社会网络以及日本社会网络。通过定性比较分析发现,拥有较强的国内社会网络及日本社会网络都是解释移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这一特殊的移民群体里,婚姻状况也是另一个决定中国"新"技术移民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子。本研究还发现,掌握较多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中国"新"技术移民的这种跨国界流动行为体现出更多的"过客"属性,而非"移民"属性。  相似文献   

9.
国外移民社会融入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移民的社会融入是西方移民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西方研究界,对于移民社会融入的概念内涵存在着多重界定,如同化、文化适应、社会吸纳等等。而移民的社会融入又主要包含经济融入、社会一文化性融入、政治性融入等维度。在移民融入的归因解释上,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政策制度的解释范式提供了三种最主要的理论解释。此外,关于移民融入模式的理论发展反映出了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在移民融入的公共政策模式上的差别,其中同化论与多元文化主义的竞争构成了最为核心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进京务工人员的日益增多,跟随父母进城的务工人员子女也越来越多,我们称之为城市二代移民。各省市数据显示二代移民误入犯罪歧途比例不断攀升。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认为,城市二代移民犯罪行为的根源就在于他们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防治二代移民犯罪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社会工作者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视角,致力于帮助犯罪二代移民分析并重构社会支持网络,以将其犯罪的诱因降到最小、帮助其顺利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团结和睦的社会,更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社会和谐与社会充满创造活力二者是内在统一的。但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不断推进,社会创造活力相对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这有其现实的困境,更有其历史文化的成因。为此,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战略举措,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2.
非政府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战略任务,这就要求积极利用国内非政府组织这一资源,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非政府组织与构建和谐社会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前者在促进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生态和谐和社会要素和谐等方面都表现出积极作用。但是目前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还不能完全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黑社会(性质)组织具有人数众多、组织严密、半隐蔽、以暴力、威胁手段来控制了一定的社会区域或行业、以牟取经济利益为最终目的并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有自己的亚文化、向权力部门渗透等特点,而凭借权力庇护和组织暴力在一定社会区域或行业牟取经济利益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而以“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姿态呈现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加强我国社会管理的法律、体制、能力等建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同时,该理论还为实现由传统的政府一元化管理模式向全社会多元治理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且对政府管理能力和社会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会起到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公共应急管理体系中,中国红十字会的地位和作用比较突出,它既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成员国组织,又是中国党和政府在人道服务领域中的独特助手。作为一个复杂组织系统,从其权力垂直分层看,中国红十字会在中国政治体制中的垂直定位具有法定性、历史性和继承性,这不仅体现在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和各国红十字会之间的历史关系定位,还体现在中国红十字会同党和政府之间的责任纽带关系。因此,中国政治体制性质规定了中国特色红十字会的政治组织力。但是,在复杂系统中的组织应急张力,即组织联盟力、执行力和社会动员力等扁平向度的技术管理能力却因机制问题降低了它应对应急事件的执行能力。为此,应着力增强组织自我革新力,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联动机制,拓展公共应急联盟共享空间,满足复杂系统对应急组织能力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政府的角色错位对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产生了种种危害。为了进一步促进社会中介组织的蓬勃发展,各级政府部门有必要对自身的角色定位进行必要的、及时的自我调整,真正实现从“运动员”到“裁判员”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警学界和公安部门对治安预警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治安预警的内涵进行了阐述。风险社会理论、危机管理理论和客观规律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揭示了后现代化时期风险和危机时刻存在,并且日趋国际化,对公安实战部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治安预警机制显得十分迫切。治安预警机制的建立现实意义深远,有利于增强公安机关的应变能力,履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使命,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安全感,同时凸显了情报信息的作用,促进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个人·社会·国家:公民社会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理论是分析个人、社会、国家关系的重要理论。立足于政治社会学的视角,从个体、社会与国家关系入手,可对公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变作出源流探析。公民社会在联系个人与国家,型塑自由与秩序兼备、效率与公平平衡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能发挥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关注当代工厂青年的个人问题、心态需求并开展相应的社会服务,是当代青年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基于这一思考,笔者于2006年上半年在广东东莞进行了一项关于工厂青年问题的调查访谈,初步了解到当代工厂青年在休闲生活、人际关系、异性交往、自我概念以及社会求助几方面的现状、需求及其挑战。如何从工业社会工作视野以及社会系统功能发挥的角度开展工厂青年的社会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社会活力逐渐释放的过程。当前构建活力社会是我国后发现代化态势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深化改革开放提供重要平台,也为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开端。有效构建活力社会需要深刻理解活力社会的内涵和本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活力社会建设的新转向,以系统推进为根本方法,重点把握活力社会的生长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