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月7日21点30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巨大的轰隆声和一团耀眼烈焰的升起,“长征三号”火箭载着“亚洲一号”通讯卫星,呼啸着离开地面直冲太空,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这是北京运载火箭总装厂参与生产总装的第七枚“长征三号”运载火箭。1970年4月这个厂出厂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地  相似文献   

2.
《瞭望》1990,(31)
我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7月16日北京夏令时9时40分,我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枚火箭是由我国新建的大型  相似文献   

3.
在长征二号E捆绑火箭发射澳大利亚一号美制通信卫星前夕,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人接受记者专访,对可承揽国外卫星发射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技术实力、长征二号E捆绑火箭的发射可靠性,以及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的努力等问题发表谈话。 中国现有5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供国外用户选用;其中将发射澳星的长征二号E捆绑火箭,是中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大推力火箭。 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  相似文献   

4.
1987年在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名单中,又出现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谢光选。谢光选进入国际宇航界学术权威之列是当之无愧的。作为中国自己培养的火箭技术专家,他曾经具体领导和参加了国家战略液体火箭的总体设计工作。特别是他作为“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亲自主持和参加了这一运载火箭的研制及飞行试验,和广大科技人员一起,解决了一系列的关键技术问题,为中国成功地发射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广播卫星做出了贡献。同时“长征三号”成为中国进入国际发射市场的主力运载火箭。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系列火箭———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是指由长征三号甲(CZ—3A简称长三甲)及其发展型长征三号乙(CZ—3B简称长三乙)和长征三号丙(CZ—3C简称长三丙),三种火箭组成的大型火箭群体。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也可用...  相似文献   

6.
国庆五十周年游行队伍中,一辆“中国航天”的彩车格外引人注目。彩车上三枚白色的国产长征火箭模型直指天穹。蓄势待发。当彩车行经天安门广场时,长征火箭的主要设计者之一、现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作为承担运载火箭、卫星、载人飞船以及战略战术导弹等航天产品的研制和发射任务的大型国有高科技企业,十分重视两个文明建设,他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坚持“典型引路,精神育人”,通过持之以恒、深入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发了全公司干部职工的热情和创造力。自1996年10月至今,我国的长征系列火箭已连续19次发射成功,在世界航天领域赢得了良好的信誉。特别是6月25日风云二号卫星发射成功,成为航天人向党的79岁生日献上的一份厚礼。为了进一步学习贯彻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思…  相似文献   

8.
《各界》2010,(8):F0002-F0002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  相似文献   

9.
聂荣臻元帅逝世的噩耗传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职工们,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中。与共和国导弹、火箭事业同步成长的专家,对长期主管国防尖端科技的聂帅更有着特殊的感情。戈壁滩上难忘的一幕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谢光选,佩了一条黑领带,表示  相似文献   

10.
《瞭望》1992,(42)
中国 曼德拉说访问北京获得显著成功 首次来华访问的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席纳尔逊·曼德拉在10月6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他对北京的访问“在各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访问期间,江泽民会见了曼德拉。李鹏同曼德拉举行了会谈。北京大学授予曼德拉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我国一枚火箭成功发射两颗卫星 10月6日下午2时2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两颗卫星——我国的第  相似文献   

11.
今年5月12日,中国用最新研制的、标志中国航天运载火箭最新成果的“长征3号甲”火箭成功发射了中国最新研制的、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东方红3号”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从而使中国的航天发射和空间飞行器研制技术在近年来不断受挫之后,获得了新的突破,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6月10日,中国“长征3号”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2颗气象应用卫星“风云2号”送入太空,开辟了中国地球静止卫星对地气象观测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2.
近半年来,美国和西欧的航天火箭接二连三地在发射升空后发生严重事故,使西方的航天事业屡遭挫折。 最近一次事故是在五月三十日夜间,欧洲航天局在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第十八枚阿丽亚娜火箭。这枚第一次使用的“阿丽亚娜——2”型火箭升空仅四分半钟,在到达二百公里高度时,由于第三节火箭点燃不久就突然熄灭,使火箭失控,偏离航向坠落,地面指挥中心被迫遥控引爆。火箭运载的国际通讯财团一颗价值五千五百万美元、重二千一百七十五公斤的V—F—14大型国际通讯卫星也同时炸毁。这是  相似文献   

13.
黄慎 《瞭望》2003,(19)
4月10日,一颗印度“IN- SET-3A”卫星通过“欧 洲阿里亚娜-5”型运载火箭,在法属圭亚那的发射基地发射升空。这颗由印度空间研究局自行研制的多用途卫星重达2958公斤,携带先进的气象预报和通讯设备,目前已进入预定轨道。据报道,此举将大幅度提高印度在空间广播通讯及气象观测等方面的能力。另据报道,印度自行研制的卫星发射器,即地球同步轨道运载火箭“GSLV”的第二次试飞,也将于近期进行。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关怀国防科工委部队建设纪事●于本城苏扩善1997年5月12日,我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的我国最新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广播通信卫星顺利升空,8天后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并将于近期正式交付使用。1997年6月10日,我国“长征三号...  相似文献   

15.
《瞭望》1981,(8)
我国向太平洋发射火箭,准确命中目标,外电纷纷评述。其实,我国人口也象一枚“火箭”,直上九霄。它以多大功率推进,命中何种目标,给我们中华民族,给每个家庭带来什么东西,也很值得评说。  相似文献   

16.
张岩 《瞭望》2005,(31)
研究以不依赖空气喷气推进方式的运载火箭为手段进入太空的现代航天科技始于20世纪初,二战期间,德国于1942年首次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弹道导弹V-2火箭,在工程上实现了航天理论先驱者们的技术设想。二战后,美国和前苏联在德国的研究基础上继续从事火箭及其他航天技术的研究工作。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研制的各种类型导弹武器相继问世,形成了导弹武器系统,同时也积累了研制运载火箭的经验,建立了与之配套且初具规模的工业设施。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采用改装的P-7洲际导弹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  相似文献   

17.
史波 《瞭望》2001,(34)
1998年,是我国航天史上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我国的长征火箭共进行了6次发射,把10颗卫星送上了预定轨道。这6次运载外星的火箭发射全部成功,标志着我国的航天事业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也为我们的民族赢得了尊严。我国火箭如此高的发射成功率来源于许多可歌可泣的航天工作者无私的奉献,也饱含着一位化学工作者的艰辛和才智。他,就是“DJB—823固体薄膜保护剂”的发明者彭道儒教授。 临危受命 在70年代,我国的机电产品出口遇到了严重的障碍,电子元器件的三防(防潮、防盐雾、防霉菌)问题没有解决,从而导致产品不耐腐蚀且寿命低、可靠性差。  相似文献   

18.
北京时间11月20日6时30分,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在完成预定的空间科学试验之后,11月ZI日凌晨3时41分,飞船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有了新的重大突破。这次发射的试验飞船和新型火箭,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制的。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的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和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这次飞行试验,飞船上没有载人。在地面准备阶段,发射中。C采用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相似文献   

19.
前两年,进口化肥大量涌进我国市场,使我国化肥生产一度陷入不景气的境地。然而,坐落在辽河平原上的我国大型骨干企业的辽河化肥厂却一如既往,生产不减、效益不减,从1983年开始,连续四年夺得了主要产品产量、产值、利润和化肥生产装置有效运转率四项指标居全国同类企业之首的“四连冠”。 俗话说,“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辽化的同志在  相似文献   

20.
华盛顿专电 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渗透到各个领域,搞得人们不得安宁。在太空中,它们目前争霸的态势如何,为世人瞩目。 四个对比 美国自从今年一月二十八日发生航天飞机“挑战者”号机毁人亡的惨剧以来,四月、五月又连续发生了两起运载人造卫星的火箭爆炸事故。原来预定由航天飞机施放的商用和军用卫星,困伏在地,上不了天。航天飞机要重新起飞,至少要一年以后,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目前能够使用的运载火箭,所剩无几。美国的航天事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