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思维是河北省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四大思维的先导、基础,其内涵深刻,包含了合法性思维、权利义务思维、公平正义思维、责任后果思维、治官治权思维等方面。法治思维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稳压器",是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催化器",是发展环境的"晴雨表"。但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不会自然生成,需实现认识的深化、实践的催化、机制的固化,是认识、实践、机制三方面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王少峰 《前线》2022,(9):21-23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全面擘画了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丰台区作为首都中心城区,深入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秉持人民至上,强化党建引领,拓功能、抓转型、强治理,狠抓“五子”联动,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首都发展新增长极,谱写丰台发展新篇章。  相似文献   

3.
4.
公共治理结构转型背景下的社会组织发展与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改革已进入一个以社会改革为中心的新阶段,在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公共治理结构转型已成为新时期改革的主要任务。而发达的社会组织体系是构建新型公共治理结构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发展社会组织,完善社会机制,应成为新时期社会改革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社会组织发展与乡村治理方式的变革和完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钟宜 《探索》2005,(6):97-100
农村社会组织的兴起和发展是我国农村发展中的一个新现象,在农村的社会治理发展、演进中正在产生积极的作用。研究和分析我国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重视农村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方式变革和完善中的重要作用,采取积极措施扶持农村社会组织发展和推动基层政府职能转变及体制创新,对于改善乡村的社会治理状况和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发展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组织,有利于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推进民主政治基础培育,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稳定。目前公益志愿组织缺乏合法身份和资源支持,理念和能力有待扩展深化,社会理解程度还不够高。同时也逐渐呈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和活力,政府部门开始重视和支持公益志愿组织的发展。公益组织的发展要结合本地和自身发展实际,积极主动、灵活有效地开展工作。尽快制订完善鼓励组织发展壮大的政策条例,为志愿服务者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大力弘扬公益志愿行为精神,增进公众理解认同,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加强组织管理、技术能力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充分激发公益志愿组织社会活力,积极融入政府公益事业,参与社会治理工作,推动社会和谐建设。  相似文献   

7.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全面系统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相似文献   

8.
面向未来,共青团要转变工作理念,主动跟上时代步伐,彻底摒弃行政化思维,提高自身管理效能,自觉到社会生活实践中摸爬滚打、练就本领,努力健全和完善党领导下的以共青团为主导的青年组织体系。要优化组织形态,适应青年流动聚集特点、社会治理技术条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势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地调整和完善团的组织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机制。同时还要建立起真正发挥青年群众主体作用的运行机制,切实提高广大青年在团的工作和活动中的参与感、获得感、成就感。  相似文献   

9.
王忠林 《奋斗》2011,(1):14-15
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四次全会绘就了“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宏伟蓝图。“十二五”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总体部署上来,在承接“十一五”工作的基础上,抢抓新的重要机遇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科学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当前信访制度的困境及其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信访制度作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愿表达和纠纷解决机制。但是,随着社会经济转型,现行信访救济机制在大量社会矛盾面前表现出的软弱和力不从心,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正确审视现行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对于我们更好地建构整个国家的权利救济体系,有效解决群众上访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湘评论》2005,(11):21-57
“一条红线”: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基本思路”: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一段时间整个上海关于网格化管理的调研和讨论都很多,从原来最早围绕网格的定位概念,逐步过渡到下一轮发展中的实质问题,并走向规划整个上海的实践发展。虽然提出的很多想法和方案会有差别,但是深化了我们关于具有中国特点的社区的认识。现在特别需要的是理论和实践部门的互动,共同探索上海社区发展的道路和目标。  相似文献   

13.
正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是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是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利益代表者和维护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健全的组织性。群团工作是党的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如何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群团工作,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是深入贯  相似文献   

14.
陈晓波 《江淮》2012,(8):31
肥西县按照建设美好安徽新要求,主动摒弃传统农业大县的发展思维,主动参与省会城市产业分工,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进位攀升的良好态势,综合实力已连续3年位居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一类县前两名,连续2年跻身全国百强、中部十强,闯出了一条由传统农业大县向新型工业强县转型发展的跨越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上海已进入新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体制机制转轨、经济结构提升、社会结构转型、城市功能转换的历史关口,机遇和挑战并存,机会和风险同在,动力和压力都有,这是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同志在市委八届六次全会一卜代表市委对上海新阶段发展的形势所作的重要判断。把握这一重要判断,需要认清上海新阶段发展的历史方位与目标选择。  相似文献   

16.
马玲 《理论建设》2005,(5):79-80
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农业文明异常发达和成熟,并且历史悠久,体现这一文明的自然主义或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十分强有力。由于在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觉的文化精神同自在的文化模式之间没有形成必要的张力,而是呈现出某种内在的一致性,因而使中国传统自然主义或经验主义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7.
李梅 《探索》2016,(4):191-192
正复旦大学旅游学系编著文集《旅游发展与社会转型》围绕"旅游发展与社会转型"这一主题,主要探讨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接待服务、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业转型升级如何很好地适应旅游需求的变化,以及如何从历史中汲取相关经验,从而实现旅游发展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全书包括《古村落旅游营销战略研究——以桂林古村落为例》《北京市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策略研究——基于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的视角》《社交媒体在旅游目的地品牌构建中的信息传播机制》《文化遗产旅游者  相似文献   

18.
善治理念下我国NGO发展的境遇与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波 《新视野》2008,(1):41-43
我国NGO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全球结社运动构成中国NGO发展的话语背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逐步深入发展,特别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已纳入我国要坚持和完善的基本政治制度,并首次由党的十七大予以明确和写入新修改的党章,为NGO的发展提供了愈加良好的制度保障与政策空间;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释放出潜藏在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能量和多样化的需求;公民意识与公民文化的逐步形成,为中国NGO的发展奠定了价值观念与精神文化基础;中国加入WTO为NGO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契机,使国内NGO的发展置于全球视野之中.同时,我国NGO发展也因为立法滞后、独立性差、公民基础薄弱,民主参与精神不足等问题而面临严重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全球化所引起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变化,在深化改革和发展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积极探索和促进NGO的健康发展与公民社会的成熟,以期实现向现代公民社会的转型和多元社会下的善治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性的转型期,其中,现存的亟待转型的乡村治理结构,是乡村社会最大的深层矛盾.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在于能否实现乡村治理结构的根本转型.实现"机构转型",摆脱"双重误解",构筑"多元支撑",深化"村民自治",走向"地方自治",努力实现乡村治理结构的根本转型,在政治机制上走向乡村治理的新格局,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户籍的性质、历史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刚 《学习论坛》2008,24(5):71-75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并非意识形态的建构,也非计划经济的产物,从动态的历史来看是传统社会管制体制的延续.传统户籍将农民捆绑在土地上,其性质是身份等级控制;新中国成立后更以户籍隔离城乡,形成二元社会治理,后又附加了福利配给、计划生育等功能,成为一项根本性制度.户籍制度自古至今都把农民压在社会最底层,对农民不公平,既违宪,也违背执政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在中国社会加速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今天,革除二元分割的户籍制义无反顾.户籍制度改革必将引发其他相关领域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