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国时期,中国留美生致力于研究中国哲学问题,留下一批高水准的博士论文。这些博士论文的写作带有致用性、学术性、可行性等方面的考量,大多以服务中国社会为旨归,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解救时弊的良药,且含有光大中国文化、争取西方学界尊重的意图。这批学术成果是"中学西传"的重要载体,一经公开,便引发西方学界对中国哲学的关注,开拓了西方汉学研究的新领域,成功地将中国本土学者的哲学研究成果引入了西方。  相似文献   

2.
印度沙达尔.帕特尔(Sardar Patel)大学梵语研究生系主任Ajit I.Thakur(塔库尔)先生是印度著名的梵语诗学专家之一。近年来,他出版了多部研究梵语诗学理论的学术专著。他是目前印度学界大力倡导以梵语诗学为工具阐释东西方文学作品的学者之一,并且他还身体力行之。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黄宝生先生是中国目前惟一健在的梵语诗学专家,他曾经出版《印度古典诗学》等专著,发表《禅和韵》、《印度古典诗学和西方现代文论》等论文。黄宝生先生在引进和介绍印度梵语诗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本访谈录涉及梵语诗学价值的现代评价、梵语诗学的现代运用、东方经典文学的文化阐释,也涉及到当前中国比较诗学界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它反映了当前中印学者对一些重大理论前沿问题的思考,也是一种自觉的中印学者对话。  相似文献   

3.
反洋教斗争:文化冲突乎?排斥进步文化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义和团反洋教活动起因是中西文化冲突’,是‘排斥进步的西方文化’”的观点,既无史实依据又无理论根据.基督教等西方宗教并不是当时西方国家的进步文化;少数传教士以“传教”为幌子,推行的是本国政府的对华文化侵略政策;传教士强迫中国民众接受西方宗教文化由此引发的“文化冲突”,实质上是中国民众对西方殖民文化的反抗;传教士在华开办学堂、创办报纸等活动确实传播了某些西方进步文化,但这并非传教士的主体活动,且“教案”冲突也并非因此引起.  相似文献   

4.
国际汉学中的"误读"是外国汉学家接触中国文化时不可避免的。"误读"作为一个批评术语,它的出现明显受到了20世纪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及相关文论的影响。"误读"理论为我们正确对待汉学家的"误读"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论意义:汉学家研究中国、"误读"中国的根本目的是要借对汉学的研究审视自身;同时,其他民族对中国的研究也不妨成为我们自识的"镜像"。  相似文献   

5.
20世纪,西方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西方的哲学、美学、文化理论甚至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忽略了中国本土在两千多年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思想精华,而过多地以西方的文艺理论和范畴概念来建构我们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理论,今天我们在新的世纪初期回过头来检讨,不难发现,20世纪中国的文学理论的确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而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作用的忽视及应用的缺乏是这种不足之突出症状。北京大学哲学家汤一介先生,以我们今天肩负着文化上“继往开来”的伟大使命为重任,组织编写了一套介绍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6.
赛伯特是美国著名的新闻教育家和新闻学者,是《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的精神领袖和第一作者,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因推崇传播学的几位奠基人尤其是施拉姆的学术贡献而使他的学术成果隐而不彰。他提出的媒介制度的两种理论“权威主义理论”和“自由之上主义理论”是西方社会分析媒介制度的权威理论,他的这些理论思想在他1952年的专著《英国的媒介自由史》中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7.
女性文学批评本土化过程中的语境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入中国后遇到了完全不同于其理论源头的接受环境。这些接受环境差异包括:一、历史背景的差异,其主要表现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先“破”后“立”,而中国本土则是先“立”后“破”;二、意识形态差异,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中的民主传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权思想形成的对照;三、学术背景差异,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反拨“新批评”的学术革命开始的,而中国本土则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的滋养。这些差异既决定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独特面貌,同时又呼唤西方理论本土化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困扰着逐渐步入现代化的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后殖民批评理论对于我们分析西方汉学再现中国文化身份过程中所隐含的权力话语,无疑是具有借鉴意义的.然而后殖民批评家专于话语层面的解构,无视权力背后的商品化,以及热衷理论轻实践等弊端,注定了它只可能在理论话语资源的层面对中国文化身份建构做出有限的贡献.中国文化身份的建构只能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己在理解自己的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的自我抉择.  相似文献   

9.
陆峰 《前沿》2009,(4):16-20
詹姆逊是当代文坛最活跃的批评理论家,美国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研究学者,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在文化研究重心转向文本实践之后,马克思主义中的意识形态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领域中,不断的丰富起来。詹姆逊的意识形态理论批判地整合了弗洛伊德、拉康、阿尔都塞、葛兰西等人的相关理论,并结合和全球化的背景,针对遇到的新问题,提出了政治无意识,认知测绘,意识形态素等概念,为丰富意识形态理论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在“意识形态终结”提出的数十年之后,全球化背景之中,为意识形态研究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周世逑先生是我国行政管理学科恢复与发展的推动者、奠基者之一。梳理和回顾周世逑先生在行政管理学领域的学术论著,挖掘周先生的行政管理学术思想,对加快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围绕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以中国现实问题为导向的行政学议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践行三个方面,探讨周先生在学科体系、研究议题与研究方法论上做出的贡献,有利于更好地推进学科传承与学术创新。  相似文献   

11.
自我殖民化、东方参与了东方主义的建构过程的说法都是从萨义德那里开始的。批评萨义德在东方主义论述中没有提及被殖民者,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东方主义最大的破绽既不是没有注意西方内部的反殖民传统,也不是对真正的东方人重视不够,而是单一主体,即以"我"/"他"、"主体"/"客观"二元对立的方式看待西方人和东方人,从而构建汉学主义。因此,汉学主义研究须突破这种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2.
张新军  杨慧 《理论月刊》2002,(10):19-20
本文以当代西方文化理论为背景,讨论詹明信《政治无意识》的叙事理论,认为“政治无意识”概念旨在解决叙事与历史的对立,为马克思主义作为宏伟叙事重建合法性,建构后现代语境下激进的文化政治。  相似文献   

13.
顾钧 《人民论坛》2024,(7):13-18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从明末清初到21世纪的今天,从汉学到中国学再到世界中国学,学术积淀越来越深厚。传统汉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古代中国,侧重人文学术;二战后汉学中心转移,研究范式发生重大变化,从传统汉学向现代中国学转变,侧重于现实问题和国际关系等新领域。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海外对中国的关注和研究与日俱增,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世界中国学”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折射和代表了人们对于世界、人类、文明理解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了解和反思西方本土人类学,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人类学本土化问 题的认识。中国人类学本土化问题的重新提出、讨论与实践,实际上是对西方人类学理论方法的 批评反思和对其文化霸权的解构,同时也是为了消解国内文化“殖民遭遇”和填平“文化鸿沟”, 进而创建起适合于中国社会的本土人类学体系。人类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并不矛盾,而 是互为参照、相互依存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土司制度与西方列强所从事的海外殖民活动具有本质的区别,两者根本不存在任何一种相似性。土司制度是中央王朝为维护中国领土的完整、维系边疆的稳定,以及促进内地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各种文化事项交往,因俗、因地而建构的一套职官体制。它是中国传统行政体制在元、明、清三代的具体体现,是王朝职官体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依法执行土司制度纯属中国的内政。然而,西方殖民活动则是工业革命之后,为了向海外掠取资源、垄断市场而采取的移民垦殖活动,是凭借坚船利炮,强制进入非西方地区的侵略行径。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以及昔日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并致力于摆脱西方列强控制的今天,将土司制度与西方列强所从事的海外殖民活动做简单的类比,乃是当代西方学术思想的一种自我解嘲。其目的在于,为国外的反华势力制造借口。为此,中国学人理当做出必要的回应,澄清这两者间的本质区别,以维护中华民族的和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孙勇才 《求索》2008,(12):120-122
余英时既反对极力维持传统文化,也反对全面拥抱西方文化,在余英时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和表现。余英时认定中国文化是“内向超越”的价值系统,其基本特征是“止”、“定”、“静”、“安”。通过与西方文化“外在超越”价值系统对人类最为关注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问题的态度的比较,余英时既指出了中国“内向超越”文化的局限性,也揭示了中国文化所蕴藏的合理成分及其现代意义。余英时提出文化重建必须以文化“自性”为前提、以文化传统为根本、以融合中西为起点、以严守学术为保证并且做“退而织网”的功夫。余英时在海外所做的工作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研究如何转化和运用传统精神资源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余英时的文化情怀正是他的中国情怀。  相似文献   

17.
范玉刚 《人民论坛》2012,(12):30-32
生成于西方文化语境中的西方理论,有其理论发挥作用的界域,并非完全适合中国的实际。只有基于中国的国情与现实,概括和创造出适合中国实际的学术话语,才能打破、改变学术话语权一直为西方理论垄断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后殖民理论视野中东方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殖民理论揭露出从殖民时期到全球化时代西方对东方的隐蔽的文化霸权,东方民族的文化在西方的知识生产和文化渗透下,被扭曲被贬低,被掩盖被抹杀。东方民族也有对西方的文化抵抗,但力量是非常微小的,东方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在后殖民理论视野中是悲观和无奈的。在东方民族面对全球化时代新的一轮西方文化冲击时,东方民族应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9.
江涌 《传承》2012,(19):66-67
今天,世界已经被美国文化殖民(洗脑)的自由主义者,把自由市场、比较优势视作经典,来指导治国安邦、学术研究工作。弱小国家,如若智商未泯,摆脱经济依附与文化殖民,就必须认清新殖民主义的面目,还原殖民主义历史,重述世界文化史。文化殖民是西方强大国家实施新殖民主义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20.
姜飞 《学习与实践》2006,(7):151-158
“殖民话语”(colonialdiscourse)是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首次由萨义德使用,他从福柯那里借过来,用以描述殖民主义在实践中的出场。1978年萨义德出版的《东方学:西方对于东方的观念》,就是探讨了从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到当代被称为“东方学”的西方人看待东方、处置东方的殖民话语,及其表述方式、策略和机制。本文从四个方面揭示殖民话语的特性,分析后殖民主义以及文化新殖民主义的话语方式,从而有助于规避殖民话语陷阱,推进当前的后殖民以及文化新殖民主义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