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文化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生命力是与其“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分不开的.具体而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和而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凸显其实践性;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和而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与交融凸显其民族性;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西方文化的“和而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与现代西方文化的对话与借鉴凸显其时代性.把握马克思主义“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对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和而不同”是中国历史上的哲学理念。“和”是指不同性质的东西相掺和,强调的是一种有差异的平衡或多样性的统一;“同”指的是相同事物的堆积,反映的是无差别的同一或抽象简单的同一。大千世界,生机勃勃,不可能完全同一,若如是,就没有活力和生命力;但是,如果在多元社会没有基本的共同信念与和谐,则会失去秩序、失去祥和。因此,“不同而和”与“和而不同”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由此论之,“和而不同”的基础首先是有“不同”,“不同”之因来自诸多方面,既有经济原因,也有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和社会风俗习惯,更有政治制度和意…  相似文献   

3.
“和而不同”是一个古老而又日新的哲学命题。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介绍了博大精深的中华哲学文化,指出“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思想。“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当时论述的是社会和谐之道,但其中蕴含深刻的哲理。“不同”是指物质世界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和”是指不同事物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和而不同”的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达到总体上的和谐。温总理力主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和而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文化全球化效应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从两个层 面上加速扩展:一方面,孤立地域的国家和地区的 文化日益走向国际社会,快速融入世界文化体系。 另一方面,世界各国之间的影响、合作和交流日益 发展,形成某种全球普世文化的状态和趋势。全球 化并非意味着落归于单一文化的一体化,而应该是 丰富多彩的多元的统一,未来的文化世界将呈现一 个“和而不同”的全球文化画面。  相似文献   

5.
张丽  高鸣 《理论月刊》2008,1(2):151-153
全球化使不同文化被放置在同一个平台上,极大地促进了文化间的交流和对话,人类文化形成了明显的统一性,与此同时.全球文化的交流融通又呈现出一种异质多样的开放性状态,全球化进程也使文化的差异性得以凸显出来.社会文化出现了多样性、流变性,文化"冲突"郑重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将是未来人类文化的理想格局和我们的文化主张.  相似文献   

6.
张寅 《求索》2011,(2):60-62
多元文化是对拥有不同文化的民族国家的事实性描述,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关于不同民族文化的政治观。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多元文化主义主要涵摄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关于民族国家内族群文化差异性、平等性以及族群间关系的政治理论,其二是一项处理民族国家内族群文化多样性以及族群矛盾、追求各种文化和族群和谐共处的具体政策。多元文化主义正义观强调集体权利,这是对自由主义正义观的批判。与罗尔斯的个人权利至上的主张明显不同,多元文化主义正义观所要求的是一种居于群体权利之上的正义,一种社会意义上的正义,一种承认正义。由此可以看出,多元文化主义正义观对于宏观政策的制定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1971年,加拿大联邦政府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公正和促进民族间的和谐,宣布推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这项政策的核心是承认各民族文化的存在,反对种族和民族歧视;承认各民族对加拿大国家的贡献,主张各民族平等。为此,加拿大联邦政府先后制定了《加拿大人权法》、《权利和自由宪章》等法律法规,并建立了联邦政府和各省、币“多元文化委员会”和“人权委员会”,提倡“做一个加拿大人”这一既不突出也不贬低某个民族的口号。多元文化主义是加拿大人人都要遵守的法律,不仅属于加拿大的过去、现在,而且属于加拿大的未来。这是加拿大…  相似文献   

8.
曹顺庆 《思想战线》2005,31(4):56-61
跨文明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学术思潮。跨文明研究是一种强调对不同文明之间的异质性的研究。比较文学的跨文明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在不同文明的异质性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互补性。跨文明研究以追求一种“异中之和”或“和而不同”的文化理想而区别于全球化思潮。当前可以从3个学术前沿的问题来切入和推进中国比较文学的跨文明研究:一是“送去主义”或“发现东方和文化输出”的理论问题;二是比较诗学领域中体现出来的异质文明的不可通约性和可通约性研究问题;三是跨文明研究视野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化一体多元是对和而不同的价值建构。“一体”是对“人类一体”认识上的统一 ,“多元”则是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一体多元的特点是纵向连续性、横向包容性、内在统一性。这种一体多元的价值建构 ,体现着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 ,然而也没有忽视或试图隐瞒那些世界上各民族彼此相异的在种族、地域、历史、语言、习俗、利益等方面的多样性 ,而是坚持通过有效磋商来取得共识。  相似文献   

10.
论民族文化在学校课程中的统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把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课程反映少数民族群体失落的声音,体现教育平等,构建“多元一体”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当今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应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去中心的课程知识观及回归生活的课程观指导下,确立多元文化课程目标,并以民族文化为基点选择课程内容,以主题为单元统整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设计,从而实现“和而不同”的课程理想,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和而不同”是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哲学命题,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而不同”与统一战线具有本质联系,贯穿于统一战线全过程。“和而不同”是统一战线形成的前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是统一战线“求同存异”原则的思想理论渊源;“和而不同”是一种具有指导意义的统战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文化的"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今天特别需要用大智慧把它弘扬开来。这里的关键词是两个:一个是"和",人人都乐于接受而向往的境界;另一个是"不同",那是"时物",那是世界本来的样子,那是创意的源泉,美的出发,充实而光辉的起点。中国文化倾向于不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弄得那么紧张,不主张世界上的事都那么不可调和。"和而不同"是中国人面对这个世界的总原则,也是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大智慧。"和"的关键,首要在承认不同。如果都相同,就无所  相似文献   

13.
澳大利亚民族政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白澳政策时期、同化融合政策时期以及现今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时期。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开始施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并通过建立多元文化机构、实行多元文化教育、设立多元文化媒体等措施来推进这项政策。然而,由于对传统价值观和主流民族文化的冲击,触及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等核心问题,多元文化主义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只有在界定公民权利的基础上发挥多元文化主义的优势,调适多元文化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有机统一,才能解决多元文化主义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2001年12月 15日,湖北省哲学史学会2001年年会在湖北大学人文学院举行。会议的主题是“全球化与人类的价值选择”。学者们围绕“经济全球化时代价值冲突的新特点”。“全球化与价值普遍主义”、“全球化与价值特殊主义”、“价值多元与价值一元”、“价值认同与文化认同”等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而富有成效的讨论。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全球化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在文化上,表现为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同时,不同的价值与文化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尖锐。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去理解不同的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如…  相似文献   

15.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多元文化主义是指承认民族文化平等,强调民族文化认同,尊重民族文化差异,追求民族自由、民族平等、民族公正的社会伦理思潮.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成员共同的道德心理、道德情感、道德品格、民族意识为基础,通过对本民族伦理价值的弘扬、保护、批判、反思以及对民族精神、民族道德的塑造,以同期实现民族独立、民族统一、民族自决、民族富强的道德理想的一种社会思潮.多元文化主义强调民族文化的多元,而民族主义强调民族道德与政治上的统一,因此二者表面看来存在着矛盾与对立.其实,在多民族国家的内部,二者并不必然存在着矛盾,而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近二三十年来,台湾的分裂势力在多元文化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旗号下利用语言文化问题推行其“台独”主张,对两岸文化“同中求异”“同中显异”“化同为异”,试图切断两岸的文化连接纽带,误导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从李登辉到陈水扁再到蔡英文都图谋推动文化“排中性”的加剧演进,路线图是由“语言台独”过渡到“文化台独”再迈向最终的“政治台独”和“法理台独”。  相似文献   

17.
庞德英  程军政 《传承》2013,(8):60-62
多元文化并存于同一时空,要正确处理文化关系,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就要坚持四大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而不同”;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相似文献   

18.
价值观的多元化并非坏事,因为文化认同是指和而不同,而不是指只有一种价值观,单一价值观一枝独秀。但可怕的是只有"不同"而没有"和",即整个社会缺失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青年文化又有青年文化、年轻文化、青年期文化(Yuoth culture)等几种称谓,有的学者还提出他们之间应有的差别,一般对青年文化的理解是:“青年人共同的行为方式和以青年为中心而提出的文化”。现时意义上的青年文化是指“青年所具有的独特的风格和价值,他们主张遵从与成人不同的规范”,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起源于清末民初,以章太炎为精神领袖的“国粹派”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保守主义的文化团体,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的分离是“国粹派”和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的重要特征。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出现高涨,成为当时与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鼎足而立的主要文化思潮之一,不仅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几次大的思想文化论战都是保守主义的“东方文化派”和“学衡派”挑起的,而且他们的一些文章和著作发表或出版后都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反响。三、四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走向成熟,其标志是现代新儒家作为一个学派的形成。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围绕“中西文化”、“新旧文化”和“西化与现代化”这样几个问题展开思考,并与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派、主张俄化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争论的,他们的长处与短处,优点与缺点,理论建树与理论局限,也主要反映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