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乔新娥 《学理论》2023,(5):45-49
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思想史中的重大事件,围绕城邦的政治、哲学、宗教关系,引发西方文化观念的内部纷争。雅典城邦是苏格拉底生活其中的公共权威,城邦之神是团结民众的公共信仰;苏格拉底坚守哲学之神的个人信仰,被民主派指责威胁城邦之神,两种神的对立体现为哲学与政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苏格拉底作为公民有责任维护城邦的公共权威,服从城邦的法律审判,支持城邦的公共信仰;作为哲学家苏格拉底坚守心中哲学之神,捍卫个人的独立理性也是其内在追求。面对雅典城邦民主派的攻击,苏格拉底接受死刑判罚,完成对于城邦忠诚与哲学信仰的双重殉道。  相似文献   

2.
我国定罪思路具有其固有的体系性缺陷:在整体结构方面,价值评价先于事实评价;在事实评价层面,重主观要素而轻客观要素;在价值评价层面,重心理要素而轻规范要素。应从以下方面考虑重构我国定罪思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彻底分离并先于价值判断;根据行为整体的不同意义划分思考阶段;在我国定罪体系性思路中引入规范责任论并使之与我国理论契合,构建相对开放的定罪思路。  相似文献   

3.
苏格拉底的哲学目标不是建立一种自然哲学体系,而是道德哲学.道德哲学的核心是认知与知识.“美德就是知识”,既改变了古希腊哲学的发展方向,也凸显了苏格拉底“主知论”的伦理道德思想.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6,(3)
公元前399年,在古希腊的雅典,一代哲人苏格拉底被城邦法庭判处死刑。对于他的死,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通过对《苏格拉底的申辩篇》的研究,分析这位古希腊先哲当时的精神状态,解析他面对死亡的态度,重点探讨苏格拉底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他的"牛虻"精神,揭示知识分子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孟宪实 《各界》2010,(12):69-71
公元前399年,古希腊70岁的苏格拉底选择了死亡。又过了9年,在东方的中国,商鞅呱呱落地。52年之后,名震一时的商鞅被杀。苏格拉底,有很多机会选择生,但是他都放弃了,是他自己选择了自己的死。商鞅临死之前,采用了多种手段,希望挽留生命,但最终没有成功。面对死亡,苏格拉底是一个成功者,商鞅是一个失败者。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6,(11)
苏格拉底是述而不作的哲学家,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其弟子柏拉图的《申辩篇》被学术界认为是能够基本反映苏格拉底思想的哲学篇章。《申辩篇》中苏格拉底首先提出"我对自己一无所知",进而提出"认识你自己"这一原则,其哲学思想关注点开始从自然哲学转向人的现实世界。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心灵的最大程度上的改善才是人生活的价值,即"美德即知识"这一原则的目的所在。苏格拉底把世界归结为一种善的目的,并始终在劝人们行善,直至生命结束。  相似文献   

7.
孙青平 《理论探索》2011,(6):141-144
量刑事实构成要素可从立法、司法解释和理论研究三个层面进行划分。构建量刑事实证明体系的基本前提是:将量刑事实与定罪事实进行明确区分,将证据按照是否有利于被告进行明确区分,将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进行合理划分。构建我国量刑事实证明体系的具体设想是:将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分离,确立量刑事实证明责任的分担,确立量刑事实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21,(3)
据西塞罗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位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的人。苏格拉底早年曾潜心研究自然哲学却无所收获,他意识到自然哲学理论及其探究方式本身缺陷众多,并且对自然的一味探究极大地挑战了城邦的传统伦理秩序,苏格拉底最后转向了对人事的研究。面对日渐衰败的雅典社会风气",人应该如何生活"成了他思想转向后关注的重点,他不断跟人对话省察,力图唤醒邦民走出道德麻木的状态,结果却是将自己置于了城邦的对立面,终是导致了不义的审判与自身的殉道。虽然苏格拉底身死在那个时代,但是只要属人的事物会延续下去,苏格拉底的属人的教诲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1)
在西方历史上,苏格拉底之死被认为是个体死亡继耶稣之后的第二大悲剧,数千年来引发了无数的关注。一个以追求真理为毕生理想的哲学家,却被他为之奉献一生、标榜着所谓的"民主、自由"的雅典城邦判处死刑。从苏格拉底之死折射出了雅典民主制无法掩饰的弊端,只有从新思考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古希腊文明。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31)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其文化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西方的历史与社会影响深远。作为一名实践哲学家,苏格拉底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不仅以独特的方式诠释了其对生死观的认知,更以切实的行动践行了生死观。研究苏格拉底的"生死观",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而深刻地把握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并进一步加深对西方古代社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李晓 《学理论》2011,(14):267-268
孔子与苏格拉底被称为东西方文明的创始人之一,比较两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观为我们研究东西方的文化打下了基础。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学说和思想深刻的影响着东西方文化的演进,研究两者的异同也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白利军 《学理论》2010,(19):267-268
苏格拉底和王阳明都持“知行合一”的观点。苏格拉底的理论出发点是“没有人愿意有意做恶”,王阳明理论的出发点是人先天具有良知。苏格拉底理论强调“知善”的重要性,王阳明理论强调“行善”的重要性。苏格拉底的理论归宿是善,王阳明的理论归宿是“致良知”。他们的理论启发思政工作者对教育对象尊重且信任、重知又重行。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6,(12)
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古典哲学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观点内容涵盖广泛。由于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任何自己的著作,后世对其哲学思想的研究大多是通过对柏拉图和色诺芬记载的研究而来。在柏拉图的《申辩篇》中,涉及了苏格拉底关于智慧、生死观、教育观、价值观等众多的哲学思想观点。而苏格拉底本人终其一生都在实践这些思想理念。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的价值观可以概括为"坚持做正确的事",他通过举例和在法庭上的言辞行为等表现方式对此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14.
杨春洪 《学理论》2011,(26):63-64
准确合理的量刑裁决必须建立在证据证明的基础上,传统的证明理论主要围绕定罪活动进行,对于定罪完成之后的量刑活动不能提供"药方"。因此,研究量刑程序改革背景下的证据问题显得必要。量刑程序改革背景下的量刑证据研究的理论依据在于犯罪归因理论和刑罚个别化理念。量刑证据研究在理论层面可以拓展传统证据法学的领域以及为构建完善的量刑程序奠定基础;在实践层面量刑证据规则的运用能有效约束法官在量刑中的自由裁量权以及促进诉讼民主。  相似文献   

15.
西周以后的古代中国宗教观念较为淡薄,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古代在宗教发展尚不完备的情况下较早地出现了理性化思潮、无神论观念,儒家思想的成熟与完美为人们提供了终极关怀的最高哲学,先人而后神的人本主义文化传统大大降低了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祖先崇拜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对其它神灵的信仰与崇拜,皇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古代中国人注重现实的功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6.
梅东伟 《学理论》2010,(4):143-146
木兰形象存在于三种话语系统中:文学作品、方志碑刻和民间传说。这是一个亦入亦神的形象。口传形态的木兰形象,生动活泼,富于生气,带有浓厚的民间气息;而文学作品、方志碑刻中的木兰则成了封建意识形态的符号。同时木兰在民间话语中还被塑造成了“神”,入神共体的木兰形象的形成和存在是文化流变和文化空间的分割造成的,也有中国文化自身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7.
贺敏敏 《学理论》2011,(17):27-28
苏格拉底认为,心灵的内在原则是德行,德性是过好的生活和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艺术中最高尚的记忆。"知识"与"德性"的同一性源于苏格拉底的著名格言"德性即知识",体现了苏格拉底在哲学层面上的本质内涵。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道德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促使"知识"与"德性"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从而违背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意图。因此,对"知识"与"德性"的关系进行客观、辩证地评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我国国民现代的教育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8.
论原因自由行为引发案件的侦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原因自由行为有关的证据是定罪、量刑的重要依据,由于我国对原因自由行为没有立法规定,理论研究也不成熟,致使侦查员在侦查阶段对和原因自由行为有关的证据收集不够全面,直接影响了刑事诉讼的质量.对原因自由行为应该综合运用各种侦查措施和手段进行侦查,在普通案件破案后,应该继续认真、细致地完成后续侦查工作.侦查人员可以不深刻理解原因自由行为在刑法学理论中如何归罪,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应该知道和原因自由行为有关的侦查要点.  相似文献   

19.
尹菲 《学理论》2009,(19):86-87
《悲剧的诞生》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尼采的悲剧观,从日神、酒神精神之间关系的角度展开了关于希腊悲剧的起源、消亡和再生的讨论。尼采以目神和酒神的象征说明古希腊艺术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人生的意义,并得出悲剧产生于二者结合的结论。此外尼采还对西方自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主义、科学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认为它们是一种浅簿的乐观主义,它们只能使人类丧失其生存的基础,人类只有在悲剧的再生中才能实现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20.
《民主》2016,(12)
正神站在海上,神就是海上的桥。神在自己的桥上往海里投石头,投完石头,神就走了,神走了,桥就不见了。在海上,我们看不见有桥。可是,桥下边有神投过的石头,石头是神来过站在的证明。海涛翻滚,石头从来不跟着海涛翻滚,因为石头是神的留在。神在什么时间投下石头,石头就停在什么时候。石头若是在婴儿时被投下,石头就永远是婴儿,石头长不大。婴儿纯洁。长不大的婴儿更纯洁。谁在婴儿里,谁都纯洁。有时候,神就把自己藏在婴儿里,婴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