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学理论》2017,(10)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通过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根基从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我国学者从1989年着手历史虚无主义相关研究,到目前为止经历了研究起步阶段、研究兴起阶段、研究猛增三个阶段。学术界对历史虚无主义泛起的背景、本质和特点、思维逻辑和表现方式、危害及抵御对策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但是对历史虚无主义与各种社会思潮的关系研究太少,我国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群体研究局限于高校师生,而且基础理论和调查数据不足,造成研究过程与论证随意,缺乏科学性与严谨性,内容上呈现较高程度的相似性问题。今后的研究应该深入各种社会思潮关系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扩大影响群体研究范围,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及对策研究提供更科学有力的支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发展。  相似文献   

2.
史亚运 《学理论》2014,(5):30-3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虚无了辩证的历史研究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核心原则。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对全体社会成员加强唯物史观教育,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蚀。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36)
我国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处于低潮,而西方资本主义有新发展,导致我国部分人对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持悲观否定态度,这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的外部环境;当前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是全球化、信息化、西方价值观冲击的产物;社会转型期利益多元化导致多元价值观的盛行,现代化困境也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存在提供了温床;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宣传手段的单调僵化和教条主义,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实际影响力大打折扣,甚至造成逆反心理;长期的历史一元化观念,对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简单化结论,也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乘虚而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6,(10)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着否定革命和戏说等突出表现,具有严重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动摇中华民族做人立国根基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11)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的社会思潮,不但影响了网络舆论的正常秩序,更危害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以往学术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往往就理论而谈理论,忽视了其社会现实性。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主要通过小说、电影、电视等各种文学艺术形式进行传播;而当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自媒体的广泛应用,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阵地发生了改变。其利用互联网的匿名性、自发性等特点,在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大肆传播该类信息,频频编造诋毁历史英雄人物、否定毛泽东历史功绩,反对共产党领导的网络段子。也就是说当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具备了网络传播的特征,欲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本质,需从网络现象入手,重点对其传播特征展开深入分析,以期揭示本质,从而肃清危害。  相似文献   

6.
陈元明 《学理论》2015,(7):241-243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呈迅速蔓延之势,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形成整体性挑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因此,必须客观、全面地分析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影响,从课程建设、日常思政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队伍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着手,综合应用多种对策才能有效化解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31)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历史虚无主义不断侵蚀着人们的思想,这种思潮容易给正处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阶段的大学生造成混乱和扭曲,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挑战。本文阐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含义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希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能够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历史虚无主义是活跃在中国当下的社会思潮之一。它以历史唯心主义的历史选择论为逻辑起点,通过否定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质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迎合了西方和平演变和分化中国的战略企图,成为在社会意识领域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一支重要力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虚无主义思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通过曲解和解构历史的方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重新评价和批判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思想政治领域兴风作浪,扭曲了一些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这个小社会,思想还不够成熟,对于社会历史事件和人物缺乏正确认知,历史虚无主义者正是利用大学生的这个特点,妄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心中的主导地位。因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截断历史虚无主义在大学生中的传播途径,为大学生走出历史虚无主义迷雾提供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10.
当代历史虚无主义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一个时期,有些人在西方自由主义和普世价值观念的鼓噪下,攻击乃至否定中国历史,认为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并没有使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而是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改革开放虽然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的形成,进而企图颠覆中国政府和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提出历史应该重写等否定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的辉煌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翻版,对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其展开严肃而认真的批判,我们必须从理论与学术上明确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所做出的重大历史功绩,揭穿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借用所谓的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虚假的普世价值来攻击中国政府的种种图谋,捍卫中国政府和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这既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更是学术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根植于唯心史观的社会思潮,已经广泛渗透于同人们精神生活紧密相关的文艺领域。总体上看,历史价值偏误和历史发展观缺失是文艺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发生根源。具体而言,"碎片化"历史、"中性化"历史以及"泛娱乐化"历史是文艺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的鲜明表征,分别体现了创作方法论上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上的抽象主义和价值论上的相对主义。文艺领域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包裹着"幽蔽的面纱",以此混淆视听,颠覆正确历史认知,消解主流价值认同,具有极大危害性,必须予以批判和肃清。深入探讨应对文艺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对策,对于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及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最近30多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泛滥造成了思想舆论方面和政治方面极大的危害,为我们提供了深刻教训: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历史,使其不被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歪曲、否定和丑化;执政党必须保持思想上和政治上路线的正确性;必须维护国家开创者的历史地位及其思想的指导地位,及时反击和揭露国内外反动势力否定和丑化领袖和导师的污蔑和谎言;必须划清共产党与社会党两类不同性质的政党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原则区别,警惕"共产党的社会党化"危险倾向,坚决拒斥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执政党在宣传教育工作中必须科学地处理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策和策略,保持宣传和教育内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防止由于不慎而导致宣传教育的被动,以至于为历史虚无主义留下泛滥的可乘之机。  相似文献   

13.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各大高校仍然广泛存在。当前文化的多样性、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以及社会信息的网络化导致了历史虚无主义在国内各大高校广泛传播,对高校大学生的历史文化认同感、政治信仰、价值观念等都有极其强烈的影响。因此,必须坚决抵制西方发达国家散播的错误思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唯物史观;加强对大学生的历史观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善用网络新媒体,为大学生们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化成为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国思想理论界出现了一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人民群众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认识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作用,尤其是对广大青年的政治上辨别是非的能力产生了极大误导。白寿彝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在历史教学与教育园地形成了一套具有白寿彝特色的历史教育思想。白寿彝的这种历史教育思想由《白寿彝史学研究》一书清晰地反映出来。该书作者以自觉的态度,梳理了白寿彝的教育思想,对当代历史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对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6,(3)
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导致多种西方意识形态进入我国。而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也有一些消极的思潮沉渣泛起,对社会稳定产生了消极影响。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既包括西方文化霸权主义下"和平演变"、后现代思潮、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又包括国内的多元文化思潮如民主与宪政、民粹主义、新左派、历史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面对复杂局势,我们坚守主流意识形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1)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尤为突出的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作为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贬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妄图从根本上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的不利影响,并研究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和它进行最坚决彻底的斗争。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15)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卷土重来,它以否定和改写历史为特征,企图动摇我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极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加强大学生唯物史观的教育,充分运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快捷、方便、透明的特点,引导大学生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和防御这种错误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7,(3)
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微信开通公众号、设置雷人醒目文章标题、以揭秘为噱头散布歪曲、捏造的历史信息,抹黑领袖、否定英雄,试图否定中国共产党及社会主义道路。这些"创新"扰乱了人们的思想,导致价值观冲突、信仰模糊,给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重冲击。中国近现代历史领域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的重灾区,充分发挥高校"纲要"课作为一门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事实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对微信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驳正,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国内学术理论界沉渣泛起,并形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其老调重谈的核心主张依然是对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根本否定。在这种情况下,宣传和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规律理论,不仅具有强烈的理论针对性,也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应当构成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20.
伴随智能媒体的更新换代,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智能化浪潮沉渣泛起,其实质仍然是历史唯心主义。透视智能时代的历史虚无主义,其以虚无主义、西方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为根源,依托形而上学方法论,借助智能化传播方式得以“成潮”。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操纵算法分析、假借数据识别、利用智能推送等方式设置“价值陷阱”“学术陷阱”及“舆论陷阱”,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样态,但其背后的政治意图从未改变。因此,智能时代同样需要高度重视和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应当坚定政治立场,坚守智能场域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厚植历史根基,将智能技术融入历史观教育全过程;加强制度建设,运用法治思维方式遏制智能场域历史虚无主义发展,以此解蔽历史虚无主义的意识形态“陷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