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6年7月24日,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坛在杭州结束。次日,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参会人员为了从实践层面加深对论坛主题的认识和吸取先进基金会的经验,冒着摄氏40度的高温,来到阿里巴巴集团和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  相似文献   

2.
高校基金会的兴起,昭示着高等教育事业重要转型机遇的到来,也标志高校发展从纯粹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到多元高校教育财政体系的变革。按发展脉络可分为萌芽期、勃兴期与转型期,且高校财政体制改革、高校资金运转的公益和效益平衡、高校海外教育基金会发展成为当前理论界的主要论域,而关于其未来前景,应当考虑到慈善捐赠土壤培育、基金会责任担当、直面掌控市场和高校整体性质量提升等四方面,才能促使高校教育基金会永葆常青。  相似文献   

3.
"90后"大学生作为现今我国高校受教育的主体,他们个性鲜明,行为张扬,体现出了时代气息和年轻人的青春活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发挥思想的引导作用,还要结合时代发展、社会环境和高校发展实际,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他们的个性积极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的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是其重要举措。教育工会作为教职工与学校行政机构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其职能的有效发挥有助于高校内部权力制衡机制的形成,有助于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本文围绕教育工会在高校治理结构中的作用进行分析,进而为我国教育领域的深化改革服务。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面临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方面的重要任务,如何“促进疫情防控、促进生产、促进治理、促进美好”是志愿服务工作必须做好的一个课题。促进疫情防控:倡导文明卫生健康习惯目前,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成为持续性任务,需要开展全方位、深入性的服务活动。中央文明办号召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文明生活教育和爱国卫生教育。倡导文明卫生健康习惯,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重点和亮点。  相似文献   

6.
经过较长时间转型,我国正逐渐形成"国家、社会、市场"的三元格局,国家(政府)开始将一部分公共权力让渡于社会组织,国家(政府)对高等教育政策和管理模式的调整以及国家推行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导向催生了高校基金会。对于高校基金会这一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而言,目前还存在主体身份不明确、所有权缺位、公开透明机制不健全以及融资、增值困难等问题。只有通过立法保证、政府监管、社会监督、高校基金会内部监控以及行业自律等构成多重监管体系,才能遏制腐败,提高公信力,促进其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观点,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新理念.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对于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是推动教育事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27)
本文介绍了北京华北电力大学教育基金会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该系统针对高校教育基金会项目管理工作的主要需求,应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实现了对高校教育基金会捐赠项目、财务资金和筹款对象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基金会项目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程度。该系统使用方便、界面友好、流程清晰、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高校网络舆论作为舆论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社会清朗的网络空间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除了加强思政课的引导以外,更应该通过载体来宣传主流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真正把正确的价值取向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随着新技术不断发展,传统思想观念受到极大冲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功利化、自我化等特征,在舆论过程中,出现情绪化表达、群体极化严重等新舆论生态问题。在新时期社会舆论治理下,如何对高校舆论进行有效的治理,构建高校新媒体的价值导向,是推动校园舆论生态的和谐健康发展、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巩固高校文化阵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胡浪涛 《学理论》2013,(14):64-65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然,在成绩的背景下教育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享受教育权力的不平等、不合理和不公平。为此,必须从财政收入、分配、投入等方面进行治理,加强政府管理和引导,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人人接受教育,平等教育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张洹浩  陈卉 《理论导刊》2021,(4):125-128
加强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弱化的状况正呈现不断加剧的态势。深入研析当今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弱化的原因,探究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具体路径,是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为此,要重视“中国梦”的价值维度,将“中国梦”本质内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之中;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坚持“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相结合,有效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健康发展;应用情感教育,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水平,不断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闫莹莹 《学理论》2012,(35):233-234
我国高校内部治理在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包括行政化倾向、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失衡、缺乏自主性等,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继续发展。因此,为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要建设起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大学章程,落实办学自主权,建立相关组织或机构,优化内部治理结构,保障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发展,从而促进高等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包姗姗 《学理论》2013,(22):209-210
中国和美国是两个社会制度根本不同的国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高校所采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各有不同。对现代中美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在继续发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势的基础上,借鉴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成功经验,从而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协商民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和有效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等层面形成的政党协商、立法协商、政协协商、基层协商和社会领域协商等多样化的实践形式,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在具体实践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应当直面现实,立足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采取有效举措进一步健全完善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袁亮 《学理论》2012,(25):214-216
社区从诞生起就与学校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现代社区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逐步朝着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的方向发展。发挥社区与高校的各自优势,促进社区与高校良性互动,对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和谐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社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加强社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发展的机制建设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6.
慈善信息     
《慈善》2021,(2):90-96
中华慈善总会2020年12月22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协同中华慈善总会、中国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在京联合举办“情暖老兵·关爱帮扶”公益行动启动仪式。2020年12月25日,由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联合开展的中华慈善总会“星辰计划”正式启动高校公益资助项目申报。  相似文献   

17.
在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人格独立和成长成才中,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长期采用以依靠灌输为主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而与之相对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进入学术界关注的视野。首先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做出论述,其次分析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重要作用,最后着重从四个方面探索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两年前的9月,我国迄今学科最齐全、办学规模最大的一所高层次综合性大学,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宣告成立。作为建国以来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新浙江大学从此走上了通过改革组建真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的探索── 并校近两年的新浙江大学,在 办学秩序的统一筹划、教育 资源的综合开发、服务社会经济的全面投入方面,开始逐渐显示出并校改革的一些优势。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说,四校合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有人担心合并挂牌容易融合难,真正融合,也许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我认…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6)
民族高校的思政课同普通高校相比具有不同的使命,总体而言主要有三重使命:传播思想知识、主导价值观念、加强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之间实现和谐健康发展的关键,针对我国多民族共同体的现实状况,民族团结是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民族高校在立德树人活动的主平台即思政课教学中应立足于课堂本身、始终坚持民族团结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全面加强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的常态性,把握民族政策动态及方向,注意民族团结教育的时效性。在新时期,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思政课改革步伐,加强民族高校全面、全员育人工作。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15)
大学生的创业问题一直都在困扰各大高校,完全依靠高校通过创业教育的方式来促进大学生创业是绝对达不到目的的。教育之外的其他非教育影响因素才是我们应该予以关注的核心因素。要在特别关注政府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意向的影响的基础上,破解相关误识,适度减轻高校的压力,引导大学生创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