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纪雪 《学理论》2012,(2):61-62
预期违约制度是英美法系的一种重要法律制度,它是为避免合同履行中出现风险而创设的,对于减少因实际违约造成的损失,促进交易的安全性和效益性有重要意义。我国《合同法》在法律条文中确立了预期违约制度。通过分析预期违约制度在我国合同法中的适用及缺陷问题,可以使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性改进建议,以利于我国预期违约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35)
预期违约是英美法系从判例中发展而来的制度。预期违约制度针对违约方的预期违约行为,通过赋予非违约方行使解除合同或者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救济自己被侵害的权力,从而维护交易的自由与安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贸易与交往的频繁,导致合同纠纷日益增多,预期违约制度通过其先期行、高效性,给非违约方提供法律救济。针对我国合同法在预期违约制度上的缺陷与不足,提出建议:立法明确预期违约制度的判断标准;扩大默示预期违约的适用范围;完善预期违约的救济方法;增加对违约方拒绝履行撤回权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预期违约是英美法系合同法中有关先期毁约的制度,不安抗辩权是大陆法系合同法中有关合同履行的抗辩制度。不安抗辩制度与预期违约理论对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合同立法都有着重大影响。由于它们在我国各类合同实践中都客观存在,因而在我国合同法中加以借鉴是必要的。 一、预期违约的概念及立法 预期违约是英美合同法中特有的概念。它以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为届,将合同违约分为预期  相似文献   

4.
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国家战略的实现需要制度予以支持.作为国际重要债权人,我国既要重视发达国家债务的隐性违约,更要警惕发展中国家直接债务违约.因此,必须借鉴国际主权债治理制度,加强亚投行所在国制度能力建设,以制度保证我国及亚投行所有债权人利益不受损害.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关于合同解除存在较多的争议。自我国《合同法》的颁布,明确规定了合同解除制度,从制度上弥补了我国《民法通则》的不足。鉴于《合同法》实施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关于“合同解除”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包括:合同解除的概念应予准确界定;预期违约的合同解除应与实际违约的合同解除有所不同;而违约解除并不必然使关于违约的责任的约定条款失效。  相似文献   

6.
黄祖合 《学理论》2012,(10):113-114,172
刑事和解制度因具有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司法资源、抚慰被害人心理、促进社会和谐之独特价值而大受理论界和实务界追捧;刑事和解适用引起的个人利益价值观与社会公共利益价值观的冲突、报应正义与恢复正义的冲突以及刑事和解的公正性受到质疑也成为刑事和解制度发展遇到的障碍。通过对刑事和解制度存在之合理性进行分析,论证刑事和解制度合理性,并结合我国当前刑事和解现状,略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我国侦查活动中公正和效率价值的双重缺失一直受到诟病。“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确立以及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决策助推了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立足于公正和效率价值的平衡,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对有关侦查活动的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程序、讯问程序、侦查措施、侦查行为的监督等进行了完善。但基于我国国情,在人权保障、诉讼构造、侦查构造、侦查程序的科学性、侦查程序自治、侦查程序借鉴等方面.理想与现实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8.
预期违约,又称先期违约,源于英美法。目前该理论对世界各国的合同法及《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99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我国新《合同法》也以这一理论为基础,确立了我国《合同法》的预期违约责任制度。一、预期违约的概念特征和法定构成要件预期违约包括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两种。明示预期违约是指在合同成立后至合同约定的履行届满期限到来之前,一方当事人明确肯定的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他将不按约定履行合同的义务;默示预期违约是指在改造期限到来之前,一方当事人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另一方当事人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在治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提升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爆发式增长也使得地方政府面临不断增加的风险,包括决策风险、财政风险及企业违约带来的风险。地方政府应通过建立项目评估体系、加强财政承诺管理、完善绩效监管制度及发展二级交易市场等方面的积极努力来构建政府风险防范机制,促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规范化发展,实现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中的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近年来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热点问题。争论的焦点是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是否适应、农地农宅入市是否可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去向何处。争论的形成,客观上是由于我国农村土地本身具有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这双重属性,主观上则是由于不同学者所使用的理论依据与分析框架存在差异。究其实质,这些争论折射出了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上公平与效率两大价值取向的博弈。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辩证关系,探索均衡的实践路径,立足实际、稳妥推进、试点先行,不断深化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1.
立基于工具理性的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现实中背离了其自身的价值。沟通理性用主体间性取代了主体性,其出发点不再是单向的成功而是理解。由于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向、多元化的社会现实、民主观念的变迁以及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我国政府发言人制度应当建立在沟通理性的基础之上。如此,就应当从价值重塑、文化再造、制度重构和设施整合等方面来构建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  相似文献   

12.
遗产分割:制度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志远 《理论探索》2007,(6):150-153
遗产分割不能仅仅满足于解决遗产的归属问题,而且应当有利于遗产的利用.受罗马法的影响,大陆法系的财产制度普遍重视对财产归属的研究,而忽视对财产利用的研究,遗产分割制度也不例外.在遗产分割阶段,应当贯彻利用优先的价值,充分关照人的意思自治价值、伦理价值和社会价值.我国在完善遗产分割制度时也应时这些价值予以应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4,(36)
根本违约制度是《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的重要条款之一。《公约》采取了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相结合的标准,对两大法系在此规定上的不足之处有了突破和创新,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和采纳,许多国家在起草或修订本国合同法时都纷纷参考与效仿。其设立的目的在于鼓励交易,限制合同的解除,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4.
《行政论坛》2014,(5):96-100
西方公共管理伦理的演变经历了奉行效率至上的传统时期、倡导社会公平为主的新公共行政时期和推行以市场化为主的新公共管理时期。它演进的主要特征是效率观贯穿于其演变的全过程、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成为其体系的核心、中心化与边缘化价值诉求共存的价值结构形态将长期存在。它的嬗变对我国公共管理伦理体系建设的启示体现为:实现现代公共管理伦理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厘清现代公共管理伦理的作用场域及其相应的规范标准;构建效率与公平兼顾的现代公共管理伦理体系;促进公共管理主体道德自觉自动生成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的基础上,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编制了我国地方政府的可流动性资产负债表,并通过预期违约率模型,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违约距离和违约概率进行了计算,认为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很小,并提出了改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构建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理念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制度安排的经济基础和人力基础都在大大削弱甚至瓦解,社会养老保障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居民的一种具有刚性的制度需求,而我国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已经失效。为此,政府必须重新确立政策的价值取向,在国家基本制度层面上重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7.
陪审团制度具有在诉讼中引入社会认同价值、推进审判中心主义、保障审判权独立行使等合理价值,这些合理价值对于我国陪审制度改革存在积极的借鉴作用。我国的陪审制度改革应当在坚持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基础上,以推进司法公正为目标,保障人民陪审员的独立性和陪审权利的落实,并适当扩大人民陪审员制度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还不能与城市社会保障水平达到一致,所以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基本立足点是农地上承载着农民的社会保障利益。我国的农地物权制度具有鲜明的特征,那就是社会保障属性,尤其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我国农地物权立法的价值取向是平等、安全而非效率,表现在土地立法上就是重视土地的社会保障作用。社会保障性物权的制度安排中充满了矛盾,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的财产属性和社会保障属性的冲突。化解社会保障性物权中的内部冲突途径唯有"以完善社会保障推进物权化和以物权化促进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9.
社会救助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民生、社会稳定与和谐。自中国进入全面转型以来以来,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关系到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能否进一步发展、完善,也关系到广大人民能否分享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存在的不足,并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休闲是人类一种较高层次的生存方式和生活形态,它体现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人自身的发展进步。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休闲出现了种种异化现象。究其根源在于:渐进式的制度变迁引发的不均衡发展,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制度依赖,社会转型期的制度真空,制度供给不足以及制度实施机制的弱化等。推动休闲健康发展,必须要从制度入手,包括保障公民的劳动权和休闲权、加强休闲的国民教育和舆论引导、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职能、改革现有的休假制度以及提高制度的违约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