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其人学思想是内在契合的,它们的理想境界、思维路径和价值目标是一致的.以人学为向度来审视马克思政治哲学,可以清晰地梳理出马克思的政治理想、政治实践和政治价值,从而回归马克思的思想全貌.在当代推进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应把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人学向度彰显出来,在人学视域生发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2.
臧峰宇 《理论导刊》2008,1(2):25-28
政治理想致力于对政治现实的超越,力图改善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命运,任何理想都具有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马克思政治理想同样如此,它是在对旧世界的批判中逐渐成熟的.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考察可以追溯其政治理想之源,通过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性借鉴,马克思确立了哲学变革的价值指向--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现实的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作为政治理想的期望所在.马克思对柏拉图主义以来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是通过对政治哲学的颠覆实现的,在此过程中确立的"人类解放"的政治理想在政治实践中生成.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20,(7)
柏拉图作为西方政治思想的源头和核心人物,在"天下失序"的环境下构建了理想城邦的模型。正义是理想城邦的来源和基础,除了正义论之外还有三要素说和理念论。哲学家通过主观自身创造和客观环境影响而产生,并通过财产共产制、共产共妻制以及教育制度等配套制度成为"哲学王"。柏拉图的"哲学王"与孔子的圣人之治的区别主要在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思想渊源、思想内容和对后世的影响上。对这一思想进行评价并将其与同时期孔子的圣人之治思想进行比较,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  相似文献   

4.
何禹潼 《学理论》2013,(22):68-69
正义"是柏拉图构建其城邦理想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哲学家统治则是这一构想的核心。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以"三要素说"与"理念论"论证了"哲学王"对于实现正义的必要性,并通过对造就哲学家与使哲学家成为统治者可能性的分析,论证了哲学王统治的可能性。哲学王思想是柏拉图在当时"天下失序"的大背景下,重构统治秩序的一种尝试,哲学王思想为人类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多维的视角,突出了由专家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同时哲学王所彰显的道德统治,是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政治的视野之中,这给我们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5.
朗西埃美学政治的核心思想是智识平等与政治平等,这构成其激进平等的政治论说。我们将通过巴迪欧、齐泽克对朗西埃政治哲学尤其是对其激进平等思想的评论,在三者思想的比较中彰显这些左翼理论家各自独特的理论特质,同时也展示他们共同的理论诉求,即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激进批判,以期为当代政治哲学的发展打开一种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费希特作为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位代表人物,其政治哲学与康德、黑格尔的政治哲学一道,构成了马克思政治哲学得以孕育产生的土壤。马克思不仅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费希特法权思想中所包含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分,而且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费希特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相界分的思想及劳动概念。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政治哲学方法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国化的人学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克思政治思想的传播是20世纪初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推动的文化启蒙,旨在使当时落后的中国走上解放与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所选择并在政治实践中拓展。鉴于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旨趣及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点,马克思政治哲学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形成重整体而轻个体的思维模式的原因在于对俄国经验的汲取及中国革命与建设初期的现实需要。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建构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国化的当代形态是全球化时代中国政治哲学的重要探索,这种探索的重要特征是对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实践人学关系的重新理解。  相似文献   

8.
哲学是各门学科的理论基础,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方面的政治教育和政治方面的思想教育的统一,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和参与。从哲学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进行思辨与考析,其应有哲学取向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人天和谐,个性解放、全面发展,全方位最优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通过对公共利益、共同体、自由人的联合体等公共性核心问题的探讨,对公共性的本质与形式进行了深入细致分析.提出了人的公共性是一种集物质与精神、个性与全面、理想与现实为一体的总体性存在的观点,赋予了公共性以全新的哲学意涵,从而实现了公共性思想的政治哲学转向.这一系列研究不仅凸显了公共性思想在马克思政治哲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更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提供了哲学支持.  相似文献   

10.
涂丽平 《学理论》2015,(8):255-256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教育是当今不少大学生职业理想缺失的现实要求。其具体路径是:职业理想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高校的社团资源,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  相似文献   

11.
张秀娟 《学理论》2010,(16):225-226
思想政治教育课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可见,促进中职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作用的基本因素。如果在哲学常识的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得到理想的效果。根据中职哲学基础知识的内容,以其中一些观点为突破口,结合心理健康的内涵,寻找它们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12.
政治哲学的任务与意义可以厘定在对正义问题探究的范围内。有原创性的政治哲学就是以独特的方式提出这一真正重要的普遍性问题。重要的是,将这个隐含性的思想透过现代性政治哲学的反思而带到我们的掌握中,并透过历史性判断不同种类的现代"主义"话语的忠实性、可靠性("忠信")的程度,以为这个充满意识形态迷误的世界提供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13.
政治哲学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政治哲学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反映了政治学的历史传统。在现代 ,政治哲学主要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 ,反映了科学取向的政治学对传统政治学的路径与方法的定位。“事实”与“价值”的分离是西方国家现代政治学的基础 ,同时意涵对政治哲学的贬抑。本文主张政治哲学的主要问题和范围与政治现象有永恒的和持续的相关性 ,它是人文性的 ,有“政治科学”不能取代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并初步提出政治哲学的诸多特征 :观念性、抽象性、价值性、规范性、合法性、传统性、意识形态性、实践性和自己的方法与真理性标准。政治哲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关于政治的价值性范畴及其关系的探讨 ,在此基础上对政治合法性的论证和对于理想政治秩序的理论构建 ;二是关于政治价值范畴及其关系的元理论 ;三是社会政治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迄今人类信仰史上最现实、最合理的信仰,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的一项神圣使命。因之,思想政治教育和个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紧密相关。当代哲学以人性理解为主题的转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并从哲学维度为思想政治教育澄明了人对人的理解之具体要求。就此而言,实现个体信仰家园诗意的栖居决定了人对人的理解构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郭凤海 《理论探讨》2007,55(3):38-42
揭示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和最高理想。然而,受恩格斯影响,列宁在哲学上表现出的“自然哲学”倾向,使他在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上与马克思存在差异,并对日后苏联哲学的面貌产生了深远影响。斯大林以政治权力和特定的哲学模式强势介入哲学领域,造成苏联哲学向否定自由从而否定自身演变的必然逻辑。苏联“解冻”时期领导人和哲学界挽救苏联哲学的努力,并未使其从旧框架中“突围”出来。而苏联哲学长期充任当政者“强迫自由”的政治工具,最终导致其曲终人散的历史命运,为后人看待哲学与自由的关系留下了深刻教训。  相似文献   

16.
平等问题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最重要的学术关怀之一,西方多个理论流派都提出了自己的平等主义观念。在批判传统左派和新右派的思想论争中,吉登斯确立了自己的"新平等主义"理论。在对传统左派和新右派平等观评析的过程中,吉登斯提出以结果与机会相融合、责任与权利相统一、效率与平等并进为主要内容的平等观,企图以此调和关系,实现社会平等。这种平等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左"和"右"在意识形态上的束缚,在理论上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可资借鉴之处。尽管吉登斯的新平等主义思想曾经助推英国工党布莱尔内阁取得一定的改革成效,但由于其自身的理论局限以及政治制度的制约,其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并最终无法挽回英国工党在政治上的失败。  相似文献   

17.
席勒美学不仅是对艺术的审美理论,更是对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哲学反应,后者是常被忽视的问题。作为政治哲学,他以审美作为政治自由的前提,批判康德在观念上导致了纯粹实践理性与感性的对立,并指出法国大革命的政治自由理想与实践的矛盾是政治自由目的化。他用和解原则化解康德在观念上的对立,并将美育实践视为实现整体性政治自由的理路。他以感伤原则批判卢梭的自然状态是对政治自由的叛逃,并扬弃政治自由实践中当下与未来的对立,为政治自由赋予历史性维度。在此意义上,席勒政治自由思想构成通向黑格尔政治哲学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是指由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是现代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局限性的客观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建设,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性,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现代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9.
社会政治生活离不开政治哲学的引导。中国的政治建设实践是中国政治哲学的现实基础。当代中国政治哲学不是对西方政治哲学的"移植",也不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拷贝",而是基于当代中国政治实践,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建构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实践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发展和完善提出的客观性要求。这一理论建构应基于鲜明的政治立场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反思与超越、理想与现实、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避免片面性,在创新维度、超越维度、现实维度、个性维度上提出符合现实政治发展需要、能够引领政治价值发展的理论思考和现实目标。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36)
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模式的构建,是现代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将主体间性哲学思想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这对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缺陷和弊端的改变有着重要的价值,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实效性的增强有着重要意义。将主要从价值诉求及基本原则两个方面论述关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