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或物质一元论)还是实践本体论(实践一元论)呢?近年来哲学界争论不一。对此,肖前同志在3月12日《人民日报》上撰文认为:在确认实践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上就是实践唯物主义,但不应当把它进一步看作是实践本体论或实践一元论。他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范畴不仅具有认识论和历史观的意义,而且具有本体论的  相似文献   

2.
孟庆刚 《理论探讨》2005,1(1):40-4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并非同一前提下的本体论,而是不同前提下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既是本原意义上的物质本体论,又是社会历史本质意义上的实践本体论,二者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3.
人们习惯于以19世纪为时间界限把哲学划分为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但是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相互区别的理论判据是什么?它们各自的思维方式、研究纲领、理论框架是什么?它们各自的逻辑起点、理论重心和思想结构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传统哲学还是现代哲学?如果是现代哲学,那么它与其他现代派哲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90年历程可以分为首尾相接的仍在进行的四个阶段,其中由于每个阶段实践任务的不同,决定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也有所不同。实事求是的成功经验以及乌托邦和实用主义两种错误倾向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轨迹,分析总结这些经验教训,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还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出发,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文化形态,文化的本质是人的生命存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前提是中国的文化危机,且它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对中国文化危机的消解及中国文化模式的更新,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国人不断优化自身的生命状况和不断追求生命价值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提供了文化发展的动力、拨开了文化追求的迷雾,构建了文化世界的蓝图,表现出了马克思主义与国人同呼吸、共命运的文化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社会主要的哲学流派,两者在本体论上的主张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特征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对本质基础主义、对理性的价值、对整体性同一性、对主体性等方面的看法和主张不尽相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要彻底消解本体论,否定在场和逻各斯,走向出场的视域;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实践过程、强调理性功能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7.
徐才 《理论探讨》2004,4(2):21-25
本体论是人类的灵魂之思。在本体论的探求上,西方哲学走的是"知识论"道路,中国哲学走的是"心性"之路。西方哲学经过以理性探求"宇宙本体论"的灵魂之旅后,随着黑格尔哲学的终结和人文危机的加剧,开始向"心性"本体论回归。中国哲学在本体论层面所特有的慧观,可为人类心灵家园的重建提供有效的哲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哲学本体论探究,有着深刻的人性根据、思维根据和现实根据。哲学本体论问题的指向与追求,是哲学思维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是哲学对人类的重要社会功能,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9.
马骏 《学理论》2009,(11):23-24
萨特是存在主义的著名代表,他十分关注本体论。为了分析萨特哲学的基础及出发点,必须了解他的哲学本体论。本文从“出发点”和“存在观”两个方面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对于老子的本体论,无论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实体化的读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这种解读方式始终存在着自相矛盾的理论困境,是对老子的误读。要摆脱这种困境必须转换思维方式,对老子哲学本体论进行价值性解读,把老子哲学看做以价值为本体的道德形而上学。老子哲学的价值性或非实体性体现在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解构主义的言说方式、自然天真的存在方式、实践理性的超越方式等四个方面上。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基本模式刘景山著孙万智译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世界本原问题,具有一个基本的模式:“一体二元”。所谓“一体”,是指统一的世界本体;所谓“二元”,是指在统一的世界本体中,包含着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两个要素、两个单元。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往...  相似文献   

12.
李维武 《理论视野》2008,(12):14-1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存在着一个有待认真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经历了百余年的传播、发展及其中国化后,往往仍然只是被看作一种“在中国的哲学”,而不是一种“中国的哲学”。也就是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在中国产生影响、得到发展的外来哲学,而没有转化为一种中国人自己的哲学。今天人们经常谈论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不是“中国的哲学”的一个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13.
夏华娇 《学理论》2015,(6):27-29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能被中国大众所认同、接受,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已成为现实,这其中一定有历史渊源和内在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存在着契合点是很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探讨了二者间的六大理论契合点。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观是其核心。语境论被认为是超越实在论、整合机械论和有机论而形成的一种新的世界假设,历史事件变化观是其核心。分析语境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矛盾、真理、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等方面存在的本质联系,可以深度把握语境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哲学思考与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与贡献。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与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质的中国化概括;二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标准的中国化阐释;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体系的中国化构建。  相似文献   

16.
王伟光 《理论参考》2009,(11):62-64
艾思奇的一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了重大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环境”和“特殊条件”相结合的过程。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它包括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创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17.
正本文涉及两个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型,二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转型,是指由于时代主题和党的主要任务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以革命为主题向以发展为主题的转型过程,亦即由革命哲学转型为发展哲学。当然,对此不能狭窄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它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既具有能为革命也具有能为发展提供正确指导思想的基础。但是必须看到,由于  相似文献   

18.
刘明合 《理论探讨》2006,1(4):57-60
“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在价值论和方法论意义上来使用,也是在本体论意义上来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范畴的引入,为我们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首先体现在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上,体现在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决上。“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也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上,体现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上。  相似文献   

19.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一直是以经济建设取代阶级斗争作为工作重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而经过将近40年,中国社会面临的更重要问题是如何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回应生产力发展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挑战.中国社会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的阶段,处处显示出价值理性的重要.以弘扬科学(工具)理性为特征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没有被证伪,但是必须有所发展.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回到马克思.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有许多今天我们所需要的思想,如何把它们与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结合起来,是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的存在论思想开启了哲学的本体论转向。巴门尼德是开端,接着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与古希腊本体论思想有关的重要哲学家的思想,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这一时期本体论思想发展的脉络及其历史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