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is article addresses a profoundly curious question of why Korea and Japan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 despite deepening ties and growing transactions. In contrast to the existing explanations, this article makes three analytical innovations. First, for inducing cooperation between Korea and Japan, what matters is convergence/divergence of external threat perception, not the magnitude of threat. Second, history is not a constant but a variable. Historical contentions can be escalated or deescalated depending on political situations. Third, the role of the US in managing Korea–Japan relations is important but not determinant. The style of US engagement in East Asia serves as an intervening variable for conflict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frictions are highest when historical contentions are escalated and external threat perception diverges. On the other hand, cooperation potential is highest when historical contentions are deescalated and threat perception converges.  相似文献   

2.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take a new look at postwar Japan-China rel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onciliation. In contrast to the Murayama and Koizumi statements, one key phrase characterized both the August 14, 2015 Abe Statement and the report of the 21st Century Advisory Panel, which had been submitted earlier to the government: that key phrase is “postwar reconciliation.”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后,德国当代部分地缘政治学者从重新研读德国传统地缘政治学文献入手,力图求证德国地缘政治学与纳粹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的根本不同,探讨德国传统地缘政治逻辑方法与概念命题的当代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括放弃融入西方政策、重回中部视角、重视东方战略等在内的政策建议。冷战后德国的地缘政治思想依然是德国传统地缘政治研究方法及其多文本表述的延续,它基本没有克服德国传统地缘政治思想存在的诸多缺陷,对德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影响力亦是有限与隐性的。此外,德国当代地缘政治研究在精神上与冷战后德国及欧洲的新右翼政治势力联系较为紧密。  相似文献   

4.
5.
李志东  梅仁毅 《美国研究》2006,20(2):83-105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新保守主义思潮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场颇具规模、富有活力的思想运动,其主体是一群为数不多但相互联系密切的知识精英,他们有共同的世界观和一致的外交政策目标,构建了一整套政策实施原则,并以思想库为基地,通过掌握和影响媒体,创建政治行动团体,甚至参与政府决策等方式,大力推行自己的政策主张,对美国近年来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显著影响,成为当今美国政坛上一支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之初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心伯 《美国研究》2002,16(3):50-65
本文着重探讨冷战结束之初美国战略界对东亚发展前景的展望和关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走向的辩论,并对老布什政府对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调整进行分析.文章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布什政府试图使美国亚太安全战略态势由"遏制+威慑"转向"均势+威慑",并把应付日本力量的增长作为美国亚太战略的重要课题.但这一转变主要体现在战略指导思想上,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在冷战时期发展起来的安全结构,这种调整的有限性反映了五角大楼对地区安全形势演变的不确定态度,一旦新的安全挑战需要华盛顿重新界定其亚太安全战略的指导原则,它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安全结构.  相似文献   

7.
胡宁 《当代亚太》2004,(1):11-15
与美国结盟是澳大利亚对美关系的基础,也是其对外战略的支柱.澳美关系是不对称的主导与依附的关系.澳大利亚与美结盟的政策使不少亚太国家对其"融入亚洲"的政策表示怀疑.冷战结束以来,尤其是美国发生九一一事件之后,美澳联盟关系的进一步深化更令许多亚太国家对澳大利亚的亚洲政策不安有加,使澳大利亚和亚太国家之间难以建立真正的互信关系.  相似文献   

8.
9.
赵全胜 《美国研究》2012,(1):7-26,3
21世纪初以来,中美关系和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均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国在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领域中开始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与此同时,美国作为全球范围内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军事、安全及政治领域仍然发挥着决定性的领导作用。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不同领域中分别发挥领导作用的现象,即本文所说的"双领导体制"。这一"双领导体制"不仅建立了中美两国在特定领域内优势互补的发展模式,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亚太地区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劳工组织、国内政治与冷战后美国对外贸易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晓岗 《美国研究》2001,15(3):47-61
冷战结束后,国内因素对美国外交的影响力日渐加强,经济贸易问题在对外政策中的地位显著上升.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贸易快速处理权、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等问题上,美国国内各种势力竞相发挥作用,试图通过国内政治影响对外贸易政策.其中,劳工组织的表现尤其活跃.劳工组织通过游说、政治捐款和选举投票等手段向国会议员尤其是民主党议员施加压力,要求其反对贸易自由化政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对外经贸政策的塑造.劳工组织反对贸易自由化的斗争,反映出美国劳工运动的复兴.但内部的分歧、外部的工商界打压等又限制着其在对外贸易政策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13.
试析后冷战时期中国加强东亚地区合作的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荣 《当代亚太》2006,29(4):13-18
本文认为,后冷战时期中国加强东亚地区合作,是由于东亚地区彼此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导致中国对自我身份重新定位,中国的国家利益随之扩展。由此,中国加强东亚地区合作,给东亚地区带来的是和平与安全,而非动荡与威胁。  相似文献   

14.
倪峰 《美国研究》2002,16(1):22-39
在外交及安全政策领域,美国国会是一个重要的决策主体.冷战结束后,国会在这一领域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本文从领导能力与领导作用、利益集团、舆论、党派政治和机构五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国会决策的关键因素,并重点探讨冷战结束以后这些方面出现的新特点,以求对美国的外交及安全政策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透视.  相似文献   

15.
Shulong Chu 《East Asia》1994,13(1):77-95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Russia have undertaken major arms reduc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since the late 1980s, but they have not withdrawn from the regi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will maintain greater military forces than any other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China has increased its military strength steadily due to its booming economy. However, Chinese military modernization has been modest compared with other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and its rapidly growing economy. China focuse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not filling the “power vacuum” because there is no such vacuum left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相似文献   

16.
工会路线是推动民主化后韩国冲突型劳资关系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民主化初期工会的政治斗争主义路线引发了劳工大攻势。战斗型经济主义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成为新的主导工会路线,并在1997年经济危机后得到了强化,其聚焦于经济斗争目标,并主要依靠企业内部工会的组织力量开展斗争。战斗型经济主义的工会路线不仅直接引发了韩国劳资之间的"零和博弈",还破坏了企业内和企业间工人的团结,导致了工人内部"组织混乱的分散化"和"组织混乱的集中化",进而推动冲突型劳资关系在民主化之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前亚太中、美、日、俄四大国已形成了彼此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大国关系.亚太大国关系的稳定和中国与其他大国之间关系的走向,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有着重要影响.中国应正确把握亚太大国关系的特点和各大国之间的利益关系,采用积极而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努力寻求与其他大国的共同利益,推动亚太大国合作伙伴关系的良性互动和稳定发展,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东盟和日本作为东亚地区体系的重要参与者,二者关系的发展与变化影响东亚未来的安全走向。冷战后,日本和东盟都奉行"综合安全"的观念,安全目标的重叠构成二者合作的基本条件。然而二者因原动力即各自利益追求不同而导致追求安全的目标以及路径也有所区隔。认知差别、权力结构和规范因素构成了限制二者合作的三个主要变量。在不同程度上三个方面的问题与二者获得综合安全的路径相互影响。而二者在多边安全合作对话平台中的摩擦与分歧恰可作为安全合作挑战的注脚。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后中马政治经济关系非常密切.马来西亚大幅度调整对华政策以及中国的积极回应,是中马政治经济合作明显增加、达至双赢的主要原因.马来西亚对华政策调整和中马关系的良性互动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中国和邻国关系的有效准则;中国和平崛起对邻国不会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20.
冷战后印斯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辉明 《当代亚太》2005,(1):52-56
20世纪80年代印度插手斯里兰卡民族问题,导致两国关系倒退.冷战结束后,印度调整了对邻国政策,不再干预斯里兰卡民族问题,印斯关系逐步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