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百家论萃     
经济专家看好“九七”后的香港从事港澳经济研究的学者们经过研究认为,“九七”后的香港经济发展将呈以下趋势。首先,香港特殊的市场中介角色将更为突出。“九七”之后,香港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与内地之间的相互沟通将更为直接,而内地利用香港进行商业活动也将更为方便。其次,国际中心的地位将继续巩固。“九七”后香港与内地联系更加紧密,经济迅速发展的内地成为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巨大腹地,这是其他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中心所不能比拟的。再次,香港将成为一个与内地发展紧密联系的国际科技开发中心。此外,“九七”后,香港…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香港因素香港因素,是与“中国因素”相对应的,指在中国内地与香港的双边关系中,香港对于中国内地的影响及作用。其中主要的是香港经济对于中国内地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影响。香港自19世纪中叶起被英国先后强行割占和租借后,香港与中国内地的联系从未间断。194...  相似文献   

3.
德功 《台声》2004,(8):54-54
香港集资市场“魅力没法挡”,继国企及民企先后到港上市一度掀起上市热潮后,在内地投资的台资企业亦正蓄势待发,瞄准时机来港“吸水”。有证券商预期,将有10多家内地台企正准备年内登陆香港,总集资额估计超过78亿港元。  相似文献   

4.
朱奕 《青年探索》2005,(6):45-47
今年香港高校内地招生人数超过1000人,招生对象从6省市扩充至17个省市,两所大学首次被列入内地统招;香港城市大学今年招收的内地学生是去年的3倍;申请报考香港科技大学、浸会大学、岭南大学等高校的内地学生人数也激增2倍以上;香港大学比原计划多收130名;越来越多的高考状元、优等生将追逐梦想的舞台选择为香港的校园——香港高校,内地“扩招”“今年我们在内地招生的情况大大出乎意料。”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在电话中兴奋地说。今年,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两所香港高校被正式进入全国高校第一批本科招生计划,可以按…  相似文献   

5.
香港以其骄人的经济奇迹享誉全球,被称为“东方明珠”。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香港经济的高速发展,除了她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天然良港之外,主要是依靠港人的勤劳与智慧,特别是背靠祖国这一强大后盾。香港经济奇迹的出现与祖国内地改革开放同步。祖国内地七十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给香港这个“近水楼台”带来空前的历史发展机遇。近20年的飞速  相似文献   

6.
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这个号召鼓舞下,从沿海到内地的许多开放城市近年都提出了要“再造香港”的城市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有的要建设“社会主义香港”(如深圳),有的要建设“北方香港”(如大连),有的要开发“第二香港”(如湛江)……,还有许多城市以“内地再造香港”为最终目标,制定建设“国际化(性)城市”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规划。显然.“内地再造香港”已经成为我国一大批开放城市确立国际化发展目标的政策依据和最高纲领。与此遥相呼应,亚太地区也有不少城市和地区提出了“再造第二香港”的建设目标,有的甚至指望在”九七”以后取代香港的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在这场海内外竟相“再造香港”的国际竞争之中谁胜谁负?将不仅取决于竞争者的实力地位和地缘条件,还要取决于对现代香港的发展轨迹与经济模式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取决于能否顺应时代的潮流,借鉴香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基本经验。就我国有关城市建设的决策者而言,还要取决于能否正确贯彻实施小平同志关于“内地再造香港”的战略思想。为此,本文试图针对对“再造香港”的不同认识与实践,提出对邓选三卷中有关“内地再造香港”的一些论述的学习体会和基本看法。 一、亚太地区“再造香港热”的两种目的 就其动机而言,亚太地区提出“再造  相似文献   

7.
内地大发展香港也受益徐晓燕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香港集装箱总数仍居世界第一,超过500万箱,其中大约有40%与中国内地有关。内地到港旅客成为香港主要客源,而港人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内地。过去五年里,香港与内地的电话通讯量每年平均增幅超过35%。这些都是香港...  相似文献   

8.
香港高校自1998年开始在内地招生,不过七八年光景,已经渐次显露出吹皱内地一池高考春水的迹象。给人的印象是,香港的大学正凭借其不俗的学术声誉、“早就与国际并轨”、全英语教学、在内地学生面前极有诱惑力的高额奖学金,甚至还能接收内地招生政策所禁止的“状元郎”(如2005年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加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使香港各界人士更加认清了祖国发展的光明前景,大大增加了香港同胞的向心力和对实现“一国两制”的信心。要求加强香港与内地的合作,要求保持香港的社会稳定并促进香港与内地的共同繁荣,要求实现一九九七年平稳过渡,正成为香港居民日益增强的主流。目前有愈来愈多的香港  相似文献   

10.
家教     
一位刚游香港回来的朋友愤愤不平地向我抱怨,他们老夫妇俩因带着小孙女(大约五六岁)而被拒绝进半岛酒店餐厅进餐。“香港人真是脑子进水,他们不晓得全靠我们内地游客,他们市面才这样好?”此事的前因后果因笔者不在现场,在这里不敢妄加评论,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香港的半岛、洲际、文华、四季、港丽等六星级酒店的餐厅,都是禁止幼童入内(客房自然除外),据说有人向香港旅游局投诉这规定有年龄歧视,但上述酒店有关管理层的反驳也振振有词:家有家教、门有门风,与酒吧、夜总会禁止不满18岁的青少年入内一样,难道这也属年龄歧视?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提高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以下简称“香港”)经贸交流与合作的水平,根据:2003年6月29日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简称“《安排》”)及于2003年9月29日签署的《安排》附件;2004年10月27日签署的《〈安排〉补充协议》;2005年10月18日签署的《〈安排〉补充协议二》,双方决定,就内地在服务贸易领域对香港扩大开放及双方在贸易投资便利化领域增强合作签署本协议。一、服务贸易(一)自2007年1月1日起,内地在《安排》、《〈安排〉补充协议》和《〈安排〉补充协议二》开放服务贸易承诺的基础上,在法律、建筑、信息技术、会展、视听、分销、旅游、运输和个体工商户等领域进一步放  相似文献   

12.
内地与香港经济关系的现状和特点罗祥喜众所周知,自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发展很快,两地在各个经济领域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香港是内地重要的贸易伙伴、最大的海外直接投资来源地,以及内地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桥梁与跳板,在内地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启动。香港零关税产品专卖店在内地打开无数人的钱包。“两会”召开期间,本刊记者特别采录到6位香港工商界人士对CEPA影响及意义的评述。  相似文献   

14.
方舟 《时事报告》2012,(7):54-55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这15年的历史,也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历史。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和基本法的保障下,港人依然保持着原有的生活方式,享有充分的自由。特区政府施政透明,市民得以更广泛参与香港政务。15年来,香港在“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导下,在保持高度自治的同时,不断扩大、加深与内地经济的合作范围、领域和内容,与祖国内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正因为有祖国内地作为坚强后盾,有中央政府强力支持,香港经受住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地产价格调整、美国科技网络行业泡沫破灭、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多次外来冲击和内部危机,经济继续保持着向上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5.
百家论萃     
香港回归:中国经济发国的新机遇香港回归将对内地产生巨大作用:一、对内地增长的贡献将大大提高十几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平均有近40%要通过香港来实现。回归后,香港在与内地的协调、制度安排等各方面,必然比过去更易衔接,吞吐更加流畅。二、回归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纵深化香港是个“超级大市场”,在中国产业结构的梯度上,香港实际上是一个市场龙头,中国外向型经济结构的调整都是根据香港的市场信号、操作程序和制度方式进入的。回归之后,香港经济的放射力将超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三、香港现有的一整套国际规则,参与了近…  相似文献   

16.
我有幸参加由中央统战部组织的“第一期民主党派干部赴港研讨班”到香港学习、考察 ,并有机会亲自听到香港廉政公署香港内地联络组总联络主任严厚蕴女士 ,和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系副教授梁美芬女士介绍香港的法律体系和香港廉署情况 ,使我开了眼界 ,拓宽了思路。我想就内地与香港的司法和廉政工作做一点对比。60年代 ,内地人口大量涌入香港 ,香港经济高速发展 ,而相应的法律、制度没有跟上 ,社会设施一时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和急剧膨胀的人口。因此 ,滋生了腐败的土壤 ,大量的腐败现象一时难以控制 ,香港的公务员几乎是人人参与贪污、受…  相似文献   

17.
6月29日至7月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首次来到香港,参加香港回归6周年庆典,并出席《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署仪式。香港各界人士把这份《安排》看作是中央政府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一份大礼。香港特首董建华称,这份《安排》不仅使香港经济转型获得新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中央政府在香港对抗“非典”、恢复经济的困难时刻,对香港的鼎力支持。在香港回归后的6年间,祖国内地经济发展蒸蒸日上,进入快速发展轨道,香港借此东风,不仅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和“非典”危机,同时也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内地相应的支持。两地…  相似文献   

18.
围绕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跨境惠民政策措施,支持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研究以香港青年跨境购房为切入点,分析影响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安居的因素。研究发现,经济和福利措施提高了香港青年进入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意愿,但由于行政管理系统在基层缺乏衔接机制和配套公共服务,香港青年难以融入内地生活;亲朋、同乡、校友等社会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式制度的缺失,为香港青年在大湾区的跨境生活提供支持与援助;拥有良好经济条件和内地社会关系的香港青年更容易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安居。研究认为目前跨境惠民政策主要在“进入”环节着力,而对“适应”环节关注不足,形成了“经济机会驱动、社会网络支援”的迁移模式,对社会阶层较低的香港青年群体产生“挤出”效应。为了吸纳更广泛的香港青年,研究建议,应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方面完善政策支持系统,弥补政策短板。  相似文献   

19.
晨文  俞雷 《今日浙江》2010,(24):29-29
“香港的许多大老板都来了,这在香港也很少见”。参加2010甬港经济合作论坛的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副主任郭莉评价说:“这一沦坛堪称内地城市与香港合作的典范,并将成为一个知名的活动品牌”。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第一届“内地知名企业赴香港招聘会”在香港举行。远大集团、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TCL国际电工、《广州日报》等近100家内地企业机构,在会上推出了1000多个职位,在3天的会期中,有12000多人入场,其中还不乏乘船而来的澳门专业人士和乘飞机来的台湾求职者。会场里人山人海,踊跃程度超乎主办单位的预计。一位来求职的陈小姐说,“时代不同了,中国已经入世,内地的发展空间更大,有这样的机会我很兴奋。”              摩拳擦掌准备北上   大批香港人、澳门人和台湾人对到内地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