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视野     
《长江论坛》2006,(6):96-96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2006年11月30日下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人民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组成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同时在基层实行群众自治等形式的直接民主.这是我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创造。是我囤人民民主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有利于坚持和巩固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有利于反映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疆.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
王燕 《淮海论坛》2012,(4):16-17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发展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而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则是发展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是保证人民群众享有民主权利的重要体现,因此必须准确把握原则,积极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3.
曹国旗 《今日浙江》2008,(22):58-59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时,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力量办文化将发挥重要的补充和辅助作用。近几年来,温州市针对民间市场活跃、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在改革日益深入,开放不断扩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和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愿望。需要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群众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机制,发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6.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围绕人民群众展开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体现着唯物史观的人民主体思想.人民群众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主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人民群众作为主体广泛参与.同时,人民群众作为现实的历史主体,其社会意识并不是自发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何形成正确的价值自觉有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关键在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7.
刘斌  居正 《政策》2011,(10):30-32
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州市委把中央、省委的大政方针与本地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8.
高绩武 《云南人大》2008,(11):17-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9.
温兆标 《长白学刊》2010,(6):133-135
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来整合社会思潮和组织人民群众,既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近90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庄严而神圣的使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可巧借文化民生这个平台,通过文化寓民,彰显大众性;通过文化娱民,彰显生动性;通过文化育民,彰显真理性;通过文化裕民,彰显实践性。因此,文化民生是一条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润物无声地融入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引领人民群众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人民政坛》2007,(4):1-1
“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享有,在共享中共建。”“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不仅高屋建瓴地阐述了共建与共享的辩证统一关系,把共建与共享统一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来,统一到了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尊重上来,而且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对新时期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和理解中央部署中,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益是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它通过利益驱动、利益导向、利益促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利益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利益驱动力,通过实现人民利益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下放自主权发挥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创造性等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利益引导力,通过消灭贫穷、按劳分配、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引导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利益促进力,实行对外开放,通过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等方法获取经济发展的最大利益,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发展群众文化促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冉江平 《新重庆》2006,(7):11-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群众文化作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消费和接收文化最直接、最富有成效的载体之一。发展群众文化事业,不仅是检验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更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没有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缺乏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一、以宣传教育为先导,提高群众思想文化素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提…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并将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同时把“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提出。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要致力促进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将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上工作议事日程,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工程大力推进。  相似文献   

14.
万强 《人大研究》2008,(9):20-2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由此可见,促进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序参与,既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文化惠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体现了文化建设的宗旨。基本文化权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大力推进文化惠民,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全面改善文化民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根本目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做好文化惠民工作,要着眼于设施更加完善、队伍更加健全、活动更加新颖、内容更加丰富,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拓宽服务覆盖面,创新服务形式,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全省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6.
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江总书记“5·31”重要讲话,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当前,各地各部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围绕经济建设,紧扣发展主题,从本地本部门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办好几件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为人民群众所欢迎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的目标,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和谐铁路企业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也是铁路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8.
生产力的观点、文化的观点、人民群众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文化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主要关系。生产力、文化和人民群众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给我们全面展示的生产力、文化和人民群众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内在统一,源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又发展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9.
苏晓云 《政策》2008,(4):4-7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人民民主为己任;新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以人民民主为政治特征;改革开放从开始之日起,就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要内容。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党的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都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在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建设先进文化意味着必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通过群众工作来不断协调关系、凝聚人心,而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正是通过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为群众兴办实事好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