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阶级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论。马克思阶级理论是一个系统完整的思想整体,至少涉及阶级形成、阶级划分、阶级结构、阶级斗争、阶级解放和阶级分析六个方面内容。西方一些学者从基本概念层面、政治实践层面和方法论层面质疑马克思阶级理论,但马克思阶级理论并没有被"证伪",我们要坚持其科学性,有效分析当代资本主义阶级关系。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阶级理论在西方理论界的历史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其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对西方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也逐渐被模糊。具体表现是:阶级分析从政治领域置换到社会领域,阶层分析代替阶级分析;承认阶级存在,但阶级产生的经济根源被否认,强调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在阶级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被消解,中产阶级或技术阶层在社会变革中的统治作用被推崇。  相似文献   

3.
雨果的《小拿破仑》认为波拿巴用诡计、金钱收买和欺骗舞弊"赢"得大选,并玩弄议会制度,之后发动政变使用暴力镇压共和派人士,取得独裁权力复辟帝制。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则认为是法国农民阶级保守愚昧、工人阶级发育不充分,以及资产阶级的摇摆和分裂造成了波拿巴复辟帝制。雨果的文章有丰富的史料价值,有些分析有助于我们对马克思文本的理解。但他的分析远不如马克思的深刻,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批判雨果"英雄造时势"的唯心史观,运用科学的阶级分析方法揭露各阶级代表的物质利益,从而进一步阐释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和人民群众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分析方法,也是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重要视角。以此分析危机前后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新变化,为我们认识危机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危机前的阶级结构是:以金融资本家为代表的资本家阶级力量膨胀,劳工力量被削弱,中产阶级被挤压;危机后的阶级结构是:金融资本家未受实质打击,力量继续膨胀,中产阶级继续萎缩,民众在觉醒,劳工力量在壮大,但是没有形成实质性的挑战资本的力量。基于以上阶级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短期内不会走二战后的社会民主主义之路,大资本将进一步右转,但是超越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大趋势,社会主义运动将最终壮大。  相似文献   

5.
德国《马克思主义报》2004年第5期发表了艾克哈德·利伯拉姆(EkkehardLieberam)题为《阶级分析、社会两极分化和阶级形成》的文章,详细地分析了德国统一以来德国阶级结构的变化以及主要特征。现将其主要内容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6.
英刊《新左翼评论》2009年11—12月号刊登了著名阶级理论学者埃里克·奥林·赖特题为《理解阶级》的文章,综合分析了三种阶级理论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综合性的新的分析框架,并利用这个新的阶级分析框架,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尤其是美国的阶级状况。文章内容如下。笔者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撰写有关阶级方面的文章,当时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是两种有着根本性差  相似文献   

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实践批判法、阶级分析法、辩证分析法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虚假性特质、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颠倒性本质、以“普遍利益”伪装的阶级局限性实质展开深刻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意识形态批判的过程中,诠释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打造了“从人间升到天国”的“真正的实证科学”、构建了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批判思想是新时代开展意识形态领域伟大斗争的科学指南,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必须深刻把握其中蕴含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意刊《工会研究》2006年第4期刊登了意大利经济社会研究院研究员萨尔沃.莱奥纳尔迪的文章《论阶级投票的趋势——以意大利的情况为例》。文章系统分析了学术界关于阶级投票下降的争论,全面阐述了意大利阶级投票的主要特点和干预因素,着力讨论了阶级分析的实质及其在社会环境深刻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在研究规模上继续维持一定的水平,并在研究视角和理论路径上呈现出多元化的新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客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新状况,并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梳理了阶级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阶级分析的现实框架;第二,从政治视角探讨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革命主体的新构成、新特点、新内涵;第三,基于生命政治研究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新变化、新形态;第四,从非物质劳动批判、生命政治学批判、知识产权和联合自治等方面提出了认知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为什么要"舍象"非物质生产劳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研究时,认为可以"舍象"掉非物质生产劳动.学术界对马克思这一论述的理解多有歧见.实际上,马克思"舍象"非物质生产的原因在于非物质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正义思想建构的基本范式。在马克思看来,传统的正义原则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脱离了原初的对象和轨道,所以必须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重新考察正义具体的历史形态。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发现作为资本主义正义观念基本概念的劳动所有权实际已经转化为资本所有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与所有、劳动与正义之间呈现的不是和谐统一,而是内在冲突。马克思同时还运用政治经济学批判提出经济范畴具有历史特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历史暂时性的思想,揭开了资本主义正义原则具有所谓超历史性的自然性和永恒性的意识形态迷雾。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释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间阶层变动的规律及其对阶级斗争所产生的影响,进而为无产阶级争取和团结中间阶层、壮大革命力量、促进革命形势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中间阶层思想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探讨和研究这一思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拓展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解,而且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认识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现状和变动趋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数字资本主义诞生于数字市民社会,在其中诞生了数字生产方式,而数字生产方式依赖于现实历史的社会关系中出现的平台和数据—流量。今天,关于数字资本主义的讨论已经非常丰富,但是,在这些讨论中不乏一些将数字资本神话化和永恒化的主题,为了破除数字资本主义的神话叙事,对于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来说,需要回到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论述,从《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致安年科夫的信》中重新梳理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蒲鲁东主义的批判,回到市民社会,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科学理解数字资本主义的历史生成。  相似文献   

14.
1999年以来,全球爆发了大规模的反资本主义全球化运动。这次大规模的反资本主义运动是第三波全球性的反资本主义运动,第一波是20世纪初由经典左派也就是老左派领导的,第二波是20世纪60年代由新左派领导的。当前第三波反资本主义运动有一个很大的缺失,就是阶级分析在这次运动中完全消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现在被很多人认为已经失灵。由于苏联的崩溃以及很多的反苏宣传,现在人们认为,这样的阶级分析以及对无阶级社会的追求只能带来专制和低效率。这是传统马克思主义者对当前的社会运动努力宣扬传统阶级分析却…  相似文献   

15.
德国历史学家埃卡特·克尔将社会和经济力量引入对第二帝国海军问题的研究,针对传统兰克史学所遵从的"对外政策优先"原则,提出"国内政治优先"的论断。克尔在德国国内政治和社会经济基础上,揭示海军扩张与帝国主义政策这两个问题与当时德国的社会经济状况、阶级结构、利益集团和政党政治之间的紧密联系。克尔的研究侧重社会史,强调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决定性作用,重视阶级分析方法的使用,有很强的马克思主义色彩。克尔的研究表明,外交史和国际关系史的书写在档案之外还应关注更广阔的经济、社会力量,兼顾国际关系与国内政治,综合社会、文化、经济和观念诸方面并展现它们相互影响和交织的立体图景。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确与当今的平等主义者享有许多相同的政治目标,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并不赞同他们的平等主义直觉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将"平等"视为一种政治概念和价值,认为它可以促进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这种"平等"不同的是,马克思在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主张废除当前以资本主义为表现形式的阶级社会。要追问马克思为什么不是一个平等主义者,需要考察他对政治和意识形态、权利和道德以及阶级社会的彻底批判。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80年代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工作中提出,俄国国内的情况不同于西方,而且它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即将走向灭亡的国际环境,所以它的社会发展途径“可以”有不同于西方的特殊性。列宁基于十月革命后的实践提出,同西方相比,苏俄在阶级构成上小资产者占人口绝大多数,在产业结构上小生产占优势,所以它的发展途径即它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途径“必须”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特殊性。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途径特殊性的思想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在世界历史理论中阐述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反映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阶段的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横向联系的规律性,即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相互依赖性。世界交往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观中具有重要地位。建立在世界交往基础上的国际社会关系是世界各国通过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交换等市场经济活动形成的一种全球生产和交往关系体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幸福观指人的本质、人的阶级本性的实现.马克思的幸福观经历了一个从抽象人的幸福观到现实人的幸福观的转变. 马克思抽象人的幸福观把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人的本质、人的本性看待,马克思现实人的幸福观把人与社会、人与阶级联系起来考察,认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动的革命实践活动才是人的本质、人的阶级本性,这一明显的转变,标志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时代问题的思想观点,运用阶级分析方法,立足事实和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全局,科学阐述了时代观的基本原理。他依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深刻地把握到时代变化的本质,形成了关于帝国主义的时代观。在列宁帝国主义理论中,他详尽地论述了帝国主义时代的起始时间、主要内容、处于时代中心地位的阶级和时代的发展方向。列宁帝国主义时代观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当代帝国主义的本质和新形态、正确看待当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