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9月,日本非法将钓鱼岛"国有化",中日钓鱼岛争端全面升级。本文回顾了自二战以来美国在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的几次变化,揭示了美国依据其国家利益和在东亚的战略需要最初制造了钓鱼岛争端,随后在不同时期又利用钓鱼岛争端牵制、平衡中日两国。文章为中国应对美国的钓鱼岛政策提出了政策建议,即分别从宣誓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2.
美国对中国核心利益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美国政府在涉藏、涉疆问题、钓鱼岛和南沙争端等的政策给中国国家主权、国家安全以及领土完整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需要针对美国对中国核心利益的影响主动采取适当措施,应对这些干涉中国内政、分裂中国的企图,以维护领土和主权完整、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3.
为了应对中国实力增长、亚太地区重要性增加等挑战,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地位和影响,美国奥巴马政府推行"再平衡"战略,以增加和改进其在亚太地区的投入和存在。而涉及中国的南海和东海领土争端对地区稳定与安全有重要影响,既是"再平衡"战略提出的背景,也是该战略需要加以应对的挑战,且其中一些争端国与美国存在同盟关系。因此,"再平衡"战略必将对这些领土争端产生重要影响。美国影响和介入的增加,将使中国面临更多的外交压力和牵制,减少中国在博弈中的优势,且可能会鼓励其他争端国采取冒险性的机会主义做法,并使争端复杂化、甚至激化。而且,美国日益增多的军事存在,也增加了中美发生直接摩擦或冲突的风险。不过,在一定程度上,美国的关注和介入也可能会有助于增加对争端和相关国家行为的管控。  相似文献   

4.
双边关系是国际关系中国家行为体互动的主要行为模式,存有领土主权争端的双边关系可以特指为瑕疵双边关系。根据逻辑演进方向的不同和学理论证的偏好差异,瑕疵双边关系有两种不同的分析进路,一是以"瑕疵"为导向,关系瑕疵的不同性质和不同状态的排列组合构成了瑕疵指数体系,瑕疵指数决定瑕疵水平和瑕疵关系状态;二是以"双边关系"为导向,...  相似文献   

5.
总体上,冷战结束以来,日韩关系经历了从“友好”与“合作”到“对立”与“冲突”的演变,政治上由“紧密”到“疏远”,经济上由“合作”到“制裁”,文化上由“吸引”到“排斥”,两国对对方国家的定位也从“伙伴”转变为“邻国”。日韩关系的转变受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相关国家因素以及领导人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历史因素是影响日韩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涉及独岛(竹岛)领土争端问题、“慰安妇”问题以及二战劳工判决问题等。经济因素是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特别是2019年7月以来的日韩贸易争端以及近年来两国在出口贸易领域的竞争激化。美国、中国及朝鲜等相关国家也是影响日韩关系的重要因素。此外,两国领导人对对方国家的认知等也是影响日韩关系的重要因素。日韩关系的恶化对日韩两国以及美国、中国和朝鲜等相关国家以及东北亚区域合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五十年代伊始,美国基于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思维,在贸易领域,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全面封锁禁运的政策。美国的这一政策不仅严重影响了中美双边关系,同时也在极大程度上损害了五十年代中国和日本的民间贸易关系。本文拟从美国对华全面贸易禁运的角度来分析它给当时还处于民间贸易阶段的中日经贸关系带来的冲击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美国南海政策的起源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南海政策起源于20世纪40、50年代。对于当时中、法、日之间的南海岛屿争端,美国政府声称其对南海岛屿无主权声索,而且不会为菲律宾争取主权,对相关国家的声索不持立场。但是,美国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考虑如何处置日占南海岛屿问题时,却以地理、区域安全为理由认为中国以历史证据为依据的南海主权声索不仅软弱无力,而且中国的领土扩张会造成周边国家的不安,所以在考虑处置日占南海岛屿过程中一直反对将南沙群岛归属中国作为政策选项。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更是基于冷战地缘政治考虑,主张台湾、菲律宾、南越政权分治南海从而阻止"共产党中国"对南海岛屿拥有主权。美国当前的南海政策与其历史上的南海政策是一脉相承、异曲同工的。  相似文献   

8.
2009年8月,民主党取代了长期垄断日本政坛的自民党,为国内的政治改革送来一缕清新之风。鸠山政权试图摆脱美国对日本的政治束缚,外交政策上强调与东亚国家及地区的合作关系,并暂时缓和了因领土争端而陷入僵局的日俄紧张关系。但是,随着鸠山政权的倒台,以及此后的民主党政权逐渐回归"向美一边倒"的保守主义政治态势,致使日俄领土争端急速升级,双边关系的维系也仅停留于经济窗口的沟通。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南海问题风波迭起,在所有声称对南海岛屿拥有主权的国家中,越南表现尤为突出。文章从中越南海争端的历史及美国南海政策的演变入手,阐述了中越南海争端中的美国因素。文章认为,越南南海政策转强与美国回归东南亚有关。美国对南海问题的立场由中立到宣称关注航海自由,再到高调宣称美国支持多边解决南海问题,这些转变既向越南释放出可以对冲和制衡中国的信号,又给中国解决南海问题带来前所未有的现实压力。  相似文献   

10.
中印边界战争是中国领导人所不希望发生的一场战争。基于历史的考察可以发现,印度的国内政治、领导人个性、领土争端以及中国对于边疆稳定的需求是影响战争发生的重要因素。文章提出一种新的分析视角,认为引发战争的诸多因素中,想象的单边默契这一独特的战略思维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之一是中国关于边界的"暂维现状"政策并未被印方所正确认识,后者在国内政治因素的驱动下,不断挑起事端,造成中印边界冲突的升级;表现之二是印度对中印权力非对称结构的错误认识,导致中国的战略协商与威慑未能奏效,只能选择以武力的方式回应危机。在权力非对称维度下,研究国家单边默契思维的战略效应,对于分析国家的战略文化以及解决与中国相关的领土争端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