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周强院长在全国法院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也是人民法院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建设解决的是法院工作的政治方向、根本立场、重大原则问题,是法院干警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司法理  相似文献   

2.
当政治程序难以解决国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的价值冲突和利益纠葛时,寻求司法救济已成趋势。法院介入国内应对气候变化而引发的纠纷,对案件作出裁判,必然涉及政治立场的选择,与其他政治力量形成互动关系。为了避免法院角色正当性之争,美国联邦法院形成了将政治目标寓于规范阐释、避免作出全输全赢的判决等司法策略,实现了支持环境保护的政治目的。面对正在出现的气候变化行政诉讼,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在法律规范容许的解释空间内运用司法策略化解难题,而不能依赖不予立案加以回避。  相似文献   

3.
把城市房屋拆迁纳入司法程序,体现了我国法治的不断进步。法院作为司法机关也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但在现实司法环境下,如何解决司法强拆制度立法的缺失和审判实际中存在的漏洞,成为当前摆在法院面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对我国司法强拆制度在立法和实践两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对该制度的完善和法院所发挥的作用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司法权的介入能够对房屋拆迁的行政行为起到更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法院政治功能的学理疏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凌 《法律科学》2003,5(4):29-37
现代的法院制度与古代的相比,其区别主要不在于法院纯司法功能的变化,而在于司法与政治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嬗变。法院作为国家政治权力架构中的重要一环、法治得以实现的基本机关、民主制度的维持者与裁决者以及人民的法院,就必然要与政治发生关系,具有相应的政治功能,从而在权力分立的政治架构中,通过个案的审理与相关政治行为的判定,发挥着制约其他国家权力,规范权力运行秩序并维护宪政制度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2006年立法会通过《截取通讯及监察条例》后,议员梁国雄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司法复核,指控立法会《议事规则》第57(6)条违反基本法。从法律解释的方法来看,《议事规则》第57(6)条不抵触基本法,而且还切合《基本法》第74条的立法目的,符合基本法关于政制体制的设计原则和精神。香港法院受理并裁决梁国雄司法复核案,尽管符合法治精神,但司法介入立法机关内部事务的方式未必是最妥当的。法院对涉及十分政治化的宪法复核的案件应当保持“司法克制”或者“司法自律”。法院在程序上对该起司法复核案作出本案不属于法院管辖予以驳回是较好的处理方式,否则可能会导致带来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  相似文献   

6.
2000~2010年是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值得回顾的10年。从立法时代进入到司法时代,法院是否依法裁判成为法治期待的一个试金石。对宪法尝试性引用司法解释悄然被废除并不意味着法院裁判文书中完全不出现宪法的身影,最高法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进行的司法解释成为法院适用法律的准确标准,联合发布的解释(规章)并不具有实用性,地方性法规的适用余地也十分有限。10年间,法院经历了从强调程序正义到调解的复兴以及提出能动司法的司法政策,同时伴以对信访问题的过分看重,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规则,弱化了法律的适用。  相似文献   

7.
政治改革的焦点是司法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它的成本不是最高的,但效果是最明显的,司法体制改革能带来其他改革的突破。政治文明就是政治问题法律化,法律问题程序化。在十八大报告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布局中,法治的身影随处可见,从中可以看出,执政党对法治规律的认知又有了提升。报告确定了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一、法律和政治或许法律哲学可以被理解为政治哲学的一个分支?这两者之间显然存在着关联。法律体系是政治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奇怪的是政治学的研究者们竟始终对它的实施不感兴趣。法律、法律适用、法律构成、立法机关、法院、司法判决、法律推理、法治,如此等等,都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立法机关和法院是政治机构,法治是政治理念,司法判决和法律推理是一定社会的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展示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技能。的确,它们都不是政治学的研究者们感兴趣的主题。政治学研究者的兴趣点,在于像政党这样的非法律的组织,像自由与繁荣这…  相似文献   

9.
"史上最牛公函"等事件凸显了法院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被动地位,这些案件给我们的启示是当前司法机关如何讲政治?和谐社会建设中,如何打造和谐司法?显然,讲政治必须与讲法律、讲正气相结合,三者不可偏废。和谐社会不是放弃法治、不讲原则、不要规则的"一团和气",牺牲司法公正的和谐社会也是不可持续性的和谐社会。法院审判工作"抗干扰力"的能力建设离不开制度建构,诸如提级管辖和指定管辖都是提升法院"抗干扰力"的具体制度探索。需要利用现有的理论,诸如"控权论"理论、法律伦理学,提升执政党依法执政能力与水平等都是打造法院审判工作的"抗干扰力"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尽管法院为提高司法公信力做了很多工作,因总体上目前我国法治建设与社会转型时期的复杂性与多变性相适应,司法公信力程度还比较偏低,社会公众对法院的信任和满意度还不尽人意。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剖析了几点原因,并就法院宣传在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作用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包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应对,掌握主动权与话语权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司法改革的逐渐深入 ,基层法院中暴露出来许多问题。从法院的管理体制看 ,司法管理的行政化严重影响司法职能的发挥 ,行政化的司法管理方式混淆了司法职能与行政职能的界限。基层法院的司法改革必须注重利用本土资源 ,同时汲取国外的有益经验 ,让司法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相似文献   

12.
高校自治规则接受司法审查,不仅符合《行政诉讼法》的明文规定,也是司法终极性原则的必然要求,更是司法介入高校内部治理的应有之义。同时,为保证高校应有的自治空间,法院对高校自治规则的审查必须遵循附带审查原则、尊重高校首先判断权原则、"不探索决策者的思维过程"原则以及间接审查原则,以保持必要的抑制与谦让。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司法政治是司法与政治交互作用的产物。随着司法权的扩张,联邦最高法院突破"政治问题不审查"之传统,主动或被动地介入政治争议;随着政党对峙的尖锐,政治力量乐于将棘手的政治争议交由司法裁断;藉此,司法政治演变为常态政治,司法判例成为经久不衰的政治争点。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围绕罗伊案半个多世纪的争议,不仅客观地暴露了美国司法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也充分地展示出司法政治在美国的作用方式和涵摄空间。  相似文献   

14.
论司法对行业自治的介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黎军 《中国法学》2006,7(4):69-78
着行业协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其所引发的法律问题也逐渐凸显,特别是如何建立合理的对行业自治的司法介入机制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重大课题。在处理好司法权与自治权关系的前提下,应当建立起有效的司法监督机制,以保障成员免受协会自治权力的侵害;在综合考虑协会事务的性质、组织的地位以及权力的属性等多方因素的基础上,应当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之间选择合理的司法介入方式;在允许司法介入行业自治的同时,应要求法院保持相对谨慎的态度并遵循必要原则,以防止对社会自治的不当干预。  相似文献   

15.
平和——现代司法之境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对50多年执政经验的总结与对世界法治发展潮流的前瞻,我们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目标,这为平和司法理念的提出创造了政治、文化基础。平和司法观要求司法者理性思维与平等意识的养成,在刑事司法领域充分贯彻司法谦抑原则,而司法者信守规则、人文关怀精神则是实现平和司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法院借助互联网技术审理特定类型的涉互联网案件,以全流程在线办理为原则,改变了诉讼行为发生的时空条件.互联网法院在现阶段面临的程序法困境主要包括设立依据有违法定法官原则、管辖范围的界定不够妥当、在线庭审的规则创新冲击民事司法之基本原则、诉讼规则忽视对当事人处分权和平等权的保障等方面.从立法上明确互联网法院的试点法院...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司法是法治国家的基石,司法公信是法治成熟的标志。提升司法公信力,是加快建设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也是每一个法院人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一、司法公信力的现状衡量司法公信力的高低,主要看国家和社会  相似文献   

18.
增加司法透明是法治国家法制建设必然的发展趋势,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媒体的报道与宣传。在言论自由与法治的社会中,由于媒体对司法的特殊宣传作用,使得媒体与法院的关系成为各国司法界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实际上,媒体与法院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言论自由、司  相似文献   

19.
钱萍 《法制与社会》2013,(1):103-104
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法院公正性和权威性所形成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司法公信力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法院的认可程度与信赖程度。司法公信力来源于法院严格、公正、文明、高效的司法活动,是建立诚信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形象系于公正,法威存乎民心",当司法具有高度的公信力,公众会习惯于寻求公力救济,执行不再是难事,法院的裁判将得到普遍的认可,公平正义将得到有效保障。近些年,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公正司法等专项教育活动,法院的公信力得到了明显地提升。但是,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环节和方面,司法公信力仍面临不足的压力和挑战。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是全面实现司法为民宗旨的重要举措,是法治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司法必须要有公信力,因为这是我们建设法治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对和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20.
法治国家中司法与政治的关系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治国家建设中,对司法与政治的关系进行合理定位具有重大意义。司法与政治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具有不同的目标追求,二者保持适当距离有助于增进政治的合法性。司法相对独立于政治是司法良好运行的基本前提,通过司法控制政治是现代政治规范发展的重要模式。司法无法脱离政治属性,更不可能去政治化,而应对政治作出适当回应。但绝不能把司法简单等同于政治,更不能把司法看作是政治的附庸。司法虽然承载着政治职能,但司法政治职能的有效发挥是通过相对超然于政治的司法运作机制来实现的。司法政治功能的实现必须以政治对司法的合理尊重、维护司法的应有独立地位为前提,一个淡化对司法的强制控制而注重尊重司法规律的司法,方可能实现政治目标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