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刘彦昆 《廉政瞭望》2010,(12):22-23
5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信访条例》届满五年。越来越多的一线信访工作者坦言,《信访条例》中的若干规定已经滞后于现实,那些不合时宜的条例正在困扰着信访官员。  相似文献   

2.
古边 《新湘评论》2005,(2):61-61
目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431号令,颁布新修订的《信访条例》,该条例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1995年10月28日国务院发布的《信访条例》同时废止。这次国务院对《信访条例》进行修订,增加了畅通信访渠道和创新信访工作机制的内容:同时,增加了强化信访工作责任的内容,以促进群众反映的合法、合理问题及时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理论与当代》2013,(7):56-56
肖畅在5月9日的《长江日报》上撰文指出:多地信访系统官员向媒体确认,自今年3月至今,暂未收到国家信访局关于各地方“非正常上访”人次数的排名表。是否将永久取消这一排名表,目前尚不知情,但目前已有部分地方开始取消信访考核与排名。《信访条例》规定,信访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将在一定范围通报,相关工作要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通报与考核,变成简单的“信访排名”,  相似文献   

4.
《信访条例》第4条明确规定,信访工作应当坚持分级负责等原则。分级负责原则说明,上访必须按程序进行,遵循“逐级上访”的原则,而不能“越级上访”,越级上访不利于解决问题。之所以会产生越级上访的现象,原因很复杂,但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对访民不重视、信访机制运行不畅等。因此,治理越级上访,需要推进信访体制改革,破解越级上访的症结;坚决贯彻落实信访责任追究制度;树立法治权威,建设法治社会;提升信访等政府部门治理与善治的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5.
《新长征》2001,(5)
编者按:为推进依法信访,进一步加强、规范各级党委政法委和政法机关的涉法信访工作,保证涉法信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法机关严格执法,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吉林省信访条例》、中办[1995]28号和吉厅字[1997]7号文件及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全省涉法信访工作实际,省委政法委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涉法信访工作的试行办法》。现将有关问题解答如下:  相似文献   

6.
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是领导者依据政策、法规,结合实践经验向上访者答疑解难的双向交流活动。在新修订的《信访条例》第五条明确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的负责人应当阅批重要来信、接待重要来访、听取信访工作汇报.研究解决信访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因此.在上访渠道畅通的今天.接访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领导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通过开展领导大接访活动.又对信访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政策顾问     
新《信访条例》正式实施新修订的《信访条例》将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1995 年10月28日国务院发布的《信访条例》同时废止。这次国务院对《信访条例》进行修订,增加了畅通信访渠道和创新信访工作机制的内容;同时,增加了强化信访工作责任的内  相似文献   

8.
咨询信箱     
《新长征》2005,(11)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基层信访工作者,《信访条例》的修订实施,引起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那么,国家为什么要对现行的《信访条例》进行修订? 长春市陈大勇陈大勇同志: 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经济社会加速转型以及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信访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信访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1995年颁布的《信访条例》已不适应信访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信访条例》进行修订。新修订的国家《信访条例》,于2005年5月1日起施行。新条  相似文献   

9.
虽然《信访条例》规定了信访案件"三级终结制",但现实生活中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却长期被信访案件"终而不结"、"谁终结、谁被缠"等现象所困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现行的信访终结制度不够完善、上访解决问题的成本较低、属地政府化解信访矛盾的手段欠妥等原因所致。因此,应转变作风,树立群众观念,依法规范信访部门的接访行为,依法做好信访案件的复查复核和督查督办工作,适时修改和完善《信访条例》,进一步规范访民的上访行为,依法终结信访案件。  相似文献   

10.
张千帆 《廉政瞭望》2010,(12):32-32
今年是《信访条例》颁布施行5周年。上访及其引发的诸多权力滥用现象,显然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也不是像某些专家想象的那样,只要出台一部信访法就“终结”了的。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信访条例》已经我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定于2007年1月1日实施。此次修订工作是在深入贯彻国务院《信访条例》立法精神和原则基础上,对1995年《北京市信访条例》进行的全面修订。修改后的《北京市信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与国务院《信访条例》比较,更具时代性、操作性,与工作实际结合得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12.
胡善德  阮雪梅 《世纪桥》2012,(15):116-117
信访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在社会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2005年新的《信访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国信访工作机构、信访工作职能都有了较大加强,但信访难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信访工作面临诸多困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做好信访工作。  相似文献   

13.
新的《信访条例》对市、县、乡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作了明确的规定,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起着“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维护稳定”的重要作用。领导干部在接访过程中,一举一动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着上访群众的情绪,关系着处理问题的效果,故应做到“四心”。  相似文献   

14.
张平 《廉政瞭望》2012,(2):47-47
《信访条例》第七条规定了“信访工作责任制”,要求追究信访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但被各级政府、机构、官员误读了,更在执行层面发生了异化。现实中,过于严苛的问责机制造成了对基层官员的额外压力,引发对访民的围追堵截,信访难题恶性循环,甚至激发群体性或暴力性事件,正常的信访制度已然遭到破坏。现实的做法应是允许公民合法上访,不做特别限制,逐步取消基层政府到上级机关接访,取消排名,取消只重数量的绩效考核机制;同时严格追究违法行政行为,对失职、渎职等不作为、乱作为甚至违法犯罪的官员严格依法惩处,对访民违法上访的行为也要严厉制止,因信访发生的治安案件由信访地公安机关断然依法处理,让访民维权、政府维稳和信访制度在法治的轨道上正常行驶。如是,包括访民和维稳官员在内的“好人”才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  相似文献   

15.
引发群众上访量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因素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包括政府信访政策、措施方面的原因,政府信访体制、信访工作方面的原因,政府发展政策、干部工作考评制度方面的原因。为了有效抑制上访量,须完善信访政策,规范信访、上访秩序;理顺信访体制,创新信访工作;做实“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包案”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常态解决信访、上访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信访条例》修订十周年。十年的时间,信访之路走得漫长而艰难,对于一部分上访人"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的思想,改变起来是艰难的,更艰巨的是如何让信访工作真正令老百姓信服。十周年,并不是一个完结……16年上访之路"上访"一词在全国早已为众人所知。提到上访,人们想到的就是上访人千里迢迢来到信访局或相关部门,找到办事人员,诉说他们的苦衷,希望问题得到  相似文献   

17.
魏伟  熊涛 《学习月刊》2010,(10):115-116
近几年来,钟祥市长寿镇信访工作取得的成绩一直处于全市前列,全镇各类上访案件逐年下降。2009年元月至今,进京上访者为零,赴省城、荆门、钟祥上访人数和批次较去年同期都有大幅下降。长期以来,长寿镇党委镇政府在安全稳定的前提下,突出统筹协调,加快科学发展,扎实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信访条例》,认真办理群众来信,热情接待群众来访,强化协调、督查、督办,进一步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相似文献   

18.
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431号令,颁布新修订的《信访条例》,该条例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1995年10月28日国务院发布的《信访条例》同时废止。这次国务院对《信访条例》进行修订,增加了畅通信访渠道和创新信访工作机制的内容;同时,增加了强化信访工作责任的内容,以促进群众反映的合法、合理问题及时得以解决。■关于畅通信访渠道信访人可直面机关负责人条例规定,设区的市级、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行政机关负责人信访接待日制度。信访人可以在公布的接待日和接待地点向有关行政机关负责人当面反映信访…  相似文献   

19.
1.《信访条例》在保障信访人权益方面有哪些新规定?编辑同志,我是贵刊的热心读者。听说前不久颁布了新的《信访条例》,不知新《信访条例》在保障信访人权益方面有哪些规定?益阳市读者:李天达答:修订后的《信访条例》强化了对信访人合法权益的尊重和保护,这也是信访工作始终坚持  相似文献   

20.
《新湘评论》2005,(10):59-59
1.《信访条例》在保障信访人权益方面有哪些新规定?编辑同志.我是责刊的热心读者。听说前不久颁布了新的《信访条例》,不知新《信访条例》在保障信访人权益方面有哪些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