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成信 《唯实》2000,(2):61-63
1999年飞逝,20世纪终了,新的千年来到,历史翻开又一篇章……1949年共和国成立迄今,刚好经历半个世纪。杂文,这个从新政权诞生起就不被人们看好的精灵,历经坎坷,终于在世纪末的文学园地脱颖而出,成为当今文学大家族中的蓬勃力量,日渐显出不同凡响的魅力和生命力。因此,1999年的杂文,更值得我们认真品评和回味。 杂文,尽管可以纵览千年历史,剖析纷繁社会,但就其指向无外是两大方面,即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这从鲁迅的杂文中便可一目了然。鲁迅的杂文或以匕首、投枪之锐指向统治者及其维护的社会制度,或以哀其不幸…  相似文献   

2.
鲁民 《学习月刊》2013,(7):15-15
闲翻《孟子》,越读越觉得孟子的文章篇篇都像杂文,如投枪匕首,似针砭药石,毫无疑问,孟子就是个不世出的杂文家。他的思想、语言、学识、见地。都是我等难以望其项背的;他的尖锐、勇敢、泼辣、犀利,也是我等难以企及的。一本《孟子》,完全可以当成一本杂文经典来读.而每一个杂文家要想写出点像样的东西,有那么三言两语流传下来,学学孟子,把《孟子》当成教科书,仿效借鉴,苦心揣摩.必将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3.
张雨生 《唯实》2004,(10):92-93
被称为杂文家的人不少了。我觉得,如我这个年龄段的人,至少如我,其实不宜称家。弄杂文时间很长了,也只宜称杂文工作者。学有专长,业有专攻,自创一体,自成一家。问题就出在学与业上。自创与自成,先天不足,何以称家?之所以有这点想法,是受到北大教授汤一介的启发。汤先生祖籍黄梅,我是他的小老乡。有人问他:您的学术成就能不能赶上父辈(指其父汤用彤及冯友兰)?汤先生肯定地说:不可能。又问为什么,他回答:人的生命最具创造力在三四十岁前后,也就是30来年的时间。在那个年龄段,我们这一代搞哲学的人,只能解释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不能有自己的哲学…  相似文献   

4.
鲁民 《学习月刊》2013,(4):15-15
闲翻《孟子》,越读越觉得孟子的文章篇篇都像杂文,如投枪匕首,似针砭药石,毫无疑问,孟子就是个不世出的杂文家。他的思想、语言、学识、见地。都是我等难以望其项背的;他的尖锐、勇敢、泼辣、犀利,也是我等难以企及的。一本《孟子》,完全可以当成一本杂文经典来读.而每一个杂文家要想写出点像样的东西,有那么三言两语流传下来,学学孟子,把《孟子》当成教科书,仿效借鉴,苦心揣摩.必将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5.
李君 《唯实》2002,(3):83-84
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朱健国杂文创作的评论文字,但却迟迟未动笔。他的《早叫的公鸡》、《钢铁是怎样没炼成的》、《谁逼官贪》、《不与水合作》是我经常阅读的几部杂文集,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感悟,每一次品味都有新的体会。去年8月,在第二届全国  相似文献   

6.
段柄仁 《前线》2009,(6):55-56
前不久,北京市杂文学会举办了著名杂文家徐惟诚(笔名余心言)杂文创作研讨会。徐惟诚年近八十,为官数十年,曾任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他博览群书,思索不断,勤于写作,笔耕不辍,出书80余本,可谓著作等身。其杂文结合实际,有感而发,思想深邃,远见卓识,清新自然,朴素淡雅,简练流畅,娓娓道来,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深受读者欢迎。现摘编段柄仁、蒋元明在研讨会上的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徐立德 《唯实》2001,(2):72-72
杂文的基本笔法是幽默、讽刺,以鲁迅为代表创作的大量中国白话新杂文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就是在古代的不少杂文中,也多是以寓言、故事、笑话为载体,往往指桑骂槐,言此意彼,讽刺意味非常强烈。  相似文献   

8.
闫恩虎 《唯实》2002,(5):78-79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但鲁迅的影响和意义远远超越了文学范畴。他是一个巨大的存在 ,是所有人文研究都必须正视的精神高度。鲁迅思想和鲁迅人格的凝结和升华 ,形成鲁迅精神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现代与传统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也许是因为鲁迅的独特地位和近百年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 ,人们对鲁迅精神的认识和表述便“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了。郭沫若以其绝世横溢的才华曾在鲁迅故居题过一联 :“孔子之前无一孔子 ,鲁迅之后无数鲁迅。”毛泽东和瞿秋白应该说是从不同角度但是在相当的高度对鲁迅理解比较深刻的人。毛泽东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9.
丁华乾 《红岩春秋》2014,(10):79-79
正现今,杂文很不景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原因很复杂。一些地方的官员,把杂文当"杂音",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悖论?我以为,这要从杂文的历史和功能两方面来找原因。从历史上看,以鲁迅杂文为典型,尽与政府唱反调、发"杂音",不是冷嘲,便是热讽,甚至于掷"匕首""投枪",搞得政府恨之入骨。好在这位旗手解放前就走了,解了国民党一大忧。到了解放后,共产党成了执政党,当然得吸取教训,引导和管控好舆论。首当其冲的就是写杂文的吴晗、邓拓、廖沫沙,还有一大批  相似文献   

10.
宝藏 《党史纵横》2006,(2):34-37
马加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上世纪二十年代末,马加考入东北大学,开始创办革命文学刊物《北国》。“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北平,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并主编《文学导报》。1938年,他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参加了文艺界抗敌协会,从事专业文学创作,并出席了中国文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解放战争前夜,主编《晋察冀日报》副刊,以后跟随干部队返回东北,在北满参加土改。解放后,马加先后出任东北作家协会主席、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辽宁分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政协辽宁省第六届委…  相似文献   

11.
陆建华 《唯实》2002,(4):81-84
金陵客(王向东),这位与新中国同龄的杂文家,他的杂文创作起步于上个世纪的80 年代初斯时,中国大  相似文献   

12.
黄海 《世纪风采》2008,(2):28-32
在深圳鸿业联合集团公司,员工们都亲切地叫她吴大姐。她今年已经70岁高龄,笑眯眯的圆脸上洋溢着善良和温和,穿一身紫红色的毛衣,外加一件咖啡色的背心,显得既朴素又大方。走在深圳人流如织的街道上,谁也想不到她曾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副总理,曾是中同政治舞台上显赫一时的人物。她,就是吴桂贤。  相似文献   

13.
高彩霞 《理论学刊》2005,(8):119-121
性别,不仅是基于生物学意义上对人的区分,更是被社会化了的判别人的范畴和标准。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性别已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既把女性群体作为人生苦难的承受者,将其异于男性的特殊生存状态予以呈现和解剖,又期望有一日,她们能穿越历史的隧道寻求到突围的路径———这是萧红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生命体验和独特视角所达到的创作境界。  相似文献   

14.
我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茹志鹃以短篇小说写作而见长,她和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女儿王安忆被称为当代文坛母女花。茹志鹃从1943年开始文学创作以来,写下了《百合花》、《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高离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等许多有影响的短篇小说,其中《剪辑错了的故事》荣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特别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百合花》的发表使她一举成名。  相似文献   

15.
刘诚信 《唯实》2001,(1):70-71
唯实杂志拟于新世纪伊始 ,每期推出一位中青年杂文作家小辑 ,同时配发一篇评论。我以为此举颇有意义 ,不仅能向广大读者集中地提供一位杂文作家的代表作 ,且可促进杂文创作与评论之活跃。但当其责编张彦加同志向我约稿——要我写第一篇评论时 ,我的确有些踌躇 :这评论难写。难就难在当今的许多评论或序跋都写成了一味“捧场”和“唱赞歌”的应景式文字 ,“吹鼓手”式的个人作品评论多了 ,评论所处的位置也尴尬起来。好在 ,杂文的灵魂是批判精神 ,杂文作者最喜听真话 ,又因要评论的是相识十余年的铁志的作品 ,写起来不必有所顾忌 ,便应允下来…  相似文献   

16.
刘成信 《唯实》2003,(2):94-96
刘 征   2 0世纪 80年代 ,我开始系统地研究当代杂文 ,首先引起我极大兴趣和注意力的便是刘征先生。这是因为当时我读到刘征几篇别具一格的杂文 ,是共和国成立之后很少看到的 ,令人耳目一新。如 :《帮式上纲法》(1979年 8月 ) ;《骏马和骑手》(1980年 3月 ) ;《自以为聪明的蛤蟆》(1980年 11月 ) ;《0 0 0 0 0……》(1980年 6月 ) ;《妙语录音》(1984年 12月 )……我只是列出几篇 ,其实作者在 1979- 1988年的十年中 ,还发表过许多构思奇巧、题材新颖、自成流派的杂文力作。这些杂文突出的特点是 :可读性强 ,文学性浓 ,读后久久萦回于脑际…  相似文献   

17.
刘辉 《北京党史》2013,(5):59-60
杨凤城教授的新著《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研究》,全面考察了中共90年特别是执政60年来文化理论与政策的演变以及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是作者长期致力于该问题研究的结晶。纵观全书,它至少具有以下两大特色:  相似文献   

18.
李实 《奋斗》2002,(3):56-56
周武王姬发,是当时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他继承文王未竞事业,以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联合各部落,东向伐商纣王。统帅坚定.将军用命,士气高昂,以有道伐无道,长驱直入。商卒阵前倒戈。酒林肉池、美女如云的纣王,只好自毙。从而奠基了周朝数百年的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19.
蒋光宇 《奋斗》2002,(4):56-56
昔一对夫妇,有三块饼,夫妇共分,各食一饼,还余一饼。共作约言:“若有语者,要不与饼。”有了这样约定,为争吃一饼,各不敢语。  相似文献   

20.
《理论与当代》2010,(3):43-44
房连水在2010年2月的《杂文月刊》上撰文指出:不少人说,中国缺少大师,尤其当代,是一个大师断档的时代。所谓大师,其实是分领域、分学科的。这就是说,大师只是某一学科某一领域之巨匠、巨擘而已;世上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那种囊括人类所有知识、全部学问的百科大师。就其他领域来说,从近代到现代,再到当代,大师级人物还是可以扳起指头来历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