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桂华  岳博伟 《前线》2022,(9):94-96
<正>在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道魏染胡同,有一幢灰色的二层小楼,楼门正上方“京报馆”三个大字十分引人注目。这里就是京报馆旧址,是革命志士和传奇报人邵飘萍曾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进入馆内,一座镌刻着“铁肩辣手”四个字的影壁赫然矗立。馆内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京报》和京报馆的发展历程、党领导下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和邵飘萍生平事迹。观尽展览,一段热血激昂的报人奋斗史便浮现在人们眼前。  相似文献   

2.
我生于1921年,早年就读于燕京?大学物理系和西南联大数学系.抗战时期,我的伯父孙越崎支援抗战并开发大后方煤业.到四川任天府煤矿等四个煤矿总经理.我也随其到大后方读书.于1945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大学经济系。毕业以后.曾先后在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淮南煤矿当职员。1948年冬父亲孙英坡叫我回北京(时称北平).于是我回到北平接手福兴面粉厂。时值中国旧制度崩溃、新中国建立之际.每个人都在考虑去留问题。我选择留下来.开始正式介入国家的政治生活。此后的60年.我一直生活与工作在北京.经历了国家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  相似文献   

3.
天涯情深     
<正>到新疆后第四个年头,我结婚成家,决定携妻回乡探望父母。父亲接到消息十分欢喜,不时来信询问返程安排。我知道,离开故乡这些年,父亲早想幺儿了。一路辗转。大年三十的傍晚,我们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湖南老家。刚下汽车,在老屋前的土坡上,一个身影瞬间闯入了我的眼帘——那就是我的父亲。  相似文献   

4.
余玮 《党史纵览》2013,(7):4-11
"你们常来看看我,到北京来看我……我死后,你也不要忘了每年到坟头上看我一次啊……"毛泽东曾对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如此感慨道。自20岁起,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总共工作了15个年头。在此期间,李银桥结识了毛泽东家的家庭服务员韩桂馨,并在毛泽东的撮合下与她结为夫妇。我在采访时,李银桥和韩桂馨都已是年近八旬的老人,那些在领袖身边工作的日子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然而在这两位老人心中,毛泽东的音容笑貌却随着岁月的更替而越发清晰……  相似文献   

5.
残碑说话记     
1997年10月的一天,我当年在小学读书时的老师陈定一从万荣老家寄来一封信说:“我兄陈俊力1940年跟随共产党孙定国的部队(212旅)走了,至今近六十年了,是死是活弄不清,我曾到过北京,侄女淑玉还到过中央军委、总参找了多次,都无个踪影。最近临汾地区外贸局杨佐同志给咱村党支部来信说:‘陈俊龙同志是个抗日烈士,浮山县烈士陵园纪念碑上有他的名字,请你们转告家属,予以查对。’我因年老体衰,无力前去,望你了解一下情况。”我接到信后,第二天就到地区外贸局找到杨佐同志,杨老已是近八十高龄的老人了,离休前任外贸局副局长、顾…  相似文献   

6.
这些年,我们村里先后退下来村干部十几位,他们的资历、辈分大都比较高,在村里都有较大的影响面。因此,继续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对于干好村里的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1994年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后做的第—件事,就是对村里的离任老干部逐户拜访,主动和他们沟通谈心,积极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平常只要有时间,我就到这些老干部家去串串门儿,跟他们唠唠家常事儿,说说村里的工作,虚心向他们请教。平时谁家有个红白喜事,谁生了病或遇到什么困难,我和支部成员一准儿是亲自登门。原支部副书记张振东,因脑梗塞落下了半身不遂,卧床多年。我们新班子上任后,就给他买了辆轮椅表示慰问。老干部梁淑珍因儿子酗酒气得住到了闺女家,而且因为着急,眼睛一时瞎了,耳朵也听不见了。我们听说后,就带着慰问品前去探望,耐心劝解安慰老人,并对老人的儿子进行批评教育,使他认了错,很快将老人接回了家。每年春节,我们两委班子成员都要分头对老干部进行慰问。通过这样一点一滴的小事,我们不仅消除了老干部“人走茶凉”的失落感,而且逐步赢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7.
友情评刊     
作为《北京支部生活》杂志的老朋友、热心读者,我时刻关注着杂志的蜕变和成长,每期杂志一到手,我就会抽出时间认真阅读。在这些年的工作中,它是服务指导我们支部工作的一本实用手册,早已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2014年第四期刊登的《朱彦夫:一个老兵的三场战斗》这篇人物通讯,让我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看完朱彦夫的故事,我强烈地感觉到,老人的背后,矗立着我们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  相似文献   

8.
我的邻居     
我的邻居●任忠山人到暮年,总想以康乐幸福终了,这是人之常情。然而,我要说的这位老人,虽无康泰的躯体,却不想在风烛残年享清福。他的行为曾使我感到内疚、不安,更使我的心灵得到净化。他是我的邻居,一位离休15年、沉疴缠身的老人,他原在县直机关党委任副书记,...  相似文献   

9.
正景昌之出生于20世纪初期,山西运城人,曾就读于山西省立第二师范,后进入辅仁大学学习。辅仁大学是一所教会大学,当时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并称"北平四大名校"。景昌之在辅仁大学接受良好教育后到邵飘萍主办的《京报》担任编辑。《京报》主张言论自由,屡次发表揭露、批评政府腐败的文章。景昌之在《京报》工作期间,其编辑能力得到锻炼,  相似文献   

10.
一 我与杨尚昆叔叔接触不多,但短短的几次见面,使我终身难忘。第一次见他是新中国刚成立不久,那时继母张越霞依靠组织,把我们几个流落在各地的孩子找了回来,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团圆了,但没有了父母,全靠继母照顾。她在“四八”烈士祭奠大会上致悼词时曾对父亲承诺说,要担负起抚养、教育子女的重任。新中国成立初期,继母在假日常带我们到与她较亲近的同事家走走。到她的难友家去得较多,还去在延安一起工作过的人家中。一天,她带着我们四个孩子去看望杨尚昆叔叔。我和吉玛未见过杨叔叔,但他见到我们来很高兴,问我们多大了,上学了没有。当时,我刚从老家来到北京,对他一点儿都不了解。  相似文献   

11.
马列1923年生于沈阳,1936年秋参加革命。1950年至1965年任国务院总理办公室外事秘书,曾在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了15年之久。近日,马列来到河南省驻马店市进行调研,我们有幸见到了这位已79岁的老人。马列是一位十分可亲的长者,他朴素文雅,脸上总洋溢着慈祥的笑容。每当谈起在周总理身边工作的往事,老人就十分感慨地说:“我这一生能在周总理身边工作,实在是我人生中的大幸。周总理高尚的人格,使我终生受益……”第一次随周总理出访1949年12月,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毛泽东就要访问苏联,说是给斯大林祝70大…  相似文献   

12.
一个月前,北京房山法院窦店法庭,83岁的父亲朱海洋状告6名儿女未尽赡养义务案开庭,老人的诉求很简单,子女每周至少探望一次。老人称,自己不缺钱,有退休金和医保,但就  相似文献   

13.
<正>用毛巾里里外外认真擦拭了几遍,又用力紧了紧四根麻绳,延寿县六团镇永兴村73岁的王庆才老人小心翼翼地把家里保存了几十年的“悠车”(婴儿吊篮)送到了村委会。2023年刚一入春,听说村里正在筹建记录时代变迁的“生活印记馆”,他第一个响应,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珍藏多年的“老物件”捐了出来。“这个‘老物件’跟我一起见证了过去的生活。如今生活好了,把它捐给村里,算是给后辈们留个念想儿……”感受着村里日益美好的喜人变化,老人满是皱纹的脸庞充满笑意。  相似文献   

14.
马长虹 《党史纵览》2011,(12):53-53
毛泽东的记忆误差 毛泽东曾于1918年和1919年曾两次到北京。毛泽东后来向斯诺回忆说,第二次在北京(1919年12月至1920年4月)的时候,“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其中之一就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  相似文献   

15.
我在哈佛门学期间一共在四个美国的档案机构里进行研究。它们分别是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三个总统图书馆和国家档案馆二馆(我还曾到位于德克萨斯州CollegeStation新落成的布什图书馆参观过)。美国的总统图书馆是美国档案保存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们通常分为两部分:博物馆和图书馆。博物馆展出总统生平事迹,一为纪念,二为进行“传统教育”,所以馆址都选在总统的出生地或与其生平事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地方。图书馆,则与我们想象的这然不同。它实质上是档案馆而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图书馆,主要保存总统任期内与总统形成直接关系的绝大…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三日,我们整整玩了一天,看了一天,谈笑了一天。上午九时,问明了路由,馆工为我们雇了四辆人力车,说明先到千佛山,回来经趵突泉和金线泉,再回到馆前,每辆大洋五毛。我们是四人,除我和以凡、石永外,便是刘以平先生。  相似文献   

17.
新犁     
刘相安教授是个勤奋人。40多年来,他怀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满腔热情,孜孜以求地口授笔耕在哲学这块园地,取得了重大的教学科研成果。近闻得了一场重病,想去探望,又怕去探望,因为泪水极易给患者加重不应有的负担…… 今年春节期间的一个晚上,月亮不见,星星很密,显出浓稠,将幽蓝的夜空坠低了许多。我到刘老师家拜年,只见楼前有一位老人在散步,从背影看去像是刘老。我快步上前打招呼,他见是我,稍一迟疑,认出我来。于是,我随他后面走进楼去。 在没有摆设的朴实无华的卧室兼客厅坐下,面对着这  相似文献   

18.
刘明钢 《广东党史》2011,(11):51-52
鲁迅从来没见过孙中山,也很少论及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而专门评论孙中山的文章更是只有两篇。其中第一篇就是写于1925年3月21日的《战士与苍蝇》。该文最初发表在3月25日《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14号,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 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北京逝世,终年59岁。古老的北京,辽阔...  相似文献   

19.
1941年到1942年,我是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四年级的学生。1941年秋天开学的时候,一个新的面孔出现了,那就是黄昆。当时,他已经从北京燕京大学获得了物理学士学位,到联大来做助教。我们所读的课程里,两个是吴大猷教授教的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一个革命性的新发展。一年后,在1942年的夏天,黄昆和我都注册为西南联大的研究生。黄昆跟着吴大猷教授做有关天体物理学里原子和分子问题的论文,我跟王竹溪教授做有关统计力学的论文。当时研究生的补助金是不够的,所以我们都在找教学职位来增加我们的收入。我父…  相似文献   

20.
叶永烈 《学习导报》2012,(24):35-36
北京是我去得最多的城市,起码上百次了吧。虽然我是上海作家协会的专业作家,可是,我的创作“根据地”却仿佛在北京。美国纽约有条著名的“百老汇大街”,而北京的“百老汇”才是名副其实的。我奔走于北京的“百老汇”,奔走于白发世界,请历史老人们面对我的录音机,细细回叙那铁马金戈、风云突变的往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